秦 奮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樟腦是臺灣的特產。臺灣林木茂密,樟樹資源十分豐富,這就為樟腦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臺灣生產樟腦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末鄭芝龍據臺時期,史載“當芝龍居臺時,其徒入山開墾,伐樟熬腦。”①在當時,樟腦主要是作為藥物販賣到日本,而熬制樟腦的技藝則傳自福建泉州。此為臺灣樟腦業之嚆矢。
清朝收復臺灣初期,伐樟熬腦只是零星行為。清初統治者基于“為防臺而治臺”的方針,曾禁止民眾私入番地伐樟熬腦。同時,也由于清庭對臺灣豐富的資源認識不足,認為臺灣是“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不所損”。②從而實行了遏制臺灣樟腦業發展的政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曾以啟番釁為嫌,逮捕了入山熬腦的一百多人治罪,并嚴申禁令。但是,受利益驅使,仍有百姓偷偷地伐樟熬腦。
雍正統治時期至鴉片戰爭之前,臺灣樟腦業得到了初步的發展,漸成產業。雍正三年(1725年),閩浙總督愛新覺羅·滿保在臺灣為建造戰船而設立了數個軍工料館。規定“匠首率眾人入山伐樟,并許熬腦,以私其利,而他人皆禁也”。③這種狀況延續了有百年之久,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清政府才正式在臺北置軍工料館兼辦腦務。并且規定番地所出的樟腦都由其收購,不可以私自售賣。雖然清政府規定所出的樟腦都必須由軍工料館收購在主觀上是為了更好的控制樟腦業,但客觀上也體現了樟腦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得到了政府的承認。然而,這種政府的強制統一收購行為極大地阻礙了民間資本注入到樟腦業中,對其發展極為不利。
兩次鴉片戰爭時期,臺灣樟腦業在規模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販賣權逐漸被外商所掠奪。1825年,就有英國人私駕舢板船到雞籠用鴉片交換樟腦。1855年前后,有一些英美商人通過與臺灣道臺簽定條約,獲得了購買樟腦的特權,如美商羅必涅,英商德記洋行。由此可見,臺灣樟腦業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已得到了政府的正式許可。當時,每年輸港樟腦在一萬擔(或一百萬斤)以上,至于收購價則不過銀洋八圓。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在清政府簽定的不平等條約中包括開放臺灣的安平和淡水兩口。后又被迫開放了雞籠、打狗兩口。同時,海關行政完全由英人控制的稅務司所把持,并允許外國人住在臺灣經商。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殖民者涌入了臺灣。樟腦的出口量達到每年二十萬圓,每擔收購價仍為八圓,而運到香港后則可賣到十六圓。
1863年到1885年之間,臺灣的樟腦業發展遭受重創,清政府企圖奪回販賣樟腦的利權不得,反而使外商進一步控制了樟腦的生產。其時,見到外商販賣樟腦有如此巨大的利益,清政府自然想要分一杯羹。因而,于同治二年(1863年),設立了腦館,將臺灣的樟腦改為官辦。以每擔十六圓的價格將樟腦賣給外商,而當時香港的市價為十八圓。這樣一來,外商的利潤少了,紛紛表示不滿,樟腦出口量驟降。再加上臺灣政府對于殖民者的私購私運打擊得較嚴,發生了1868年的畢麒麟(Pickering)事件,英國政府借此并同教案等事挑起了樟腦戰爭,或稱樟腦糾紛。當年十月,腐朽的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定條約,廢止了腦館,同時還簽定了更加有利于殖民者控制樟腦業的條例。這樣一來,殖民資本又直接大規模地進入到樟腦的制造業中,控制了樟腦的生產。外商的全面控制初期使得樟腦產量大增,但沒幾年就產生了嚴重的后果。其一,由于產量激增,而需求量并沒有相應的增長,造成了收購價的暴跌。其二,清政府由于失去了專賣的利益,裁撤了山地駐防兵丁,結果山地治安日壞,入山伐樟熬腦面臨著種種的險境。這樣就有許多人放棄了從事熬腦業,熬制樟腦只能在政府統治力量較強的地方進行。這些地方的樟樹很快就被砍伐殆盡,臺灣的樟腦業也就難以為繼了,“光緒十一年(1885年),樟腦輸出量僅得三擔(三九九磅)”。④臺灣的樟腦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境之中。
1886年至1890年,臺灣樟腦業恢復并有了巨大的發展,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收回了樟腦的制造權。由于國際市場仍然存在,清政府于1887年建立了全臺樟腦硫磺總局,在各地設立分局,委任官員進行管理,重新分派兵勇長年駐山。外商對于清政府再次實行樟腦業官辦之所以沒有反對,原因很明了。清政府以八圓的價格收購樟腦,賣給承銷的德商A·Buttler經營的公泰洋行是十二圓,而其轉運到香港則可以賣到二十多圓,獲利豐厚。另一方面,殖民者仍可對臺灣樟腦進行私購私運。那么自然就沒有必要反對這樣的官辦了。而且,他們也需要清政府對治安進行管理。當時,由于樟腦發明了新的用途,歐美社會的需要激增,導致樟腦的價格高漲。至1890年,在香港每擔樟腦可賣到七十圓,在上海為六十圓,而外商在臺的收購價僅為三十圓,可謂暴利。本該屬于中國人的利益如此被殖民者所掠奪,時任臺灣巡撫的劉銘傳有心要抑制外商。故于當年,將承銷權轉與廣東人蔡南生經營的恒豐商號。另一方面,加強了對走私的打擊力度,于當年繳獲了英國怡記洋行的大批走私樟腦。安平英國領事照會巡撫劉銘傳想要索回遭到拒絕,英國公使便與總理各國事物衙門交涉,各殖民國家借此紛紛要求取消官辦。清廷屈服于殖民國的淫威,只得取締官辦。
1891至1895年,臺灣的樟腦業抓住了發展的機遇,取得了巨大成就。由于腦務局裁撤后治安惡化,腦戶、商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威脅,故又請求政府設法保護。于是,自光緒十七年(1891年)正月起,重新設立隘勇,由腦戶繳納防費,而出口商人則繳納關稅。應該說,這一時期政府在樟腦業中的角色已重新定位,裁撤腦務局,不再約束樟腦業發展,而是予以保護,促進其發展。至1895年,短短五年間,臺灣樟腦業就有了巨大的發展。出口額迅猛增長,腦價也節節攀升。

注:表格摘抄自《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第74頁
從該表可以看出,1895年臺灣樟腦的輸出量幾乎是1891年的三倍,而價格則增長了近兩倍。國際市場需求量激增,腦價看好,臺灣的樟腦業遇到了發展的大好時機,然而,就在1895年,臺灣被日本割占。

樟腦業作為臺灣的一項重要產業,在殖民資本侵入之前,由于受到清政府的嚴重壓抑,發展緩慢。殖民資本侵入之后逐漸控制了臺灣的樟腦業,憑借其特權和雄厚的資本牟取暴利。但是,也在客觀上加強了臺灣樟腦業與世界市場的聯系,刺激了樟腦業的發展。清政府在殖民資本侵入后企圖延續官辦的措施以謀取利益,但因受到列強的反對而最終于1890年廢止。官辦模式,一方面限制了樟腦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對于殖民資本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也有利于保護樟腦制造業者的人身財產安全。臺灣的樟腦業雖然在清政府和殖民資本的限制、壓迫下發展困難,但是,總的趨勢是不斷發展壯大的。
注釋:
[1]劉寧顏主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2年版第67頁
[2]陳碧笙著:《臺灣地方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98頁
[3]劉寧顏主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2年版第68頁
[4]劉寧顏主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92年版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