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娟
(福建師范大學世界史2007級 福建 福州 350007)
論臺灣轉型時期中產階級的興起原因
許克娟
(福建師范大學世界史2007級 福建 福州 350007)
本文通過分析中產階級在臺灣轉型時的政治文化變遷中的興起原因,說明中產階級在臺灣政治文化從威權政治向自由化“軟著陸”轉型時期的重要作用。
臺灣威權政治 中產階級
進入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后,臺灣政治文化一改之前“惰性穩定”(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呈現的基本態勢)的政治文化特點,開始進入異化嬗變期,接受西方政治文化的挑戰,政治文化結構出現多元化趨勢,盡管仍勉強地維持著國民黨傳統政治文化的特征,但美國式自由、民主、公平、正義等價值體系逐漸取得臺灣政治文化的道德制高點。【1】1986年3月,在國民黨十二屆三種全會上蔣經國作出政治改革的決定,9月,反對陣營“民主進步黨”成立。1987年7月,臺灣宣布解除戒嚴,12月,正式解除“黨禁”,自此臺灣威權政治退出政治舞臺,逐漸讓位于民主政治。
這一階段可謂是臺灣政治轉型的關鍵時期。本文主要論述的對象即臺灣威權政治轉型過渡時期的中產階級。通過分析中產階級在臺灣轉型時的政治文化變遷中的興起原因,即官僚威權主義下的經濟發展之客觀結果,說明中產階級對對該時期臺灣政治文化從威權政治向自由化“軟著陸”轉型的重要作用。
亨廷頓在其專著中曾分析過包括臺灣在內的東亞80年代威權政治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如,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識字率、教育和城市化的增加、中產階級的發展、天主教會針對威權主義所采取的行動、外部勢力美國和歐共體的支持、民主化滾雪球效應等等。無論是轉型期間是由民間力量自下而上的推動,伴隨群眾反政府運動或暴力沖突等的轉型,還是由政府自上而下主導促成的相對平穩的轉型——毋庸置疑,經濟發展都在期間起到了民主化推動的重要作用。【2】可以說,臺灣的經濟成長是臺灣社會力量的爆發的物質基礎,教育普及、新思想和資訊的傳播則孕育了人民權利意識和社會自主性。相對于此的,是長久政治壓抑及經濟掛帥政策下所產生的各種結構性弊端和社會問題。
臺灣經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僅為政治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狀況變化的基礎,而且也提供了各種政治力量互動的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壓力促發了各個政治行為者的行動以及他們之間的策略互動;體制內外各種力量的推動,政治領導人出于不同動機采取行動最終導致政治體制的轉型。【3】
1974-1985 年,臺灣進行經濟結構升級,從發展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工業轉向發展重化工業,并發展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型工業。1986年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三化政策”,臺灣計劃式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并最終躍升為新興工業化經濟體(NIES)。【4】臺灣經濟發展至1986年,人民物質生活的賦予、教育水準的提高、大眾傳播媒介的發達和社會的多元化,可以說已呈現出現代化資本主義社會共有的特征,人民也必然在經濟條件改善后對政治自由有更大的需求。
阿爾蒙德等學者將臺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政治戰略歸納為“獨裁——技術——動員型戰略”,即臺灣當局實行動員型經濟政策,以專制統治確保經濟資源集中于經濟增長上,并實現了其快速增長。而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體制的轉變,客觀上,則引發了臺灣轉型時期中產階級的興起——臺灣經濟中的民營經濟和臺灣籍資本的發展,為民主政治發展提供物質條件。【5】
首先,公營經濟與民營經濟的角色調整。隨著經濟結構的逐步升級,公營經濟的主導作用發生變化,經濟地位也隨之逆轉,由占臺灣總資產的60%、占臺灣工礦業產值50%以上,發展到1985年僅占25%和15%,【6】——民營經濟成為推動臺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這表明,臺灣專制政治的物質基礎大大削弱,民主政治的物質基礎迅速壯大。隨著代表民營經濟利益的政治勢力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公平施政的呼聲日益高漲,臺灣政治轉型進入關鍵時期。
其次,臺灣籍資本迅速膨脹為臺灣地方勢力的經濟基礎。幾十年來民營經濟主要是以臺灣籍資本為基礎,臺灣的財團資本主要構成也是臺灣籍資本,而占臺灣企業數98%以上【7】的中小企業更是以臺灣籍資本為主體。可見,民營經濟基本上由臺灣籍資本推動,臺灣地方勢力隨之壯大并進入臺灣政治領域。政治發展雖不能與經濟變遷構成線性的直接關系,但是,通過一定的中介可以實現經濟對政治的影響。此中介即指在經濟發展中分化出的新興階級力量,這股新興的社會力量逐步壯大,形成更加自由化的政治推動力量,最終提供了反對實力和反對政黨形成的基礎。
再者,民營經濟和臺灣籍資本迅速發展,促使與之相適應的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出現。在臺灣,中產階級則是新興階級力量的主要構成。臺灣當局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主要代表,而與之對立的階級是勞工階級,但因勞工階級尚未壯大,中產階級成為促進生產力的主要代表,其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臺灣中產階層是臺灣經濟發展和政治變革的產物。60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培植了以依賴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為主的、中小企業為代表的、新興的本土中小資產階級;政治本土化,為出身底層但受過良好教育的臺籍人士提供了各種從政資源,并為他們提供了向黨政官僚機構流動的機會,造成了一批黨政精英。臺灣經濟的第二次轉型,使那些在國民教育、高等教育和海外留學教育中脫穎而出的一大批中上層技術人員和有知識、懂管理的技術官僚以及企業管理階層躋身于中產階層。【8】
新興的臺灣中產階級的身份界定和人數,學術界并未有一個統一概念和精確數字。綜合大多數學者的意見,臺灣的中產階級“并不存在單一的中產階級,而是存在多數非基本階級或階層,其共同特點就是不具有統一的標準”。【9】1981年的“臺灣研考會”第五次現代化民調顯示,56%以上的臺灣民眾主觀上自認為是中產階級。【10】而統計數字方面,日本學者劉進慶和臺灣學者肖新煌估計臺灣中產階級占就業總人數的三分一左右,約為260萬人;大陸學者潘晉明估計約為33萬人。
一個擁有如此龐大數量的中產階級的社會,許多民主理論學者早已言明,“遠比階級嚴格分明的社會更容易孕育民主制度”。【11】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中產階級,就沒有民主。
綜上可知,“一黨專政”之下的官僚權威主義政治所導引的經濟發展,客觀上為80年代民主化轉型提供了這樣的動力;這也就是中產階級在臺灣轉型時的政治文化變遷中的興起原因。轉型時期,在臺灣當局的一定讓步下和大多數臺灣民眾的有限響應下,興起的臺灣中產階級方發揮了積極的重要作用。
【1】劉國深,李煒:《影響臺灣地區政治文化變遷的外部因素分析》,《臺灣研究集刊》2007年第3期,第7頁。
【2】亨廷頓著,劉軍寧譯:《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19頁。
【3】【4】孫代堯:《臺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頁、第200頁。
【5】【10】金泓汎、董玉洪、林岡合著:《臺灣的政治轉型——從蔣經國體制到李登輝體制》,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頁、第9頁。。
【6】姜南揚:《臺灣政治轉型之謎》,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頁。
【7】潘晉明:《臺灣中產階級的成長及其特征》,《臺灣研究》1990年第2期,第14頁。
【8】臺盟中央研究室:《臺灣中產階級基本情況(一)》,《理論園地》2002年第2期,第27頁。
【9】(日)若林正丈編著:《臺灣——轉型期的政治與經濟》,田煙書店1989年版,第241頁。
【11】李普塞特:“民主之擴展”,張京育主編《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1992年3月,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