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玉 張士昌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 蕪湖 241000)
20世紀60至90年代這30多年以來,東亞地區各個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在東亞經濟發展之中,文化因素特別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起到了其特殊作用,經濟發展與文化聯系緊密。許多中外學者和科研機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從不同方面論證儒家文化促進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杜維明的《新加坡的挑戰——儒家倫理與企業精神》,黃光國的《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柯德爾的《東亞之鋒》,吳建華的《東亞現代化與中國》等都從不同方面論證儒家文化促進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北京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院等國內的學術機構也出版了一些含有從文化角度研究東亞經濟發展的著作如《亞洲現代化透視》、《亞太研究論從》、《亞太地區展報告》等。
文化與生活緊密相連也當然與經濟生活密切相關。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認為:“‘文明’、‘文化’兩辭,皆自西方移譯而來。此二語應有別,而國人每多混用。大體文明文化,皆指人類群體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屬物質方面。文化偏在內,屬精神方面。顧文明可以向外傳播與接受,文化則必須由其群體內部精神累積而產生。……什么叫‘文化’,這兩個字,本來很難下一個清楚的定義。普通我們說文化,是指人類的生活;人類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總括匯合起來,就叫做文化。但此所謂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并不專指一時性的平鋪面而言,必將長時間的綿延性加進去,譬如一個人的生活,加進長時間的綿延。那就是生命。一國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種樣的生活,加進綿延不斷的時間演進,歷史演進,便成所謂‘文化’”。由此可見文化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東亞經濟與儒家文化聯系緊密有其理論依據。
傳統儒家文化起源于東亞地區最大的國家中國。自從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傳統儒家文化就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和主導,成為了歷朝歷代治國的指導思想,穩定了封建社會秩序的穩定,使中國在東亞地區保持了其頭號強國的獨尊地位,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封貢體系”這樣的區域性國際體系。因此,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也就被周邊的各東亞國家吸收了。先是與中國最臨近的朝鮮、日本和越南接受了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再是由于航海技術的發展和來自中國內部人口的壓力而引起的“下南洋”移民活動,大量華人遷徙到東南亞地區謀生,也自然的將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隨之帶來了,東南亞地區也受到了傳統儒家文化的深遠影響。
東亞地區具有共同的傳統儒家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東亞地區人們的行為,使經濟參與主體們能和諧相處并互相協作,共同促進東亞經濟的發展。
一是重國家民族利益因素。強調一種整體觀念和互助意識,這樣可以使市場經濟的各參與主體處在一個和諧友善的環境中,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傳統儒家文化的群體觀念、權威意識對各經濟參與主體的行為有著積極的作用。形成了一種使政府、企業、企業家、員工們共同互助的觀念動力。政府積極設計有效的制度而降低個人成本(企業成本)使之與社會成本保持一個能激勵個人創造的范圍之內。企業家與員工之間形成一種和諧相處的關系,企業家們能照顧員工們的利益,員工也能理解企業的整體長遠展大計。這樣以來,在這種傳統儒家文化注重群體意識的觀念作用下,東亞地區各國和地區積極地實施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主動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出口導向戰略需要東亞各國內部的政府、企業、工人間的團結協作,使這個戰略更有效率,減少討價還價的交易成本、談判成本。出口導向戰略是東亞國家及地區發展經濟的重要而成功的戰略,其基本內容是利用本國(本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優先發展面向出口的制造業,從制成品出口替代農產品和礦產品等初級產品的出口,以此推動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出口導向型戰略是東亞地區各個政府設計得很好的制度,這個制度有效地促進了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是東亞地區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參與主體(政府、企業、個人)在一種傳統儒家文化注重群體意識的觀念引導下而共同協作使出口導向型戰略成功的實施并揮起作用。這還為東亞地區賺取了大量的外匯。
二是尊師重教崇尚學習因素。儒家素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無論是孔子還是朱熹,即是偉大的思想家,又是杰出的教育家。東亞地區受儒家重視教育思想的影響,素有對教育的偏好。經濟發展需要人才,而儒家文化倡導的尊師重教,崇尚學習就為培養人才提供了積極條件。儒家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就是說要注重學習,培養人才。而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被稱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這個概念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提出了,從而西方工業化國家掀起了對學校教育、培訓工作、和其他人力資本形成項目進行投資的活動。?而東亞地區由于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其重視教育的傳統是顯而易見的。
三是提倡節儉、儉樸生活因素。東亞地區的人們注重節儉,有了錢多是存下來,花的很少。這些存進銀行的錢能夠被政府和企業用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升級,這就從根本上為東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動力。東亞地區居民喜歡儲蓄還有一個大用途就是把儲蓄的錢用來對后代的教育培養上,使他們接受更多更良好的教育。而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很大的。
1997年出現經濟危機使得我們不得不反思儒家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儒學畢竟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具有崇尚權威、強調等級秩序、注重家族主義及人際關系等特點。雖然可以起到穩定秩序的作用,但經濟發展畢竟是以市場經濟為主體,這些人為地穩定秩序必然會出現問題。如由于政府主導經濟命脈,加上強權政治色彩,東亞經濟的發展就受到了政府的制約。如官僚腐敗問題,就是因為經濟發展受到了政府制約,官僚主義嚴重。政治色彩嚴重,經濟發展受到官僚的牽制。“在東亞模式中曾被看作是一種優勢的政府與大企業、企業集團和財團的密切結合,如今也顯現出其巨大的負面效應,即官員駭人聽聞的腐敗,企業以不正當手段魔得工程、訂貨和貸款,養肥了大批政府官員,經濟卻在低效率運作,直到倒閉”。注重人際關系使得企業內出現任人唯親、裙帶關系嚴重這就違反了民主與平等不利于法制社會的建設。
東亞地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取得經濟的高速增長,其中東亞地區典型的儒家文化對東亞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傳統儒家文化中有很多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東亞地區人們的行為,有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但儒家文化總有些糟粕存在于其中,阻礙了東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如過分強調“重義輕利”和“存天理,滅人欲”等。這種過分強調政府主導而淡化某些個人的作用,會削弱個人競爭作用。因而儒家文化雖然在東亞各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東亞經濟的發展。
[1]崔月琴,李文煥.儒家文化對東亞經濟發展的雙重影響[J].東北亞論壇,2000(4).
[2]顧肅.對東亞金融危機的文化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1999(3).
[3]馬宏偉.東亞崛起與危機的制度分析[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4]馬濤.儒家傳統與現代市場經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