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楊劍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1.體育教育觀念滯后于現實社會的需要。傳統體育教學采用統一的目標、學制、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在現行的教學過程中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根據未來體育作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體育教學應重視人類“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健全”的人格的需要,按照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規律,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采用男女分班授課的方式,關注學生參與體育動機、興趣、愛好,在體育鍛煉和活動中得到樂趣和成功感,接受挫折和戰勝困難,在提高運動能力,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的同時,自覺地接受體育教學和從事體育鍛煉,注重學校體育功能的長期效應,體現現代健康概念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三重屬性
2.體育教學模式與學校體育發展不相應。體育教學模式陳舊。體育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形式等仍在沿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模式。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堅持“課程中心論”強調課程的“中心環節.基本途徑”和完整性,具有強制性和統一性,學科的結構以課為主,把課程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忽視了學生身心和個性發展的規律,過分地強調人體運動的生物機能,輕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體育的文化內涵、效能與全面發展,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內容和知識對終身鍛煉缺乏實用性,課外體育鍛煉呈個人、自發、分散的無序狀況,沒有將課外體育納入體育教學的范疇,沒有利用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空間的優勢,為此,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造成了課堂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發展不一致和不協調。現代體育教學讓學生掌握練習的方法,手段和評價的方法,為終身鍛煉服務。
3.體育意識不強。體育意識的強弱是直接影響到學校體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作者的調查中發現,部分教師以及學生都存在著對體育認識上的偏差。雖然在我國,體育作為教育的組成部分,和德育、智育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國家也先后頒布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教育法》、《教師法》、《體育法》等10多個有關體育和教育的行政法規,從立法的高度充分肯定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今又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著重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掌握科學鍛煉的方法和手段,況且全國都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應該說從大氣候上已經明確了體育的重要性。
當前,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所以,要使體育教學適合新時期的需要,就必須注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探索新的知識,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智力的開發,使學生具有競爭意識、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這已逐漸成為當前高職教育的主導思想。作為高職教育有機組成都分的體育首先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以終身體育為宗旨。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過程中,以終身增強學生體質為目標,深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目前,高等院校正在實施的《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就是在這一原則指導下制訂的,它在形式、內容及管理上強化學生自我鍛煉的自覺性。廣大體育教師除了做好教育、宣傳及指導外,更要注重教學觀念的適應性、教育形式的可行性和方法手段的多樣性,突出人才的整體性發展。
2.以培養能力為核心。傳統的體育教學一直采用“講聽式”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教師為核心,以教為主要目的。近幾年,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有了很大進展,但重“教改”輕“學改”的思維定勢沒變,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在做法上不明顯。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而能力的表現是對知識的運用,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能力十分重要,這種能力使人終生受用。要樹立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的教學觀,必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進行教與學的改革,主要途徑有:
(1)教學方法要有新招,要講求科學性、多樣性、靈活性。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求實效性,又要新穎有趣,活潑多樣。要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教學方法,融教學、競技、娛樂、游戲為一體,要經常出新招,常教常新。在教學形式上要改變多年來“大鍋飯”的現象,變“一刀切”為多層次、多形式的因材施教,使學生各得其所,避免“有的吃不飽,有的吃不了”的現象,從而使體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2)加強體育理論課教學。體育教材內容可安排體育基礎知識、體育養生、體育欣賞、體育保健、健康教育等,也可以開設一些與體育、保健、娛樂、審美等相關內容的專題講座,加深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促使他們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指導體育鍛煉,形成科學鍛煉身體的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理論、保健基礎。
(3)以快樂體育為中介。“快樂體育”是指從終身體育與個人發展需要出發,從情感入手,對學生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與智能教育,它反映了一種新的體育教育思想。“快樂體育”在形式上主張學生主動學,反對被動學;在情感上主張學生樂學,反對苦學;在意志上主張勤學,反對怠學。它的本質含義是寓教于樂之中,使學生能在學習階段認識體育,熱愛體育,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從而使體育成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相伴終身。“快樂體育”是學生體育學習觀念的一種更新,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手段。
3.加強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俗話說:“素質靠練,意識靠悟。”大學生是具有較高素質的年輕人。要達到最佳的意識培養效果,單純就意識而抓意識是很難奏效的,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要加強對體育的宣傳引導,發揮廣播、電視和圖片展等宣傳媒介作用。在看、聽、說中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激情。(2)創造一個適應現代大學生從事體育活動的環境。借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某些原則,通過集資、有償服務等形式,改善運動設施,增設“休閑”等運動項目,給學生從事體育活動提供更多的選擇。抓住全民健身機遇,體育室可與院團委、學生會協調配合,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內容豐富、類型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讓學生在運動體驗中“醒悟”,從而化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提高學生對運動的欲望。(3)培養終身體育意識。高等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學校體育的結束,將是終身體育的開始。因此,在高等教育階段必須使學生深刻理解體育運動的原理和鍛煉對人體短期及長期的影響作用,充分認識到一個人的成功有賴于自身健康,從而使體育鍛煉成為一種穩定地、不間斷地自覺行動。教師要結合所學的體育知識和實踐成果,對學生進行體育意識的教育。
4.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水平和施教能力。體育教師,應改變過去中專教學模式,認真加強教學業務研究,開展各種教研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構建“學習型”教師組織。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應根據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集體育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于一身,注意講解與示范相結合,通過體育興趣和能力培養以及職業體育素質的提高,使學生達到終身體育的需求,使高職終身體育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5.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評價科學化。高職體育教學的傳統方法是以教師“教”為主,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根據教育總體要求和體育課程自身規律,制定出學生培養的基本目標和發展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多種類型的體育課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應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興趣的學生的需要。
6.優化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適應現代社會需要。高職體育教學的內容是身心健康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的具體化。其內容必須是使學生掌握現代社會最有用、最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形成良好行為習慣,使體育逐漸生活化;培養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的自我發展,有能力將體育作為生活內容,參與和享受體育文化內涵目標。
7.開辟體育第二課堂,實施課內外“一體化”管理。體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且越來越廣泛地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高校體育教育要適應體育的發展趨勢,而每周僅兩學時的高職體育課無法全面涉及到體育的各個方面,因此,體育第二課堂便成為體育教學有力補充。
總之,目前新的形勢對我省高職院校的體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從轉變觀念入手,擺正體育教育的位置,優化教學模式,合理運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興趣、意識和積極性,努力開創我省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新局面。
[1]周明星.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新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楊進.論職業教育創新與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龔正偉.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4]張駿,李靖.體育院校運動訓練專業課程設置之思路[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5).
[5]曲宗湖.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的歷史回顧與發展前景[J].學校體育科學,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