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曉莉
(河北灤縣第三中學 河北灤縣 063700)
淺談教師的語言藝術
姚曉莉
(河北灤縣第三中學 河北灤縣 063700)
語言是傳授知識、交流感情的工具,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介。優美的教學語言是點亮學生心靈的一盞明燈。作為一門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要有趣味性,生動、趣味的語言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金鑰匙,教師只有充分發揮好這門藝術,才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語言;藝術
語言是人和人之間互相傳遞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對于教師來說,教師語言藝術,是教師先進的教育思想,豐厚的知識積累,嫻熟的教育技巧和超高的語言運用的完美結合。也是教師人格美、情操美和語言美的統一。是任何東西都不可替代的感化學生心靈的一種手段。一位談吐優雅,風趣幽默,知識淵博的教師必定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這種影響會伴隨著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的語言更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和藝術,其語言表現方式沒有固定的范本和僵化的格式,是讓每位教師盡情發揮的創造性的語言行為。教師的語言藝術只有在不斷地積累之間,在不斷地錘煉之下,在不斷地創造之中,才能活力常現、魅力常在,從而讓我們的“育人之言”永不褪色。教師課堂語言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有其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任何一門課程都有它明確的教學目的,而教學目的的實現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講授的科學邏輯性。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具有嚴密的科學性。語言的科學性體現準確性,就是對每個概念、原理、規律的闡述都必須在論點和論證方法上是正確的,并且能夠準確使用概念、科學地進行判斷,不允許濫用與科學不相符的簡語,不使用含混不清的語句,不說無關緊要的話,從而使學生準確地理解講授內容;精練性,就是用詞精當,言簡意賅,干凈利落,能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出最豐富的內容;邏輯性,就是對每個問題的論證、推導理由充分,步驟嚴謹,無懈可擊,合乎邏輯地引出必然的結論;系統性,就是按事物發展的順序,講話有條理,頭緒清楚,層次分明,不紊亂。承上啟下,過渡自然,層層深入,水到渠成。只有教師的語言具有嚴密的科學性,才能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理論知識,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否則就會導致概念不清或判斷錯誤,推理上自相矛盾,既影響學生掌握知識,也阻礙他們智力的發展。
教育的目的是教書育人,“授業”與’傳道”是水乳交融同時進行的,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開發智力的同時,總是將自己一定的立場、觀點、思想和情感傳遞給學生,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建立,文明行為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所以教師自覺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也就決定了課堂語言在思想方面應具有教育性。教師應寓德育于教學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內容,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恰當的進行思想教育。
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要想講好課、教育好學生,尤其要錘煉語言。
教師的語言是一門藝術,是一種不同于平常說話的特殊語言,它必須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是把知識的果實塞到學生的嘴里,也不是把知識的果實放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而是要告訴學生怎樣才能獲得知識的果實。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應該具有問題性,給學生留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由“此”想到“彼”、由“表”想到“里”、由“因”想到“果”由“個別”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也就是說,教學語言應追求張力或彈性美。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教師必須處處注意設疑、制造懸念,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思索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在找出答案的過程中,促使學生去聽課、看書、分析、思考,解除疑問。這樣,才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意識得到增強,能力得到提高,從而獲取新知識,掌握新內容。.設疑可在新課開始前新課開始前設疑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帶著問題全神貫注地聽課。如我在講授完全平方公式時,讓一學生出形如(a+b)2題,我迅速作答,其他學生利用多項式乘法作答,驗證我的結果是否正確。學生還沒算完,我已經回答出來。學生感到很奇怪,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帶著問題聽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如果教師的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于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并能使學生在教學中獲得最佳享受的高智慧語言藝術。教師語言的生動風趣,幽默而富有哲理,會給人一種無窮的回味,也能起到良好的藝術效果。不過要做到語言的生動,不是每一個教師都能一下子做到的,這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師的學識、性格,應該說在這一方面教師若不注意自身的修養和生活的積累,短時間是難以使自已的語言生動活潑起來。
學生理解事物是由具體到抽象的。而教科書一般是以抽象概括的語言敘述的,文字雖然簡練,但缺乏具體形象和情節,很難吸引人。因此,教學要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通過教師的語言刺激,喚起學生頭腦中的表象,使學生大腦皮層形成興奮點之間的聯系,激發他們的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實際,恰當舉例,選用貼切、有趣的比喻,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繪聲繪色的描述或講解,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使學后易于理解。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同樣的內容有不同的老師講解,學生會產生吃力或輕松的感覺,這就表明了教師課堂語言藝術技巧的差異性。教師應避免枯燥平淡乏味的課堂語言。
語言的節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對知識信息接受的情況,合理控制語言速度的緩急。教學語言節奏的快慢,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活動。所以,語言的節奏要以感情變化為基礎,更和教學內容本身相一致,來調節器節自己課堂語言節奏,做到快慢得當,高低適宜。
教師在講一節課的所有內容時,只用一種速度,就會顯得很平淡。該快時不快,拖泥帶水,使人感到拖沓;該慢時不慢,象放連珠炮,學生無暇思考,令人難以聽懂。靈活地掌握語流速度,既能使講課清楚生動,又符合在有限的時間里傳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教師語言講究音量、速度和節奏。一般說來,教學語言的音量、速度和節奏應以全班學生都聽清楚為宜,過低,后邊的學生聽不清楚,過高,像高音喇叭學生會覺得刺耳,不舒服。所以,音量的高低強弱一定要適度,恰到火候。教學語言的速度也要適度,教學語言若能做到高低快慢適度,語調抑揚頓挫,跌若起伏富有鮮明的節奏感,學生聽起來當然會從容不迫,如聽仙樂,越聽越愛聽。這是有聲語言表情達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講課中,適當停頓可以更好地表達教學內容,體現語言的結構和教師的感情。它有助于學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師所講的事理,在停頓間隙進行思考、消化,以收“此時無聲勝有聲”之效。
古人說:“教人而不見意趣,必不樂學”這句話強調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要生動活潑,意趣盎然。但是,僅此一點還是不夠的,因為教學藝術不僅僅是通過教師的語言藝術來傳授知識,構成學生的“趣味中心”的,而教師的神態、姿態、手勢等體態語言可能會不知不覺地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和引導學生的情感傾向。因此,教師在運用有聲語言進行教學的同時還需借助自己的體態(神態、手勢、姿態)來補充,加強有聲語言。恰當優美的手勢、和藹可親的面部表情,充滿鼓勵的眼神,都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學生在愛中受到教育。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神態語,可使學生感到親切中嚴肅,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勵,容忍中有警告。如在一次課堂上我提出問題后,一個學習基礎較差的小李想舉手又未舉起來,這時,我立即向他投以熱情、信任的目光。從這目光中也許他獲得了信心和勇氣,大膽地舉起了手。但當他回答稍有猶豫時,我又投以鼓勵的目光,暗示他:別緊張,慢慢說,會答對的。他的緊張終于清除了,思維的閘門豁然打開,終于出色地回答了我提出的問題,同學們都對他投去了贊嘆的目光,他得意地笑了。
總之,教師的語言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是教育性和審美性的統一,課堂里教師的語言,可以成為萌發學生思維的春風,也可以成為凋零學生思維的秋霜。因此,教師的每一句話都要反復推敲,出言謹慎,不僅要準確,深刻,富有哲理,還要親切,自然,如話家常。因此,教師要終生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