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景芝 王月芹
糖尿病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代謝內分泌性疾病,其患病率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增加。2型糖尿病占據本病群體之大多數(95%),其發病機制復雜多變,并發癥較重,治療難度大,“有終身難愈之說。”我國傳統醫學早在公元前2世紀《黃帝內經》中對該病已有論述。筆者對32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中醫養陰清熱、益氣健脾、補腎固精之法辨證治療,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齡45~75歲;病程1~5年15例,5~15年17例;并發心腦血管病變者10例,高血壓12例;臨床癥狀不明顯者10例。實驗室檢查:32例尿糖均≥2.8 mmol/L(正常值<2.8 mmol/L),空腹血糖≥6.11 mmol/L(正常值3.89~6.11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正常值7.8~11.0 mmol/L),三酰甘油≥1.71 mmol/L(正常值0.34~1.71 mmol/L),總膽固醇≥5.17 mmol/L(正常值3.1~5.17 mmol/L),高密度蛋脂白≤0.71 mmol/L(正常值0.71~1.6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36 mmol/L(正常值<3.36 mmol/L)。
1.2 治療方法
1.2.1 中醫辨證分型 ①陰虛火旺,腎虛精虧型17例;②氣陰兩虛,脾腎虧損型15例。
1.2.2 中醫辨證治療 ①陰虛火旺,腎虛精虧者表現為尿頻,尿如脂膏,口干多飲,善饑多食,腰酸腿軟,五心煩熱,舌紅少津,脈細小數。治宜養陰清熱,補腎固精為主。藥用:生地、山藥、花粉、黃芪、石膏各30 g,山萸肉、女貞子、枸杞子、丹參、烏梅、元參各15 g;葛根、天冬、麥冬、五味子、知母、黃柏、生鱉甲、地骨皮各10 g。水煮,日2次溫服;②氣陰兩虛,脾腎虧損者表現為食少氣短,面色無華,倦怠無力,口干多飲,尿如脂膏,苔薄白,脈緩細弱。治宜益氣健脾,滋腎補陰為主。藥用:黃芪、山藥、花粉、熟地黃各30 g,元參、女貞子、枸杞子、丹參、太子參各15 g;蒼術、天冬、麥冬、知母、五味子、制龜板各10 g;甘草6 g。水煎,日2次溫服。
加減:并發心腦血管疾病者加瓜蔞15 g,薤白10 g;血壓偏高者加夏枯草、牛膝、石決明各15 g,天麻10 g。
1.2.3 西藥對癥治療 血、尿糖偏高者口服降糖藥1~2種;并發心腦血管病者對癥治療,血壓偏高者口服1~2種降壓藥。
療效標準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987年版。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尿、空腹、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者18例(占56.25%);好轉: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或減輕,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者10例(占31.25%);無效:臨床癥狀加重,并發癥不能控制者4例(占12.50%);總有效率為87.50%。
本病屬中醫“消渴”的范疇。其發病機制多為情志不調,勞累過度,飲食不節,多食辛辣、肥膩、含酒精之物,雍滯中焦,致使脾胃運化失常,釀生內熱,蘊結化燥,燥熱傷陰,不能滋潤肺腎而發為消渴。
中醫把消渴分為上、中、下三消。口渴多飲者為上消,屬肺;多食善饑者為中消,屬胃;多尿或尿如脂膏者為下消,屬腎。其病理變化以陰虛,燥熱為主,并互為因果,病延日久,則由陰虛轉化為氣虛之證。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有遺傳傾向的代謝內分泌性疾病。其病理過程漫長而復雜,胰島細胞膜增厚,纖維組織侵入,最終使胰島纖維化,β細胞減少或被纖維組織代替,β細胞水腫變性,糖原沉積并影響胰島素的生成,致使病情趨于惡化,形成惡性循環。故運用中醫養陰清熱,益氣健脾,補腎固精之法治療,切中病機。《醫學心悟》云:“大法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又云:“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傷其肺;中消補其腎者,使相火不得傷其胃;下消清其胃者,滋上源以生水也”。
消渴的病理病機貫穿于發病的全過程,故治療時不可拘泥于三消之分端,應精于辨證,靈活施治;消渴癥狀雖同時存在,但輕重緩急各異;肺胃腎三臟之間關系極為密切,其受損則有輕重緩急之分,不可截然分開,應有所兼顧。方中知母清肺瀉火;二冬、花粉、地黃、葛根、烏梅生津止渴,滋補腎陰;黃芪、太子參益氣健脾;山萸肉、五味子斂精固腎;山藥、蒼術補脾益胃,固攝精微。諸藥相伍,共奏養陰清熱,益氣健脾,補腎固精的作用,使陰虛漸復,燥熱可退;脾胃健運,精微可以輸布,病變得以康復。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花粉多糖具有明顯的免疫調節及增強免疫活性,有顯著的抗細胞毒性和促進脾臟免疫細胞的形成與分化,又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丹參具有抗纖維化,保護胃黏膜屏障,改善內臟和外周微循環的作用,又能增加胰島的血流量;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與太子參、知母、花粉相伍,有明顯的降低血糖作用,對老年患者療效更顯著,又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