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吉林師范大學分院
談王日昌先生的和聲教學新理念
張煒 吉林師范大學分院
師從于王日昌先生學習和聲以來,令我感到:導師確實能以其與眾不同的教學新理念及其顯著的科研成果,頗具特色地躋身于和聲教學領域的前沿。本文主要從“論文指導”、“心理因素”、“實用教學”等三個方面,淺析他的這些和聲教學新理念,以及這些新理念對我國和聲理論教學工作與音樂論文評估工作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
論文指導;心理因素;教學理念
在國內外科研論文寫作領域,較難對治的一大流弊——抄襲現象——目前仍尚未發明出極有效的對治辦法,而東北師大音樂學院作曲系王日昌先生的“三條”論文指導理念,則很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
(一) 放寬政策
王日昌老師給我們放寬的以下幾條政策,極具鼓勵效果:
1.觀點獨特 只要是別人沒有提出過的,或雖提出過,但經你重新整合后,極富“新意”即可。而“抄”別人的觀點,是不太容易“獨特”和“有新意”的!
2.不限字數與格式 提倡寫“短而精”的“短論文”——只需把觀點論述到位即可。既然不限字數與格式,也就沒有必要說廢話,更沒有必要抄別人的了。
3.不限題材:提倡寫與“專業”有關的“身邊之事”。“身邊之事”隨手可得,用得著抄嗎?王日昌老師說:“身邊之事是事、是現象,不是文,用攝像機才能抄現象,那就不是論文了”。
(二)分析“牢騷”
王老師說:“但凡為寫論文而感到為難的學生,必有其‘牢騷’;但凡要發‘牢騷’,必然首先認為其‘牢騷’很有道理,才會產生‘牢騷感’。那么將這些牢騷痛痛快快、認真負責、有理有據、有條有理地‘發泄’到紙面上,不就是論文嗎!”
(三)勤能補拙
王老師啟發我們:“在相同時間內,做‘一件事’與做‘多件事’哪個質量更高,顯然是只做‘一件事’”。如果將全身心勤奮投入,形成“聚焦式”的敏銳思維,也必然能攻破任何科研難關。所以,大家不要因為自己沒寫過論文就總不敢寫,其實只要拋開一切私心雜念,勤奮學習、潛心思考,完全投入到要寫的‘事情’中去”,就可以寫,還可能比別人寫得更精彩”。
王老師對學生心理因素的重視,主要體現在教材的編寫上。他側重考察了音樂科系學生學和聲時常有的心理活動,并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 心理因素在教材中的作用
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工具,而心理學則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及其現象。它們的共性都是“以人為本”。王老師正是基于此理,考察出:大多數學生對“和聲學”都有畏懼感!如果能把這種“畏懼感”首先在“心理”上清除掉,即:首先保證教材內容不至于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畏懼感”,就必將更便于學生接受。因此,在他著寫《和聲寫作指導》(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5年10月出版)一書時,主要采用了“精簡條目、濃縮頁數”的辦法——文字部分只用了30頁,而所含章節卻不少于以往教材——致使該教材更廣泛地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二) 和聲教材難易感的人為因素
教材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才能成為教師的助手。好的和聲教材往往初讀起來便能給學生一種輕松感、易學感:“學和聲并不是什么都學:曲式、復調、配器、旋律寫作、即興伴奏…而是只講和聲,其它知識即使涉及也很少,所以不必長篇大論”(王日昌語)。
(一)當堂消化“課堂寫作練習類”作業,一定要當堂批完。一可做到“面批”,二可免得帶回太多的作業本。
應盡量要求學生將書面作業以課堂練習方式當堂做完,而將大量時間用于預習和“實踐環節”。
(二)井然下課 有些淺薄厭學、任性無禮的學生,還沒到下課時間就開始伸懶腰、提前收拾文具。已經無視你的存在,罔聞你的講授。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是:在學生“做課堂練習”中悄然下課,即:臨下課前的那段時間,宜讓學生做“課堂練習”,而不宜繼續再講新課。
(三) 精講多練 多讓學生做課堂練習,可騰出許多“活性”時間面批作業或調整自己,以便宏觀醞釀接下來的各教學環節如何更好地落實無漏。另外,總是你講,學生也煩,有必要換換氛圍。
王日昌先生還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和聲教學思想,我堅信:他的這些新理念,必將為我國和聲教學領域帶來更加“全新”的啟示。
[1] 魯兆璋著.和聲學初步.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2
[2] 桑桐著.和聲的理論與應用.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11
[3] 斯波索賓等合著.和聲學教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8
[4] 王日昌著.和聲寫作指導. 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10
張煒 女;1971年6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現就職于吉林師范大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