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 肖躍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外貿的影響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 肖躍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本文試將本次匯改與2005年匯改對我國貿易的影響作一比較,并利用我國進出口數據分析一個基本問題:人民幣匯率變動能否對貿易順差起調節作用。結果顯示:由于兩次匯改時,我國貿易結構不同,匯改的具體部署也不一樣,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產生顯著影響,但對進口影響不顯著,因此升值對貿易順差的調節作用不確定。
人民幣升值 外貿 影響 分析
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本文試將本次匯改與2005年匯改對我國貿易的影響作一比較,并利用我國進出口數據分析一個基本問題:人民幣匯率變動能否對貿易順差起調節作用。
(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2005年匯改: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攬子貨幣。
2010年匯改:人民幣匯率不進行一次性重估調整,堅持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
(2)我國最主要貿易伙伴
2005年匯改: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是中國最主要貿易伙伴。
2010年匯改:今年首5個月我國前五位貿易伙伴為歐盟、美國、東盟、日本和香港。
(3)人民幣匯率的波動
2005年匯改: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
2010年匯改:當前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波動和變化的基礎,目前中國進出口漸趨平衡。
(4)匯率變動對企業和就業的影響
2005年匯改:短期內會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利大于弊;引導企業加強結構調整。
2010年匯改:有利于增加就業,特別是服務業;促使出口從簡單加工向深加工和精加工轉變,拉長生產鏈,細化分工。
(5)如何發揮匯率政策作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2005年匯改:沒有涉及。
2010年匯改:經濟結構性等問題不可能單靠匯率解決;要繼續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內需;加快民營經濟和服務業發展。
首先,與2005年匯改相比,我國的貿易政策取向發生變化。2005年匯改后,我國致力尋求貿易平衡,正如我國商務部發言人指出,中國從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在穩定出口的同時,積極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協調及可持續發展。2009年我國貿易順差占GDP比重顯著下降,國際收支向均衡狀況進一步趨近。
更重要的是,現在美國已不是中國惟一可依靠的出口市場。2005年人民幣升值時,中國對外貿易比重最多的國家或地區主要為美國、歐盟、日本及韓國,時至今日,今年首7個月我國前五位貿易伙伴為歐盟(16.3%)、日本(10.0%)、東盟(10.0%)、美國(9.4%)及香港(7.4%),反映我國的貿易伙伴已改變,中國外貿不再只依靠歐美國家消費。單單亞洲區內的日本、東盟與香港已超過歐美。尤其是東盟這個新興市場,一直是我國貿易關系發展的重點。根據海關數據,首7月,我國與東盟雙邊貿易總額達161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激增49.6%。東盟更超越美國,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這一轉變,與今年1月1日生效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關系至深。根據協議內容,我國對區內九成貿易商品及服務實施零關稅,協議生效前,關稅平均達9.8%。此外,今年首7月,我國對東盟貿易逆差高達75.3億美元,去年同期貿易逆差僅為1.5億美元,顯示中國采取擴大內需政策后,逐步成為區內主要消費者,令區內成員繼續互惠互利。
匯率變動主要通過支出轉換效應對貿易順差產生影響。以匯率升值為例,升值后外國產品價格較國內產品低,導致進口增加出口減少,貿易順差收窄。但匯率變動要產生支出轉換效應,需滿足兩個前提:一是匯率變動向進出口價格充分傳導,匯率變動改變進出口產品在目標市場的定價;二是進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之和大于1,也就是說,進出口需求對產品價格的變動也要有足夠的反應。
由于數據不足,我們無法準確計算匯率變動對我國進出口商品價格的傳導彈性,但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估算。以出口為例,在一般情況下,假如匯率變動向出口價格充分傳導,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價格指數變動應約等于匯率變動與生產價格指數變動之和。因此,可通過分析出口價格指數、匯率變動與生產價格指數之間的變化關系探討出口價格的傳導彈性。
以2006年至2008年我國出口變動為例。按照海關統計數據網數據,2006年我國出口價格指數同比上升2.38%,而同期人民幣對美元升值3.2%,國內生產價格指數上升3.0%;2007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6.4%,國內生產價格指數上升3.1%,而同期海關出口價格指數只上升5.5%;2008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6.4%,國內生產價格指數上升6.9%,同期海關出口價格指數只上升8.7%。
由此可見,人民幣匯率變動并沒有完全向出口價格傳導。我國匯率的出口傳導彈性較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加工貿易占近一半的貿易結構下,匯率變動同時進口原材料和出口產品產生影響,導致出口價格對匯率變動的反應不敏感。例如,廣東東莞市外向型經濟主要的貿易方式是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大部分生產企業在進口規模和出口規模上較為均衡,由匯率變動造成的損失也相對較小。二是在傳統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的情況下,企業議價能力不高,將匯率風險通過定價轉移給外方的能力不足。
另外,匯率變動對出口產品的傳導彈性在不同行業中存在較大差異。資源開采行業可以將匯率變動的風險向外轉移,例如2006年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出口價格指數同比升幅為28.9%,但制造業的出口價格傳導彈性則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匯改后,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出口價格的傳導彈性呈逐年增加的趨勢,顯示隨著匯率不斷上升,對出口企業定價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
進口方面,匯率升值應具有壓抑進口價格的作用。數據顯示,盡管在2006年至2008年人民幣逐年升值,但沒有降低我國的進口成本,2006年至2008年我國進口價格指數分別上升3.2%、6.5%和14.8%,顯示匯率升值對進口價格變動的影響不明顯。
進出口需求彈性可通過采集進出口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估算取得。我們采集2005年1月至2009年7月海關統計的進出口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并計算其月度變化,然后對進(出)口數量指數月度變化值和進(出)口價格指數月度變化值進行回歸分析。
通過回歸分析,發現出口價格指數變化和出口數量指數的變化有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但進口價格指數變化和進口數量指數的變化之間的關系不顯著。實證結果顯示我國進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之和難以確定,因此進出口價格變動對貿易順差的變動影響亦難以確定。
從上述數據分析可知,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出口起重要的調節作用,但與進口變動關系不密切。如2005年匯改后,2005年至2008年廣東出口(按美元統計)增速分別為24.3%、26.8%、22.2%和9.5%,而進口增速為14.7%、18.7、17.6%和5.4%,顯示隨著人民幣匯率不斷上升,升值對廣東出口增速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但對進口并未有體現支出轉換的影響。因此,總體來說,人民幣匯率升值能否收窄我國貿易順差,要視進口的變動而定,而影響我國進口變動的因素除匯率變動產生支出轉換效應外,還可能涉及由于出口收入下降帶來進口需求減少的收入效應;假如收入效應大于支出轉換效應,則匯率升值反而可能導致進口下降,貿易順差擴大。
[1]Chang Shu,Raymond Yip.Impact of Exchange Rate Movements on the Mainland Economy[M].China Economic Issues,2006-03-06,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2006.
F741.1
A
1005-5800(2010)10(bc)-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