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利生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美術與傳媒學院)
關于藝術作用的一點探討
◆皇甫利生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美術與傳媒學院)
藝術創作與社會緊密聯系,藝術家擔負著時代賦予的責任,弘揚真善美、揭露假惡丑,是藝術家的責任。讓更多的人通過藝術了解社會,教育他們認識社會,改造社會,使我們的社會更美好,是藝術的主要作用。
藝術家 藝術作品 審美 引導 時代
藝術從它誕生那天起就沒有脫離與社會的關系,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遠古時期,人們用藝術的形式表達思想和喜怒哀樂、記錄生產和生活的片段、寄托人們的愿望,藝術承載了太多的社會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藝術可以表達的東西也越來越多,過去幾種簡單的藝術形式很難再表現當今豐富的生活,所以,藝術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變得越來越豐富了。那么,這種豐富是完全建立在生產生活的基礎之上的。反過來,藝術也會作用于社會,這種作用主要是: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三者有時融為一體,但有時也會以一種作用為主。充分發揮藝術的功能,開拓一切有益的功能,將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反過來,阻礙藝術的功能性,將不利于社會事業的發展。
藝術是通過形象再現社會生活的,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反映出時代的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面貌。欣賞者往往可以從藝術作品中認識到它們所描寫的時代和地區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從而擴大我們的生活視野。比如我們可以從古代的巖畫了解那時人們狩獵的場面,從老舍的作品中,可以了解過去人們的生活等等。藝術的認識作用基于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應該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我們看到的電影電視劇,很多都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小說《平凡的世界》反映了八十年代農民的生活場景;電視劇《士兵突擊》反映了當今部隊的生活。這些都是優秀的藝術作品,它們均取材于生活,真實的再現了一個年代,一群人的生活讓人看了覺得很自然,就是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同時它們又高于生活,不僅再現生活,其中還表達了我們社會的總體價值觀,表達了作者的愿望。相反,一件歪曲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品,只能引導人錯誤的認識生活。那樣的作品是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也不會被人所接受。
認識的作用又以藝術作品中形象的生動為條件。能夠準確的,細致的表達出形象的特點,這取決于藝術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技巧。當然更主要的是藝術家要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提取那些有代表性的,具有時代特征,和地區特點的生動的形象,并且運用一種形式,如繪畫、音樂、電影來表現,并且這種表現應該具有高超的藝術性。人們通過認識藝術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可以提高對普通實際生活的認識能力,這也就是藝術認識作用的目的。電影《少林寺》上映以后,很多年輕人都去嵩山少林寺拜師學藝,甚至在世界產生重要的影響,很多洋學生不遠萬里來到河南要一睹嵩山真面目。少林寺由此而名揚海內外。最重要的是很多人開始研究中國功夫。這就是藝術的認識作用。
藝術家正確的觀點體現在作品中,對觀者具有教育作用。藝術家總是通過他對生活的看法和評價,對現實生活進行加工改造,揭示出生活的意義。好的藝術作品在幫助欣賞者認識生活的同時也在教育者欣賞者對人、對生活采取正確的看法和態度。美國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主人公堅韌不拔的生活態度和對生活熱情感染著每一個人,激勵著人們勇于面對生活,永不放棄對生活的勇氣。這就是高超之處,它可以教育人,鼓舞人。
藝術的教育作用是建立在正確反映生活的基礎上。如果藝術家對生活的看法不符合實際,那不僅起不到教育作用還會起到破壞作用。冷戰時期,一些互相敵對的國家為了彼此利益,創作的藝術品帶有明顯的詆毀對方形象的作用。另外,還有一些藝術家把創作當作個人精神的表現,表現個人主觀隨意性。這些作品不易被欣賞者所接受。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是能夠把藝術家自己同社會、人民群眾緊密結合在一起。
現實生活本身是復雜的,充滿矛盾的?,F實生活中有美丑、明暗之分,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能夠反映這兩個方面,歌頌美好的、暴露鞭撻丑惡的。這是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社會的主旋律就是這樣。優秀的藝術家,本身應該能夠判斷出美丑,這是基本素質,如果一個藝術家連美丑都不分,那他還會怎樣引導大眾去判斷美丑。
在各種藝術門類中,有的門類具有諷刺性,如相聲、漫畫等。藝術家站在正義的立場上,暴露社會存在的丑惡現象,并且以藝術形式進行諷刺和鞭撻,以引起社會的注意,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應該受到鼓勵和支持。在每年春節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小品,這其中很多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趙本山的《賣拐》就反映了當下一些人靠坑蒙拐騙謀取不義之財,小品具有諷刺意義。
另外,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過程中,往往不是為從中獲得教育,而是抱著娛樂、消遣、休息的目的。要使藝術作品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必須“寓教于樂”才會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兩者融合的很好的作品,會在人們心中留下深深的記憶,會對他們的思想產生長久的影響。
由于藝術的種類很多,欣賞的人群也有所不同,比如,二人轉本身就是源于農村的一種曲藝形式,這種形式在民間被農民朋友所喜聞樂見,所以,它反映的很多事情都是取材于農村,和農民生活緊密聯系的;京劇,是國粹,過去是上流社會的一種文藝形式,所以,很多故事內容都取材于上流階層的生活。因此,可以說每一種藝術形式都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不能要求它們互相替代。
沒有美就沒有藝術。藝術能喚起人的美感。因此,藝術具有審美作用。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判斷在作品中表現出各種藝術形象,并告訴人們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從而達到陶冶人的性情,增強人們對美丑的判斷力,這就是藝術的審美作用。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真善美的結合。去掉真善,就沒有美可言;同樣,去掉了美,就失去藝術的感染力。美好的東西永遠和真實、善良聯系在一起。《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體現了在沙皇統治下,窮苦的勞動人民生活的場景,真是的再現了人的生活現狀,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同時在藝術家高超的技藝下,作品具有了感染力,具有了美感,是一件優秀的作品。
藝術的審美作用,在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也許有些作品的認識教育作用比較突出和強烈;有些作品審美作用則比較突出。那么,怎樣權衡這兩者的關系呢?這在于藝術家的把握,根據不同的需要,充分發揮藝術作品的多種功能性,是藝術家的職責。
很多藝術家都要通過作品來宣傳自己的理想和審美觀念,來影響人、改造人。所以,不論有意還是無意,藝術作品總是會起到鞏固或者破壞社會經濟基礎的作用。因此,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應該是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緊緊把握人類發展的大方向,朝著光明的、美好的方向引導人、教育人、激勵人。這樣的藝術家也同樣會被人們所記住、所崇敬。
[1]孫美蘭.藝術概論.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