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洪權
(福建省圖書館)
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在學生知識學習中的作用研究
◆紀洪權
(福建省圖書館)
信息共享空間是圖書館服務創新最主要的發展方向,它的設施、服務效能適合了網絡時代學生讀者知識學習的特質,應該在今后學生知識學習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網絡時代學生的學習效果。
信息共享空間 圖書館 知識學習 分析研究
近年來,信息共享空間服務模式在國內外圖書館界迅速發展,這是一種在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展和開放式服務的背景下,順應了讀者在網絡時代學習方式的演變和對于圖書館服務方式的期待,以培育讀者信息素養,促進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的創新服務模式。它便利的網絡環境、親切易用的介質、各種多元數字資源 (或館藏)、周到的服務,尤其受到網絡時代學生讀者知識學習的歡迎。
信息共享空間(Infor mation Commons)是 20世紀 90年代后期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新型、動態的信息服務模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便利的網絡環境、圖書館數字資源服務的崛起,讀者希望利用新技術有效整合數位環境便捷地來滿足他們對圖書館的信息需求,這樣一種圍繞整合數字資源,利用 Internet網絡,依托功能完善的電腦軟硬件及外置設備和豐富的圖書館紙質及電子資源,在專業參考咨詢館員、IT專家、專業人員共同支持下促進團隊學習交流、協作和研究的新型服務模式——知識服務型信息共享空間(Knowledge Service Infolmation Commons,KSIC)便出現了。信息共享空間產生于 1992年 8月美國愛荷華大學 (University ofIowa)圖書館開放的“信息拱廊 (Information Arcade)”,這種主動的、動態的、一站式的服務環境,能為讀者提供學習和創造知識的平臺。很快就成為美國以及很多歐洲國家圖書館吸引廣大讀者的主流的服務方式和不可或缺的服務平臺,日益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據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 2008年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表明,在其成員館中已經開展信息共享空間服務的達到 96%。
2003年,美國圖書館協會 (英文簡稱 ALA)資訊政策科技辦公室為信息共享空間定義為:確保意見的開放存取與使用機會,其特色在于價值觀和準則、組織、實體和通訊基礎建設、資源,以及提升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的社會實踐,鼓勵人民在民主的論述中學習、思考和參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的DonaldBeagle認為“信息共享空間作為一個概念、物理和教育的空間,是傳統印刷環境和現代數字環境的有效整合。”早期信息共享空間概念解釋側重從網絡技術和圖書館資源與服務角度著眼,現在的理論界認為信息共享空間不僅僅是整合各種科技與服務,更應該是協助學習,讓讀者主動積極地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與發展。它的特征歸納大概有這幾個方面:(1)普遍性。圖書館提供給讀者的計算機都有相同的界面和檢索資源的軟件,使用同樣的電子資源,提供相同的學習工具,信息共享空間服務中心經過特別設計,能夠一站式滿足讀者的需求。(2)舒適性。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所提供的各種實體設備、硬件環境是舒適溫馨的,能適應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空間的設計或設施(如家具布置)能激發讀者的學習創造或學習欲望。(3)自由性。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能夠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以及各種科技和圖書館資源整合,使讀者在館內或網絡世界里都能夠達到無縫的境界。(4)靈活性。信息共享空間是開闊的,容易引領各種交流,它的布局和設施能方便和快速的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對不同層次讀者能按照要求及時培訓他們的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操作能力;(5)公共性。圖書館提供一個舒適的共同合作和交流的空間,擁有讀者可用的各種設備、技術、資源和服務,對所有到館讀者提供需求服務,進一步豐富和強化了圖書館的公共性服務。
圖書館為什么要建設信息共享空間,因為信息共享空間是圖書館服務創新最主要的發展方向。信息共享空間與傳統圖書館服務相比它的優勢表現在:(1)竭力為信息需求和知識學習提供一站式服務;(2)可獲得來自圖書館員、計算機專家以及媒體工作者等在一個平臺上的聯合咨詢服務;(3)是用戶獲取硬件、軟件、多媒體、網絡信息資源的最佳場所;(4)為讀者以相互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和研究提供良好的空間;(5)培養讀者檢索、測評和使用信息的能力;(6)可作為讀者學習和使用信息的工具和助手。信息共享空間代表了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的最新趨勢,它順應了網絡時代圖書館發展的客觀要求。國內建立信息共享空間并開展服務較早的是臺灣和香港,如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臺灣國立圖書館、臺灣師范大學圖書館等在 2004和 2005年兩年時間里先后建設了信息共享空間。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圖書館的開放式服務及數字圖書館的顯著發展,參考咨詢服務、IT技能培訓、無線上網、公共查詢機、自助復印、掃描和傳真、延長開放時間以及提供咖啡休閑區域等具有信息共享空間服務內容的項目開展較好,這些新型服務設施的提供建構了公共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的雛形,因此,有很多大型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于 2006年后紛紛根據自己館舍情況,規劃適當的空間來提供信息共享空間服務,如國家圖書館、中山圖書館、深圳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公共圖書館和上海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嶺南大學等高校圖書館先后建設了信息共享空間,更有眾多的圖書館已經有了信息共享空間建設的構想或者已經計劃構建信息共享空間。
什么是知識?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英文簡稱 OECD)1996年發表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中,把人類迄今為止創造的知識分為事實知識 (Know—what)、原理知識 (Kn ow—why)、技能知識 (Know—how)、人力知識 (Kn ow—who)4種形態,它體現了數據——信息——知識——智力 4個層次。知識學習是信息獲取的一種,信息對知識的發展有某種促進作用,是聯系知識和客觀現象之間的紐帶。隨著現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伴隨著網絡時代電腦和網絡逐漸普及,在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成長的環境中,無時無地不在接觸使用著電腦、數字設備、數字技術和數字資源,他們也更習慣于使用這些設備技術來進行學習和交流,因此網絡時代學生知識學習有他們的特質:(1)喜歡利用數字設備、數字技術進行學習。由于網絡時代學生從小就接觸和使用各種數字設備、數字技術(例如電腦、多媒體等),他們特別喜歡新的科技、新的技術,使用起來也更符合他們的習慣。(2)喜歡個性化學習。在學習空間、學習環境上他們更喜歡適合自己個性化趨向,也更喜歡跟自己志趣接近的團體共同學習。(3)喜歡社會化學習。網絡時代的學生更喜歡和大家一起討論、學習和工作,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他們喜歡通過通訊和網絡與他人保持學習聯系。(4)喜歡參與式互動學習。網絡時代,學生喜歡以互動有趣的方式來學習,尤其喜歡利用網絡博客、聊天等工具來參與學習并與他人分享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這些知識學習特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圖書館去順應時代發展變革服務模式,而信息共享空間基本滿足了網絡時代讀者特別是學生的各種需求,所以很快就得到了讀者的普遍歡迎并迅速地在各個圖書館發展起來。
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說過:“教育不專在學校,學校之外還有許多機關,第一是圖書館。”圖書館是公益性的文化教育機構,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補充和擴展,是廣大學生校外知識學習的重要陣地。圖書館豐富的館藏文獻信息資源是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源泉,現代圖書館不僅可以滿足學生查閱傳統的紙質書刊、報紙外,還可以利用先進的設備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獲取數字圖書館資源和網絡資源。圖書館舒適幽雅的閱讀環境、濃郁的讀書氛圍和專業館員的服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讓學生在這個重要教育陣地里接受熏陶,獲取知識和技能。
圖書館要在認真分析讀者需求及圖書館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明確創建信息共享空間的使命、目標、愿景和預期效益,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服務空間。服務空間要有電腦使用區、文獻提供區、參考咨詢區、小型教室或小型會議室、學習協助區、特殊讀者 (障礙讀者)服務區、學習交流區、休息飲食區等,這些服務區的布局要針對各類讀者的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場地。服務區的設計要符合讀者學習和研究習慣,有利于資源存取和使用,要運用聲學、燈光和視覺藝術等手段,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舒適的環境。
硬件設施包括合適的閱覽桌椅、休閑沙發、電腦 PC或Mac主機、臺式(筆記本)電腦、有線或無線網絡接口、掃描儀、復印機等設備,軟件設施包括多媒體處理軟件、信息搜索工具、統計分析軟件、文本處理軟件等計算機應用軟件。
信息共享空間以圖書館豐富的館藏文獻信息資源庫為依托,讀者要在信息共享空間中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和自由存取、合理使用和參與者的直接互動,圖書館要提供足夠的信息資源包括印刷型書籍、數字圖書館資源、知識導航系統和網上資源等。
在信息共享空間里,圖書館要安排知識水平和專業素質較高的工作人員來服務,包括參考咨詢館員、網絡專家、多媒體工作者、指導人員等。這些館員能夠幫助讀者盡快地掌握信息知識,了解信息技術,讀者也可以很好地與館員進行學習交流,享受他們提供的信息服務或者向他們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有利于圖書館員明確掌握用戶的需求,及時調整服務方式。
[1]吳建中.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間[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5,(3):9.
[2]盛興軍,任樹懷.信息共享空間:實體空間的構建模式與實施策略[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3):377.
[3]鄔寧芬.信息共享空間:大學圖書館的機遇和挑戰[J].圖書館雜志,2005,(4):126.
[4]任樹懷,盛興軍.論信息共享空間體系結構與實施策略[J].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9):156-157.
[5]毛軍.以 Information Commons的名義: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與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05,(8).
[6]陳偉莉,王家慶.信息共享空間的知識管理內涵 [J].現代情報,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