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陳志強
流通類企業管理相關問題初探①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陳志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流通在促進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方便群眾生活等各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流通類企業對國民的貢獻也日益增多,然而,流通類企業的管理問題使得流通類企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流通類企業加強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流通類企業加強管理應該注意的問題,為完善流通類企業管理提出建議。
流通類企業 企業管理 注意的問題
流通類企業,顧名思議,是該企業以商品流通為主線,具體來說,是指企業以低價購進商品,高價出售商品的方式,通過商品的進銷差價,以彌補企業各項費用和支出,最終獲得利潤的企業。其實質是通過商品的購進,銷售,調撥,儲運等經營業務實現商品在空間上的移動,其中購進和銷售是實現商品流通的關鍵步驟,而其他幾方面都是圍繞這兩方面而展開運行的。
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流通類企業發展為國民經濟發展乃至全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為流通類企業,由于自身特性使其管理顯得非常重要。鑒于此,研究流通類企業管理尤其必要,但是在其管理中肯定會存在許多相關問題,這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免影響流通類企業的管理,進而影響流通類企業的發展。
流通不同于生產,其對管理的需求標準比較嚴格,因為流通時間的長短、流通中商品質量的保證、流通人員的素質等因素,都會影響流通類企業的科學管理,進而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流通類企業具有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特性,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流通類企業采取集中交易的方式,用此替代各個生產者或消費者之間的分散交易,有助于減少交易的次數;以模式化交易方式替代了一次性交易方式,有利于企業降低交易的風險和成本;采用合理的網點設置進而可以縮短交易的距離即商品在空間上的移動距離,在充分實現交易“生產”上規模經濟的前提下,還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進而提高了交易效率。采取集中交易方式的流通類企業對管理的要求很高,這使得依賴生產企業的管理理念由于理論多于實踐而不能滿足流通類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針對流通類企業建立自身的管理模式以加強企業管理。
第二,流通類企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即以商品交易為主線,其專業化的交易行為,在企業采取邊干邊學的條件下,其交易技能在企業使用中日益熟練,提高企業的交易效率,同時在實踐中也會創造出新的交易技術,并有助于完善并擴大流通網絡,大大提高了流通類企業的專業化利益。從中可以看出,以交易為主線的流通類企業必須加強交易過程的全方位管理,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進而節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監督企業員工假借在外交易為名而出現怠工現象。
第三,流通類企業所要求的高度專業化,使其自身也容易被高度專業化的交換經濟系統套住,進而使企業不容易退出中間交易。同時,流通類企業所具有的專業化交易的經濟本質表明,流通類企業自身就是作為一種交易形式而存在于市場上,因而它是市場不可或缺的載體,所以市場交易的擴大赤裸裸的表現為流通產業的擴張。因此,可以看出流通類企業和市場交易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這就決定了流通類企業的管理必須靈活性強,根據市場交易方式而進行具體的管理行為,這有利于加強流通類企業的整體全面管理。
現代管理理論,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論的綜合,是一個知識體系,是一個學科群,它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在不斷急劇變化的現代社會面前,建立起一個充滿創造活力的自適應系統。該理論的發展越來越借助于多學科的交叉作用,如經濟學、社會學、市場學、人類心理學、法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企業管理中,而流通類企業恰恰是一個包含多方面的企業,因此現代管理理論為流通類企業加強管理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現代管理理論有助于對流通企業功能的重新認識。流通企業的存在表現為,專業化的分工和市場交易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為了避免對一些交易費用很高的活動直接定價和直接進行交易,流通企業一般都是采用間接定價制度,這大大有利于定價和交易效率的提了。從這種意義來說,流通企業的本質體現了一種市場關系,而且是一種高級化的市場關系。眾所周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流通經歷了直接的物物交換即W-W,簡單的商品流通即W-G-W,發達的商品流通即G-W-G,這三個過程表面看是過程增多,但實質是流通類企業的人員構成發生了變化,文化背景發生了變化,運作的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這些變化都促使流通類企業對其功能的重新定位,即重新認識其功能。
流通類企業要加強管理,必須認識到流通類企業與市場的結合度問題,人員與市場文化的融洽度問題,以及交易的時間等問題,此外,流通類企業的管理由于其涉及面廣,企業時刻處于運轉中,員工也時刻處于運轉中,因此對流通類企業管理理念的認識必須深入,且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然而,在我國,由于流通類企業發展滯后,其理論不完善,這使得流通類企業在進行管理時一味套用一般生產性企業的管理理念,導致流通類企業運轉效率低下,人員的配備效率低,企業的競爭力差等,具體表現有對企業所需人才認識不全面、企業文化融合度不高方面。
首先,對企業所需人才認識不全面,導致管理效率低下。這種觀念導致流通類企業的人才綜合素質較低,人才素質低,使得人才不能及時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快速的反應,而流通類企業的快速高效是其節約時間成本,進而節約企業成本的關鍵,因此這使得人才不能適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企業認為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而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要是讓企業培養人才,這會浪費企業的資源和時間,進而減少企業的利潤。因此,這使得企業一方面拒絕派員工進修學習,另一方面取消專業技術培訓,這充分體現了企業目光短淺,以眼前利益為主,但是人才是一個長期投資,雖然目前利益表現不明顯,但是要是企業向長期發展,人才是其主要因素。對于流通類企業來說,組織員工培訓,加強其素質,是企業配送的物品高效流通的保證。因此,這種對企業所需人才認識的不全面,導致企業的長遠利益受損。所以,作為流通類企業來說,必須對所需人才要求嚴格,否則會影響企業的管理效率、管理績效。為此要想提高流通類企業的管理效率,必須要想擁有適合流通類企業發展的人才,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要求必須拋棄對人才的不全面認識,即流通類企業必須要進行思想教育,以緩解思想上的偏差,同時還要形成一種強制性的約束機制,把加強人才綜合素質作為考核企業管理的一項指標。
其次,企業文化融合度不高,導致管理效率低下。流通類企業的人員必須是擁有全面知識的人,這使得員工的文化背景不同,此外,流通類企業的員工要與流通過程中的其他人員接觸,而這種文化的磨合會影響企業加強管理的效率,因此,對于流通類企業內部員工來說,企業應該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員工在企業文化范圍內,利用自己的文化和其他員工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管理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于流通類企業內部員工與外部人員來說,要求企業員工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我約束管理,這有利于保持企業形象,有利于流通中員工的管理。
加強企業管理,主動方是企業,為的是提高企業的整體競爭力,而被動方是企業的員工,這就使得員工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企業缺乏規范化的管理制度,使得其管理效益不如其所預期的,這會影響員工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因此,必須增強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制度建設,以鼓勵員工的自我管理。這套制度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內容:員工自我管理的計劃書,針對自我管理與否采取不同的考核制度、規章制度、住宿管理規定等。最值得注意的是,該制度的設計主要由企業負責實施,員工參與,而并非單獨由企業來全權負責,這種企業和員工聯合的制作制度可以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同時,對于積極參與的員工,企業可以給予一定的待遇,以鼓勵其他員工進行自我管理。此外,政府在促進企業積極參與方面也必須發揮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加強管理,政府給予的稅收優惠政策等,減少了企業管理的成本,同時政策有利于企業完善其管理制度,因為,只有管理制度強的企業在享受政府優惠政策時所創造的效益才會呈現倍數增加,這進一步又會促進企業積極加強管理,進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1] 姜秀山,盧山.現代企業理論對流通企業的啟示[J].現代管理,1999,17(13).
[2] 蔣立群.供應鏈管理提升流通企業競爭力[J].北京物資流通,2008,(3).
[3] 周葉芹.大型國有生產資料流通企業商務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6,(1).
F272
A
1005-5800(2010)11(c)-075-02
2009河南省政府招標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