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汪鴻
由世博會引發的思考
—— EXPO的啟示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汪鴻
153年的世博歷史,驗證了世博會、世博理念及世博經濟是一個相互融合的整體。歷屆世博會的“亮點”推動了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匯聚了人類智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世博會使經濟騰飛、文化和人才提升,并實現了多業聯動。
世博會 經濟 文化 旅游
世博會(World Expo)是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已經歷了百余年的歷史。參與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文化、科技和產業、各種生活范疇的成果。世博會是全球最高層次的博覽會,它不同于一般的會展活動,具有規模大、參展國多、舉辦時間長、有階段性、影響深遠的特征。世博會與廣交會等商品交易會的不同在于它不光是以商品交易為目的,宗旨在于教育大眾,展示人類創造、發明的成就及發展前景。
世博理念是溝通與融合、創新與進步、成就與體驗、傳承與未來、和諧與發展。世博會是一種全球溝通的平臺,它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新創造和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世博會的形式是展會,表現手段是科技,背后支撐的是文化,提倡人人走進世博、參與世博、分享世博,做迎世博講文明的實踐者。
世博經濟是以世博會為契機,以會展旅游為載體,跨地區多產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的總和,是一種階段性加速發展的經濟現象。它不限于世博會舉辦本身,還體現了整個申辦、舉辦及會后經濟、政治、文化等各種效應的延伸,世博經濟依靠創新和進取的熱情,按其宗旨和舉辦地人文精神的融合,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世博經濟聚集了物、人、資金、信息流,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世博會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最初以美術品和傳統工藝為主,后薈萃科學技術與產業技術,以展示人類在社會、經濟文化及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鼓勵人們發揮創造性及主動性。世博會是各個國家展示自己智慧,展示自己思想、文化、科技成果的平臺,并將有助于人類發展的新概念、新觀念、新技術展現在世人面前。從1851年倫敦首屆舉辦世博會,直到目前的上海世博會,經歷了153年的世博歷史,至今,上海世博會以“創新”和“融合”為主旋律。歷屆世博會的“亮點”都成為推動人類發展的著力點,貝爾發明的電話機在世博會上展示,實現和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模式,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在世博會上亮相,為人類飛天的夢想打下了基礎等。
1900年在法國舉辦的世博會中驚艷世界的環形電影、手扶電梯及地鐵網絡的編織等,這些110年前的發明惠澤至今。1906年米蘭世博會上,我國的展品頤生酒憑借中醫特色摘得了中國酒類產品在世博的第一枚金質獎牌,中國現代實業首獲世界認可。1908年倫敦世博會是英法聯手展成就,在前50年中世博會都在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大國舉辦。在二戰爆發后,中斷了18年后,比利時率先打破了世界深寂和凝重,在1958年又開啟世博會的大門,舉辦了主題“科學主導的文明與人道主義”,其標志建筑原子塔不僅是1958年世博會的標志,如今也是比利時國家形象的標志。原子塔記載了20世紀中最重要的一段歷史。1962年美國西雅圖世博會,主題“太空時代的人類”,呈現了人類對太空技術的實踐和探索。世博建筑的“太空針”表達了人類太空理想。1964年紐約世博會,主題“通過理解走向和平”。1967年蒙特利爾世博會,主題“人類與世界”是加拿大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并實現了“飛天傳奇”,使“虛擬登月”在1969年變成了現實(即美國的“阿波羅”登月),1970年大阪世博會形成了對進步反思的這一條主線。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則具有創造性地提出了城市生活的概念。
歷屆世博會不僅給參展國家帶來發展機遇,更是全方位展示本國和舉辦城市的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發展成就,提高國家和城市競爭力的大好機會,對于舉辦城市來說,世博會將成為推動城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設施建設、城市改造的動力。世博會既是每個時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類智慧的大匯聚,也是東道主動員全國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國社會經濟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的最好機會,是國力強盛的象征和國際地位提升的重要標志。因此,一直為世界各國爭取舉辦,積極參與世界性合作與交流而不是自我封閉,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世界的接納,在交流和對話中與世界同步前進。上海世博會對中國經濟和文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加速了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和開放化,中國將進一步參與到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去,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巨大變化。在國內完善了基礎設施,實現了老區改造,促進了消費,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提升和弘揚了中華文化。
世博會帶來三層收益,一是城市資源價值提升,二是在開發過程中標志,商業化運作和贊助商等,三是帶來大量旅游人群。世博會讓世博經濟和旅游經濟創造出不可估量的效益。所謂“世博經濟”是指舉辦城市在籌備、舉辦及之后,利用世博帶來的商業契機,推動和發展本地區經濟,實現經濟文化持續成長的一系列活動,是一種能為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帶來發展的特殊經濟現象。世博會是暗潮涌動的經濟盛會,世博推動了經濟騰飛。如今,上海世博會實現了五個擴大:擴大了投資需求、擴大了消費需求、擴大了對外貿易、擴大了產品出口、擴大了就業崗位,促使世博的旅游經濟、零售經濟、餐飲經濟、品牌經濟的發展,使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轉變,打造“中國品牌”。
借世博東風興旅游經濟,做大做強特色旅游產品,創造和諧生態的旅游環境,進一步做精做優旅游景區景點,加強對賓館飯店管理,確保游客吃得放心,玩得開心。以“文化、旅游、商品”聯動方式開展體驗性、參與性活動,吸引周邊客源市場。
參展者、觀眾與舉辦地之間存在景觀、文化上的差異,同時參與者的經濟能力較強,易激發參與者的旅游動機,因此,世博會與旅游業之間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和關聯性,世博會的成功舉辦需要旅游業的旅游客源市場、旅游基礎設施、旅游人才等的支撐,同時世博會釋放出巨大的旅游效益,推動旅游業跨越式發展,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同時為旅行社提供前所末有的發展契機,創造巨大利潤空間,招來大量客源,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推動旅游產業的空前發展,形成一個旅游資源共享、產品共同開發、市場共同繁榮的局面。
上海世博會將促進旅游業與會展業相結合,形成現代都市會展旅游業,給高新技術產品帶來機遇,促進引進與合作,人才匯聚和使用,轉換和創新,有利于創意產業的發展。它不僅展示世界各國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且是各國產業技術發展的競技場,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科技和文明的真實紀錄,在當今社會,必將進一步展示新一輪的科學技術文明,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向前發展,使成果的轉化、創新帶來無限商機,為走向世界創造條件。
世博會是加快提升城市文化的助推器,對城市文化水平和市民素質的提升產生深遠的影響,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和城市文化。并突出區域的文化特色,整合區域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尋求競爭—— 協調合作之間的平衡,在共同的區域文化背景下,繼承有創造力的人文精神,以文化教育為鈕帶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形成規模和品牌效應。
首先,要提高公眾對“城市時代”中各種挑戰的憂患意識,特別是經濟風險,會帶來財政平衡的壓力。其次,要將成功和質量的目標與經濟目標協調好,否則虧損將是巨大的。要充分認識到風險會隨時發生變化的,它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為避免風險可以從三個方面解決,首先,要有一個監管系統,監管動態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其次,要實現產權的多元化,以分散風險。最后,由于造成風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收入也是不確定的,所以貸款擔保一定要明確。
[1] 趙麗.世博會對上海旅游業的影響及旅行社的對策.市場論壇,2006,(2).
[2] 吳泓.世博經濟圈形成基礎和機制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4).
[3] 周洪杰.談世博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J].消費導刊,2010,(8).
F270
A
1005-5800(2010)11(c)-253-02
汪鴻(1972-),女,碩士,講師,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經管學院,主要從事旅游經濟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