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陜西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淺析“Culture Shock”現象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劉娟
(陜西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Culture Shock”指的是文化沖突,所謂文化沖突是指不同形態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過程。在東西方之間,由于各自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形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語言與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對應的文化,不同民族的語言勢必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英語和漢語是兩門不同的語言體系,體現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決定了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交流上的障礙,即文化沖突。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習這門語言的效果。作為學生來說,接觸英語的時間還不長,對于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不多,這妨礙了學生英語語言表達以及對文化的習俗的理解,從而使學生達不到地道的英語表達水平。因此,在英語的教學中引入文化背景,比較中西兩種文化,掌握不同的習俗,對教學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人們使用語言是有一定規律的,由于民族性格、價值觀念以及約定俗成的習慣形成的語言運用方式不同,就會使日常交際語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種特色通常表現在:
1.稱呼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一向以關心別人為美德。“吃飯了嗎?”“上哪兒去?”“下班了?”這些話無論是否出于關心,其實際意義已經失去,只是作為一種問候的方式。但在西方人眼里,這是在詢問、干涉別人的私事。他們在見面時通常用“good morning/afternoon”“hello/hi”等問候對方。在道別時,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門口或大門口。客人對主人說“請留步”,主人最后要說“慢走”“再來”的客套話。這些說法都不能直接譯成英語。但西方人通常是說“good-bye,bye-bye”,相當于中國人的“再見”。
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
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傳統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犯錯誤,教師大多數從語音,語法和詞匯入手,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往往這邊糾正過的錯誤,換個地方又出錯了,很難達到根治,如果不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文化因素的分析,這類語言方面的錯誤是很難糾正的,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對語言錯誤非常關注,而對學生的文化錯誤關注較少,恰恰是文化差異導致的文化錯誤影響妨礙了學生學好,用好英語。外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中西文化差異,重視文化干擾對外語教學的影響,有針對性地介紹西方文化習俗,并將其與外語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避免交際中的文化沖突。
1.母語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所謂母語的影響,是指英語學習者無意識地將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模式套用英語上去,從而產生理解上的偏差,表達上的失誤,甚至導致交際的失敗。一個從呀呀學語開始,就受到其母語的影響和熏陶,他的言行舉止都受到相應的文化的約束,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常將中文的表達習慣,造成理解和表達上的障礙和不準確性,有時甚至造成意向不到的詫異或結果,鬧出許多笑話。例如,有這樣一個句子:作為一名大學生,他三天兩頭往圖書館跑,學生按照漢語的文字將其翻譯成:
As a college student,he runs to the library three days and two heads.看完上例,不禁令人捧腹大笑,這段翻譯過分強調了中英問的對應關系,幾乎達到了天衣無縫的地步,然后卻沒有考慮到中英問之間的差異,故鬧出了笑話,其實應該翻譯為:
As a college student,h e often goes to the library.學生將漢語中的胸有成竹用英語直譯出來,以此表達他回答這些問題有把握,其實是典型的 Chinglish。如果在同外國人的交流中采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必定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導致交際的失敗。
2.語用差異的文化特征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生存環境、風土習俗、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等文化差異極大地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使用的習語的含義和場合,形成固定特色的交際文化模式。龍(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中文里吉祥尊貴的“龍”與英文中邪惡兇殘的 drago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征著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
3.特定文化用語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不同語言承載著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密切相連,不可分割。英語中有大量的諺語、歇后語、典故等,有些和漢語會出現偶合的現象,具有相似之義。“just a piece of cake”,相當于漢語中的“小菜一碟”。又比如,形容一個人花錢大手大腳,在漢語中會說“揮金如土”,但在英語里對應的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形容一個人很窮,在漢語中用“一貧如洗”,在英語里有對應的“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說。
總之,一切文化都是獨特的,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只有注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善于找出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和文化的差異在語言上的體現,并以此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教與學,才有利于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的實現。
[1]胡文仲.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Jamws j.Thompson,Beyond Words: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New York:Citation Press.
[3]杜耀文,張夢井.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架構[J].山東外語教學,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