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鄧敏 劉紅霞
山東與韓國的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鄧敏 劉紅霞
本文旨在分析韓國與山東的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所以根據山東與韓國的實際貿易情況,具體分析了經濟發展水平、規模經濟、韓國對山東的直接投資三個因素對兩地的產業內貿易影響,并針對這三個因素提出有利于兩地產業內貿易發展的建議。
產業內貿易 影響因素 模型
影響產業內貿易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國家層面的特征,包括國家規模、人均收入水平、經濟一體化,也有產業層面的特征,如產品差別化、規模經濟、市場結構等。本文著重分析以下幾方面特征:
人均GDP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該國的消費需求,而消費需求的變化又會促進該國產品生產的多樣化,進而推動該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關于人均GDP與產業內貿易的關系,國外學者在20世紀70、80年代做了大量的研究,基本上認為人均GDP與產業內貿易水平成正相關。Hirsch(1977)對部分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組成的樣本國家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進行測量,產業內貿易水平與人均GDP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并不適用于低收入的國家,在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中,人均GDP低于300美元的國家產業內貿易水平高于人均GDP在300美元~10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山東人均GDP從1999年已經超過了1000美元,即使經歷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2009年的山東人均GDP也達到了5262.96美元,同比增長了10.5%。山東居民收入水平的逐年提升必然會刺激居民消費需求的上升,無論是量上還是質上的提升都會刺激對國外產品進口的增加。
另外,韓國經濟要發達于中國,即使是中國經濟較發達的山東,經濟發展水平也遠遠落后于韓國,山東2009年的人均GDP水平僅相當于韓國1990、1991年的水平。所以,韓國也會從山東進口一些較為低端的工業品以滿足本國部分人的需求。
規模經濟收益遞增是產業內貿易的另一重要原因。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成本會降低,企業的生產效益也將遞增。所以,規模經濟對產業內貿易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降低成本實現的。規模經濟是不完全競爭市場存在的客觀因素,在產品具有替代性的同時具有差別性,產業內的貿易量就會增加。但是,這一影響能否發生還要結合貿易雙方的實際貿易狀況來看。
山東和韓國從經濟發展水平、工業水平、技術水平上都有很大的差距,韓國向山東轉移本國落后的產業、企業,且在青島、煙臺、威海等地形成了一定的集群,但這并不能說明規模經濟就有利于山東和韓國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因為韓國企業在山東投資建廠生產的產品,雖然沒有在中國銷售,但大多數還是銷往了歐美,返銷本國的不多,是一種單項產業鏈生產,并沒有造成雙向貿易。此外,韓國在山東投資的企業雖然大企業在逐漸增加,可數量還是有限,現在雖說是一種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并存的投資模式,但中小企業依然占大多數,大企業在同一地區集聚的現象并不多。這些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規模經濟對山東和韓國產業內貿易的促進作用。
國際直接投資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積極地推動作用,但其對產業內貿易影響大小,國外學者少有提及。蒲華林(2010)認為,之所以不把國際直接投資作為產業內分工的直接因素是因為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國際直接投資只是適應了產業內分工的潮流,或許可以決定產業內國際分工的具體形式,卻不能左右這種發展趨勢。
一些國內學者還是將國際直接投資作為產業內貿易的一項影響因素,認為國際直接投資和產業內貿易的關系要根據國際直接投資的不同類型具體分析。一般來說,以市場為導向的國際直接投資為了擴大東道國的市場份額,這種投資是針對東道國市場特征及消費者偏好做出的各種營銷努力,分支機構的產品供給會造成母公司出口產品的替代和補充,必然會造成產業內貿易水平的降低;而以生產為導向的國際直接投資,母公司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往往會結合不同地區的區位優勢,通過產業內投資把多階段產品的生產分布在相關國家和地區,這種投資活動將增加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的交易,從而增加母國和東道國的產業內貿易。
所以,分析韓國對山東直接投資對山東與韓國產業內貿易的影響,首先要分清韓國在山東的投資類型。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發展程度要快于中國,且具有一批已具規模的跨國公司,韓國前20位大企業集團中來山東投資的已經有15家,包括韓國電力、三星、LG、現代、SK、大宇等大企業集團。韓國大型跨國公司利用內部規模經濟開展垂直一體化分工,向我國轉移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他們從事的是以生產為導向的對外直接投資,產品很少在中國銷售,所以這部分的投資有利于山東與韓國間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韓國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的投資也逐漸的增加,這就會導致山東與韓國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下降。
從山東歷年的發展來看,山東與韓國貿易往來的數量和層次對山東經濟的影響不可小覷,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產業內貿易已然成為山東和韓國貿易往來的主流形式,怎樣利用好這一形式對今后山東經濟的增長有很大的影響。
山東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兩地間的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有正向的推動作用,但是作用不是很明顯,1999年之前山東省的人均GDP是低于1000美元的,此后10年雖有增長但也在5000美元左右,對韓國的一些高端產品需求不是很大,而韓國的低端產品生產又都轉移到了周邊發展中國家,這必然影響到山東韓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所以提高山東省的人均GDP,將山東與韓國的收入、需求水平縮小到一定的差距,以最大發揮產品差異引起的產業內貿易正向相關作用。
從山東目前的情況來看,山東主要是吸收韓國垂直一體化的跨國投資,獲得資本、技術、產業升級效應,這種吸收雖然對山東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這些技術在世界上并不領先,所以吸引韓國水平一體化的對華投資要成為山東的努力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從而增加與韓國之間水平差異產品的貿易。由此可以得出,對韓國水平一體化跨國公司直接投資的引進才是提高中韓產業內貿易質量的重要途徑。要在發展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的同時,在水平型產業內貿易上取得突破。
規模經濟對產業內貿易的負效應源于規模經濟的發展,產品的專業化、標準化程度加強,產品的差異程度會降低,從而影響產業內貿易的水平。然而,規模經濟產生的經營杠桿效應及替代效應卻對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提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山東在發展規模經濟的同時,注重好產業層次的搭配、產品層次的協調,避免同一種類的產品標準化生產,否則滿足不了不同消費層次對產品的需求,針對韓國消費者,則要增強高層次產品的生產能力,以利用規模經濟對產業內貿易的正相關作用。
目前,在山東與韓國的產業內分工中,中國主要生產和出口勞動密集型的產品,而韓國主要生產和出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眾所周知,在同一產業內,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環節所產生的利潤要遠遠大于勞動密集型環節。因此,中國應該努力提升在國際產業分工鏈中的位置。
在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上,中國應該利用兩國間的產業內貿易關系,積極推動雙邊貿易合作并實施有效的產業政策來促使目標產品在我國國內獲得規模經濟生產,從而使產品的生產向中國傾斜并最終聚集在中國,為中國贏得對經濟長期發展最為有利的生產機會提供可能。
目前,山東的經濟也處在轉型的關鍵時刻,利用好與韓國發展產業內貿易的時機,提升產業內貿易水平,必將為山東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
[1] 喻志軍.產業內貿易研究:兼論中國的貿易優勢重構[M].企業管理出版社,2009.
[2] 強永昌.產業內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最新理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 華林.產品內國際分工與貿易的決定因素——基于中國零部件貿易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0,(5).
[4] 張宏,叢靜.影響中韓產業內貿易發展因素的實證分析[J].東北亞論壇,2006,(3).
[5] 李準曄,金洪起.中韓貿易結構[J].中國工業經濟,2002,(2).
F752
A
1005-5800(2010)11(c)-205-02
鄧敏(1963-),女,四川省成都人,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與國際市場營銷研究;
劉紅霞(1988-),山東煙臺人,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投融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