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 裴育
國際貨物貿易風險轉移的相關問題探析
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 裴育
目前,國際貿易的主要內容是貨物貿易,國際貨物貿易中的問題要比國內貿易復雜,其中風險轉移問題尤為突出。對于進出口雙方來說,風險何時轉移關系著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同時與其自身利益也是緊密相連。本文結合《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闡述了有關風險及風險轉移的概念、原則以及特定條件下風險轉移的具體內容。
國際貨物貿易 風險 風險轉移
國際貿易中的貨物從出口商之手轉至進口商之手往往要經過很長的運輸,在這期間貨物經常要遭遇各種風險,如海嘯、地震、車禍、戰爭等。那么這些風險所造成的損失究竟應由誰來承擔呢?這成為進出口雙方都很敏感的問題。同時風險轉移也是一個很容易產生爭議的地方。在外貿合同中,假如進出口雙方未對風險的承擔作出十分明確的約定,那么一旦貨物發生毀損、滅失,應由誰對貨物的風險損失承擔責任,只憑現有的法律來解決是不夠的。因此國際貨物買賣中的風險轉移問題也成為了在制定國際公約及國際貿易慣例時所十分關注的問題。要討論風險轉移我們首先應該明確“風險”的定義。本文所提及的風險是有限定條件的:
首先,它的發生不是貨物進出口雙方的故意或過失所造成,而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也就是說文中所說的風險損失應該只是貨物的意外毀損或滅失,是客觀原因導致的一種后果。假如客觀原因已發生,但并沒有造成貨物的毀損或滅失,則也不應歸到我們討論的范疇。由于沒有造成損失的風險,對于討論風險轉移是沒有現實意義的。
其次,本文所提及的風險是指發生在契約達成后、履行結束前。其實我們討論的貨物風險的轉移問題就是研究出口商根據合同將貨物轉移至進口商的過程中所發生的風險承擔問題。之所以這么說是由于假如風險發生在契約達成前或訂立過程中,則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的貨物損失肯定是由出口商負責;假如風險發生在合同履行結束后,則相應的貨物損失就要歸進口商負責。上面說的情況對于風險的歸屬是十分明確的。因此只有在契約達成后、履行結束前的這段時間內所發生的風險才能使本文風險轉移問題的探討具有必要性。
確定了本文“風險”的含義,接下來我們開始以此為基礎明確“風險轉移”的概念。在本文中它指的是貨物風險什么時候由出口商承擔轉移到進口商承擔。風險轉移的主要問題是時間問題,即導致貨物毀損、滅失的風險何時由出口商承擔轉移到進口商承擔,這對進出口雙方的物質利益有很大影響,同時還涉及到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本文的討論核心就是風險的轉移時間。
那么,如何確定風險轉移的時間呢?這成為經常困擾全球進出口商的問題。那么解答這個問題也就成了本文價值所在了。下面結合《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CISG》)和《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以下簡稱《INCOTERMS 2000》)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判定貨物的風險轉移。
在使用具體方法判斷一批貨物的風險轉移之前,我們必須先明確這批貨物的歸屬問題,即商品的特定化,所謂特定化就是指物的劃撥。在實際工作中出口商常采取通過如下方式將貨物特定化:(1)、在外包裝上寫清楚目的港和收貨人等;(2)、在提單上注明進口商為收貨人或貨物運到卸貨港時應通知相應進口商;(3)、在貨物為散貨,同時所裝運的貨物又是為履行多個合同,或者出口商沒有對貨物進行任何特定化處理的條件下,出口商就務必要向進口商發具體指明貨物情況的通知,以明確貨物的歸屬問題。
在貨物特定化以前,風險是不能發生轉移的。對此《CISG》也有相關條款。如《CISG》第67條規定:“當交貨涉及運輸時,風險在貨交第一承運人時起轉移到進口商,但在貨物未特定化以前不發生轉移”;《CISG》第69條規定: “在交貨不涉及運輸時,風險是在貨物交由進口商處置時發生轉移,但當貨物未特定化以前,不得視為已交給進口商。”這種說法也同樣適用于國際貿易慣例。例如,某公司采取FOB術語進口100公噸糧食,如果隨船共發運200公噸過來,那么就必須說明哪100公噸是這個公司的,否則即便越過風險界線發生損失,進口商也可能不承擔責任。
接下來先談談如何根據國際慣例判定風險轉移。其實這個說法在《CISG》第9條中有規定,雙方當事人業己同意的任何慣例和他們之間確立的任何習慣做法,對雙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由此可知當進出口雙方確定的慣例與《CISG》的規定不一致時,則優先使用國際貿易慣例。在國際貨物貿易中,對于貨物風險的轉移,很多國際慣例都有明確的規定,其中最常用的是《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
進出口雙方在國際貿易合同中經常采用《INCOTERMS 2000》里的FOB, CFR和CIF這三個術語。它們都是以裝運港指定船只的船舷為風險轉移的界線。貨物越過船弦之后發生的所有風險損失都是由進口商負責,包括貨船在港區、在運輸途中、還有在到達目的地后。在這三種貿易術語下,貨物的交貨時間和風險轉移時間是有著一定差別的。因為貨物的交付是以“貨物裝上船”為界線的。
“裝上船”與”越過船舷”兩者的含義存在一定區別。假如是以”船舷”作為風險劃分界線,貨物在裝運過程中跌落受損,但是跌落的方向不是船舷外側而是內側,即跌落在船的甲板上。那么,出口商就可以免除不交貨的責任,因為貨物已經“越過船舷”,風險損失由進口商負責。假如以”裝船”作為風險劃分的界線,則在相同的條件下出口商就要承擔不交貨的責任,要對進口商遭受的相關損失進行賠償。所以在合同中進出口雙方應該在這方面進行明確的約定。
上述三種術語下的貨物所有權的轉移都是隨正本提單而轉移的,只有正本提單交到進口商手中,進口商才正式擁有了貨物所有權,但是在貨物裝船后發生了意外的話,雖然貨物所有權沒有發生根本性轉移,但是依照術語的風險承擔的原則,進口商要根據保險合同向保險公司索賠,但是要照付給出口商正常的貨款!這一點一定要跟客戶講清楚。最好在合同中明示術語的效力。
依據貿易術語的風險界線還會發生風險的前移和后移。例如在CFR術語條件下,進口商一旦有權決定裝運貨物的時間和目的港,進口商必須就此給予出口商充分通知,若進口商未履行此義務,則風險提前至約定的裝運日期或裝運期限屆滿之日起轉移。而假如在CFR術語條件下,出口商裝船后未及時發送裝船通知導致進口商漏保,則運輸途中的風險損失仍由出口商負責。此種情況就是風險后移。這與《CISG》中的一些原則內容有相似之處。
在實踐中,貿易商還常根據《CISG》判斷風險轉移,其判斷界線則是交貨的時間。在《CISG》第69條規定:“從進口商接收貨物時起,風險轉移到進口商承擔。”該規則明確以交貨時間作為風險轉移的時間,使得貨物的所有權與風險相分離。例如,我國A公司與美國B公司簽訂買賣一批工業設備合同,合同規定B公司于A公司交貨前先支付一半的貨款,設備正式投入使用后B公司再將尾款結清。在未付清全款前,貨物所有權歸A公司。B公司支付了一半貨款后,將設備拉走用于道路建設,后因泥石流滅失。由于貨物的所有權與風險相分離,交貨時風險就發生轉移,設備已被進口商拉走,故風險應由進口商承擔,B公司必須支付所有貨款。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在《CISG》第66條規定:“貨物在風險移轉到進口商承擔后遺失或損壞,進口商支付價款的義務井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遺失或損壞是由于出口商的行為或不行為所造成。”例如,在一項購買毛皮大衣的買賣合同中,出口商對貨物的包裝沒有做好防潮工作,致使毛皮大衣在抵達目的地時就已經發霉,大部分失去使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風險在出口商把大衣交付給承運人時己經轉移給進口商,但這種損失是由于出口商的行為所造成的,所以進口商可以不支付貨款。由此可以看出以交貨時間確定風險轉移是有前提條件的,即風險的轉移是在出口商沒有發生違約行為的條件下。如果出口商沒有盡到該盡的責任義務,那么風險就不能轉移。
最后需要注意,無論是《CISG》還是各國法律,都允許進出口雙方自由約定風險轉移的時間和風險損失的承擔,且這種約定的效力高于慣例和《CISG》。另外,關于國際貿易貨物風險轉移的問題還在不斷的出現,我們的研究也仍將繼續。
[1] 吳志忠.國際經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 余延滿.貨物所有權的轉移與風險負擔的比較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3] 王傳麗.國際貿易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
[4] 馬宇光.試析國際貿易中貨物風險轉移問題[J].經濟師,2002,(5).
[5] 成先平主編.國際經濟法學[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6]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CISG.
[7] 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INCOTERMS,2000.
F752
A
1005-5800(2010)11(c)-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