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鮑志容
17世紀,英國法學家梅因在《古代法》一書中曾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到此處為止,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在現代社會,契約儼然成為人類社會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通過契約,即合同,來明確社會主體的交往行為尺度,是現代工商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特征。
各國對于旅游合同概念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旅游合同僅就旅游者與旅行業者所訂旅行及游覽合同而言;廣義旅游合同則包括狹義旅游合同及旅游者運送合同、旅游者住宿合同在內。廣義的概念將一些與現代旅游業關系緊密的合同如涉及旅游的餐飲合同、運輸合同、保險合同、買賣合同等包括在內,界定過于寬泛,沒有反映旅游業和旅游合同的內在規定性,顯然不可取。
我們可以這樣定義旅游合同:它是指旅行業者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旅游者向其支付相應旅游費用的合同。
旅游合同格式化就像一把雙刃劍,在給旅游合同雙方當事人帶來利益的同時,也給雙方當事人,特別是被動概括接受格式條款一方的旅游者帶來了損益。旅游格式條款都由旅行業者預先提出,旅游者沒有參加制定過程,也就無法決定合同的內容。并且正是由于旅游格式條款由旅行業者單方面提出,因此他就不可避免的會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故而制定出權利義務不對等旅游格式條款。此種條款的具體表現形式有:第一,無限擴大旅行業者的權利。例如,規定旅行業者有權在旅游開始前將旅游者“轉團”,或與其他旅行社的團隊“拼團”;規定旅行業者在保證不減少旅游景點的前提下有權根據需要調整行程;規定的景點觀賞時間僅有10分鐘,而每次購物時間長達1小時,影響旅游質量。第二,減免自身的合同風險,加重旅游者的合同風險。例如,規定旅游者在旅行業者安排的購物活動中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后,應由旅游者自身負責,旅行業者不負任何責任;規定旅游者因意外致使自身權益遭受侵害時以保險公司賠償為限,旅行業者不負責補償不足部分。第三,制定模糊條款。例如,規定旅游期間為旅游者全部提供2~3人間住宿,而不說明檔次價格。名為新馬泰8日游,結果夜晚出發清晨回國,讓旅程無形中縮水兩天。
格式化合同是現代經濟活動發展的產物。我們面對旅游合同格式化的現狀,不能因為其存在弊端就予以一概否定,而應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允許其存在,以充分發揮其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實現鼓勵交易的目的等積極作用。為此,要對其加強立法規制,在旅游立法中明確規定旅游者的權利和義務。
旅游者首先是一個消費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界定的消費者是指“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即生活消費者。而旅游消費主要是通過與旅行業者打交道,購買、使用旅游商品或接受旅游服務,滿足其旅游需求,這種消費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生活消費,因此,旅游者享有一個消費者所享有的全部權利,即享有下列權利:安全權、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獲得賠償權、受尊重權和監督權。具體到旅游合同,旅游者主要享有以下權利:
(1)享受旅游服務的權利。享受旅游服務是旅游者合法權益的核心內容。旅游者有權對旅游服務進行自主選擇,旅游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主地選擇旅游線路、旅游項目、旅行社服務及在旅游過程中選購商品,旅行社不得強行指定;旅游者有權獲得真實信息,各旅行社所做的旅游廣告要真實可信,如果以虛假情況誤導旅游者或言過其實、以次充好則構成對旅游者合法權益的侵犯;旅游者有權按合理的價格接受旅游服務。
(2)人身和財產安全的權利。人身和財產安全是旅游者最為關注的事務,也是經常容易發生旅游糾紛的環節。目前,很多旅游者已不滿足于傳統的旅游內容,而追求新奇、刺激、參與性強的旅游消費,如潛水、滑翔、蹦極、攀巖、沖浪、暴走、暴爬、穿越、速降以及各種特技表演等,新潮多樣,但風險極高,大多都是近幾年的新生事物,存在諸多問題,直接威脅到旅游消費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旅行社應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切實保護旅游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防止暴力、意外事件等對旅游者人身和財產的損害。
(3)醫療權。旅游者在旅游期間如果發生疾病、受傷等事件,有權享受所在地的醫療服務。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旅游者和當地居民,外國旅游者和本國旅游者在享受醫療服務方面,不應有任何不合理的區別,即不能存在歧視待遇,只要他能對所享受的醫療服務支付規定的費用。
(4)求償權。當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有權依據法律或合同規定向旅行業者索賠。旅游合同所產生的求償權大致可分為:
①物質損害求償權。主要針對旅游者在旅游中所攜帶的財物的損失。這類損害在旅游活動中時有發生。
②人身損害求償權。在旅游活動中存在著發生人身傷害的可能性。一旦人身傷害發生后,旅游者應有權向旅行業者主張權利。旅游開始前旅行社必須為每位旅游者購買旅游意外綜合保險。當因旅行業者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時,旅游者可以直接向旅行業者求償。此時旅游者的保險權益也應同時轉歸旅行業者,這既避免了旅游者在保險索賠時可能遇到的不便,也能使旅行業者的風險不致過高,同時增強旅行業者的服務和防范意識。
③基于連帶責任的求償權。旅行業者應對于給付提供人、雇傭人、代理人等相關輔助人員的行為所造成的旅游者的人身、財產損害承擔連帶責任。旅游者應有權對此類損害提出求償權要求。旅行業者對于給付提供人、雇傭人、代理人的行為都應與自己的故意或過失承擔相同責任,是基于當事人之間的利益衡量。旅行業者因分工役使他人從而受益,理應承擔其危險性,何況旅游者對于旅行業者選任輔助人通常又無影響力。因此,為避免旅行業者逃避責任,威脅到旅游者的合法權益,旅行業者既然享有選用旅游服務的相關輔助人的權利,就應承擔因其選用不當所引起的相關法律責任。
④精神損害求償權。不容否認,旅游者支付旅游費用簽訂旅游合同都是為了得到旅游的樂趣。一旦旅行業者違反合同義務,就會引起旅游者精神上的困擾,例如失望、無奈、恐慌、喪失歡樂甚至痛苦。但筆者認為不應允許旅游者直接根據旅行業者的違約行為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理由如下:第一,旅游者沒有為此支付足夠對價。旅游者支付的旅游費用,只是為了得到旅行業者提供約定服務的對價。目前,在我國旅行社組織旅游所得普遍偏低的情況下,旅游者并沒有為得到一定的旅游樂趣而支付額外的價金。第二,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對旅行業者而言,提供旅游服務的目的是賺取一定的利潤。如果它承擔的營業風險大大高于它可能獲得的利潤,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存空間。第三,增加了交易成本。因為在合同法領域,金錢只應用來補償因違約造成的財產損失,在商業關系中沒有感情傷害的余地。合同關系的目的不在保護當事人的人身利益而僅在保護其經濟利益,如果違約造成的精神損害也在保護之列,必然導致交易成本增加。當然,因為旅行業者的違約行為導致旅游者人身傷害甚至死亡的,如果已經構成侵權行為,可以直接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⑤時間浪費求償權。這是一項旅游者較為獨特的權利,利用時間可以創造價值,時間因此具有了一定的財產價值。因時間之經過而產生損害賠償之債。旅游活動有較強的時間性,旅游合同中明確了行程安排,多數旅游者都會依此作出相應的時間安排。一旦旅程因旅行業者的原因而造成延誤,無疑會造成旅游者在時間上不必要的浪費。 因此,只要有可歸責于旅行業者的事由導致旅游未依約定旅程進行,不論是根本沒有成行還是已經成行的旅程有變更或部分取消,旅游者都可以請求時間浪費的損害賠償。
(5)解除合同的權利。旅游者并無參加旅游的義務,任何人不得強迫其參加或繼續旅行。所以旅游者享有解除權。旅游開始前旅游者有隨時任意解除合同的權利,但是應當賠償旅行業者因此產生的損失;旅游開始后結束前,旅游者仍然隨時有解除權,但是應賠償旅行業者因合同終止而產生的損害。但由于以下不可歸責于旅游者事由解除合同的,旅游者不應支付解約費用。例如:增加旅游費用的;變更旅游合同的重要內容的;由于不可抗力致使旅游計劃不可能實現的;因可歸責于旅行業者的事由致使旅游約定計劃無法實施的。另外,為了保護旅游者的利益,解除合同后旅行業者還有協助的義務,即出發后,在任何情況下解除合同,旅行業者都有協助旅游者返回出發地的義務,而費用的負擔根據解除合同可歸責的原因應有不同。
(6)旅游者的替代權。旅游者簽訂合同出發前,有時無法成行。選擇解除合同,不得不支付高額的解約費用;放棄旅行,同樣也會有巨大的損失。此時旅游者應享有替代權。替代權是指旅游者在締約后旅游開始前因故不能參加旅游時,由第三人代為參加的權利。此時,旅行業者除非有正當理由,例如第三人不符合法律規定、不符合旅游的性質等,不得加以拒絕。不過,為了保護旅行業者的利益,旅游者對因而減少的費用不得請求退還,并且對因而增加的費用由旅游者和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
(7)尋求救濟的權利。在旅游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旅游者有權尋求各種可行的法律救濟,如協商、調解、仲裁、依照法律或合同向社會監督部門或向政府的旅游行政主管當局投訴以及訴訟。旅游者可以根據旅游糾紛的性質、狀況、所掌握的證據以及旅行業者的態度等,具體選擇糾紛解決途徑。
(1)給付費用義務。旅游者的主要義務是向旅行業者依照約定支付旅游費用。該費用包括旅行業者代辦交通、膳宿、導游、游覽等約定項目的必要費用以及旅行業者應收取的報酬以及合理的利潤等。即使在旅行途中非因可歸責于旅行業者的原因意外死亡,旅游合同終止時,旅游者對于其已享受的旅游服務也仍應支付旅游費。旅游者應按合同約定的時間、數額、方式及時支付有關費用給旅行業者。除約定的免費服務項目外,旅行業者提供的其他服務,旅游者接受的,還應另外支付服務費用。
在商業實踐中有的旅行業者以“零團費”、“低團費”、“負團費”吸引旅游者,然后在旅程中巧立名目收取旅游費用,甚至強迫旅游者購物,從高額的回扣費中賺取利潤。旅游者參加這樣的旅游團旅游,結果是錢沒少花,氣沒少生,時間沒少費。旅行業者提供旅游服務,以獲得相應的對價,這是其主要的權利,它又怎么會放棄該權利呢?因此,旅游者應對旅行業者提供的旅游服務的價值有一定的常識判斷力,擺正心態以防落入旅游陷阱中。
(2)附隨義務。依照誠信原則以及旅游合同的特征,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負有一定的附隨義務:①提供真實資料的義務。旅游者應及時提交旅游所需的必要證件及相關資料,并且該資料必須真實有效。②協助義務。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應遵守團隊紀律,協助導游安全有序地進行旅游。③守時、守法的義務。旅客應當遵守團隊旅游確定的行程時間,準時集合、出發、上車,不得攜帶違禁物品影響其他旅游者的安全。
[1](英)梅因,沈景一譯.古代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97).
[2]齊興田,徐淑梅.我國高危險性旅游項目安全保障系統構建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3).
[3]K.Swinton,Foreseeability:Where should the Award of Contract Damages Cease?”in B.J.Reiter&J.Swan,eds.,Studies in Contract Law (Butterworth,1980),at80-1.
[4]許惠佑.旅行契約之研究.臺灣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D].1998,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