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學院商學院 曹濱 徐國慶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勢下,各國經濟已形成前所未有的互相融合和互相影響的格局。在此背景下,任何經濟行為主體勢必以利益最大化為指引對其產業價值鏈的不同節點尋求更高效的配置。而此目標的實現可以憑借的手段和途徑只有兩個,即國際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兩者之間的組合選擇就有了行為主體國際化決策時不同的結果。
目前,兩者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也不是簡單的互補關系,而是兩者有機的融合和時空組合。本文將對這種正在演變的融合趨勢及其背后的理論支撐給予經濟學分析。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國際商務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限制商品、服務、生產要素國際流動的政策壁壘大幅消除,另一方面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這使得一國某經濟主體在全球范圍內遠距離完成其一體化經營管理成為可能。許多企業重組后已快速發展成為跨國公司,并按其全球化戰略在世界各地創建大量子公司。
巨變的國際商務環境使國際貿易與投資之間的關系產生了變化,進而給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形式與目的,以及跨國公司的行為策略帶來了影響。貿易與投資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發展的特征日益明顯,兩者的相互融合趨勢日趨形成,具體表現如下:
(1)跨國公司不同國際化途徑組合能力增強,國際化先后次序重要性降低,可更自由地為海外市場服務。一方面其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包括兼并和收購,加快其國際化進程,提高其服務效率,并降低風險。另一方面,不同階段商品、服務的生產和出口可在母國和東道國市場上選擇完成。公司各項活動(研究、開發、營銷)可以在跨國公司總部完成,也可由母公司授權東道國子公司承擔。活動的先后順序已經不重要了。
(2)國際直接投資影響國際貿易的模式。國際直接投資對國際貿易模式的影響是其打破了以傳統生產要素稟賦為基礎的產業間的貿易模式,而且轉變為以競爭優勢為基礎的產業內貿易和企業內貿易模式。跨國公司大規模向世界各地滲透,進行跨國生產、經營和銷售,不僅增加了東道國的對外貿易,而且跨國公司開創的以公司內部分工為特征的國際生產一體化體系,使跨國公司各分支機構之間的內部貿易量也急劇增加,成為當今國際貿易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跨國公司內部貿易是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相互融合的一個突出表現。這種格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只會進一步擴大。當然,在不遠的將來,跨國公司的組織結構可能會發生重大變革,會變得更小而更有力,成為一系列小企業的集團或聯合體,以提高對國際市場和社會變革的反應靈敏度。
(3)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規則、政策的相互協調。 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則的制定已越來越多地把貿易、投資行為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總協定》的相關規則涵蓋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問題,旨在進一步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以擴展國際貿易和跨國直接投資。其中《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首次將國際貿易規則、政策適用于國際投資政策領域,并禁止使用某些限制投資壁壘措施,尤其是那些違背非歧視待遇原則的本地措施和平衡貿易要求的措施。《服務貿易總協定》將投資和貿易問題結合起來,統一于一個單一的協定,將外國公司子公司通過當地“商業存在”供應市場當作服務貿易的一種形式。
總之,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將與貿易有關的國際直接投資問題和國際貿易同時納入其樞架之內來簽訂協議和制訂規則的做法,反映了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這一發展趨向。
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國際直接投資和要素跨國界流動的發展,國際貿易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國際經濟學家開始重視貿易和投資之間的相互融合的探討。他們研究認為,各國的國際貿易活動是在世界市場限制生產要素流動狀態下實現世界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非最佳途徑;取而代之的是,在要素實現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時,貿易與投資兩種方式的有效時空結合。早年分析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關系的是Veron(弗龍)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以產品生命周期內不同時期產品要素密集性特征為主要分析對象,從而尋找出有關產品出口或產業轉移的內在依據。這樣使得將貿易理論和投資理論納入一個分析框架成為可能。
Buckley提出的內部化理論從交易費用的角度對國際化途徑的選擇進行了研究。該理論認為,在不完全市場條件下,企業若將所擁有中間產品(科技和營銷知識等)在外部市場上實現交易,就難以保證廠商的最大利益;若企業建立各海外子公司,形成內部市場,則可利用企業管理手段協調企業內部資源的配置,避免市場不完全對企業經營效率的影響。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實質是基于所有權之上的企業管理與控制權的擴張,而不在于資本的轉移。其結果是如果交易費用小于管理費用則選擇國際貿易,反之則選擇對外直接投資。
Dunning(鄧寧)則綜合了以往各個學派的成就,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該理論對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直接投資、商品出口和契約式技術轉讓活動進行綜合的分析。其分析范式核心內容由三項優勢構成,一是“所有權優勢”;二是“內部化優勢”;三是“區位優勢”。理論強調,當跨國公司只具有所有權優勢,既沒有能力使之內部化,也沒有能力利用國外的區位優勢時,其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最好方式是許可證貿易;當又有內部化優勢時,最好選擇則出口貿易;當三個優勢都具有時,可采用對外直接投資方式。
在理論發展過程中,是日本的小島清首先嘗試把投資理論建立在國際分工的基石之上,把國際貿易理論納入國際直接投資分析。他認為國際分工原則與比較成本原則是一致的。一國國際直接投資往往從處于比較劣勢的邊際產業依次展開,進而在他國形成新比較優勢。因此,其最終實現量則在于比較優勢成本基礎上的統一。
進入20世紀90年代,出現將縱向一體化國際直接投資理論和橫向一體化國際投資理論納入國際貿易理論分析框架的趨勢。貿易、投資理論融合趨勢進一步加速。不管是縱向一體化還是橫向一體化,兩者思想的淵源均來自于內部化理論。
前者強調行業、產品存在差異、規模收益遞增、原材料、中間產品市場的不完全,在此基礎上,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關系表現為跨國公司各子公司間中間產品的進出口。要素稟賦差異越大,進出口規模就越大。這樣,就通過跨國公司內部貿易實現了交易費用的節約。
后者強調跨國公司知識產品的內部化利用,以增強競爭能力。國家間相似性越高,其市場規模、要素稟賦和技術效率的優勢就越大,從而越能吸引跨國公司的國際直接投資。
最后,綜合分析兩者理論融合發展的過程,到目前為止,雖然兩者融合程度已很高,但仍不存在將兩者一體化的理論。
[1]張二震,方勇.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相互關系的理論研究述評[J].南京大學學報,2004,(5).
[2]小島清.對外貿易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
[3]劉益云.跨國公司經營優勢變遷[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
[4]余永定,李向陽.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