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學文科實踐中心 王洋
中國食品集團公司企業規劃部 王豐
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國際運輸方式的變革,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市場完全開放后的競爭環境,這些就是我國國際貨代行業目前所面對的外部機遇和挑戰。而占這一行業主體80%的中小企業由于自身條件的局限性,生存狀況日益嚴峻。鑒于國際貨代行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和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我國國際貨代行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由當時的幾家國際貨代公司發展至今正式登記備案的約21000家企業,從業人員過百萬。我國目前進出口貨物的90%空運、80%海運、80%陸運和幾乎100%的國際商務單據運輸都是通過國際貨代企業不同程度的參與完成的。作為年輕的貨運服務業,其長足發展令人矚目,在我國對外貿易中所處的地位不可或缺。這一成就與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有著直接的關系。30多年中,我國對外貿易經營主體由十幾家發展到幾十萬家,對外貨物運量也增長了近30倍。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為我國國際貨代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興奮之余,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我國目前國際貨代行業的80%多純本土企業中絕大多數不具規模;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變革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發展,這些企業在迎接機遇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受嚴峻的環境挑戰。
從國務院1984年和1992年的兩次關于改革我國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通知,到原外經貿部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規定》,再到商務部2004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我國國際貨代行業由計劃經濟體制下“外貿運輸總代理”的獨家專營到市場經濟的對外完全放開的過程中,除了政策上加速這一行業的市場化轉變和控制對外開放的節奏,政府對于中小國際貨代企業并無相應的實質性扶持。實際上,廣大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生長環境變得愈發復雜而艱難。一方面是相關體制的制約,如亟待發展的跨行業、多部門交叉的集裝箱多式聯運基礎設施,滯后的網絡信息化綜合建設,信貸和資本市場的融資障礙等,都遠非弱小企業所能應對。另一方面是外資貨代企業涌入所帶來的競爭壓力。2008年底,經商務部批準、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外資國際貨代企業已超過1500家。這些外資國際貨代企業,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的相關規定,享有完全的國民待遇??蔁o論是運營網絡基礎、經營管理經驗、還是資金規模,我們本土的同行企業都根本無法與其相比。
1.2.1 不具核心競爭力,缺少發展規劃
我國中小國際貨代企業大都以經營傳統的訂艙、報關、報檢等貨運代理業務為主,發展空間十分有限。據知,我國目前約70%的對外貨物貿易運輸被國外具有全球網絡優勢的跨國貨代所控制,出口貨物的價格術語都使用FOB,進口為CIF,國內貨代無處插手。在剩余不多的國際貨物運輸量中,由于經營這類業務需要專業技術化不高,競爭主體多,再加上運價和艙位等方面很大程度受制于承運人,所以贏利機會也很難樂觀。而為數甚多的中小國際貨代企業很多年來卻一直滿足于這種狀況,靠維系幾家外貿企業的貨運代理業務勉強生存,沒有遠大的發展規劃,經營理念保守,不舍得在人力資源和基本建設上戰略性投入,自然難以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無法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1.2.2 專業人才匱乏,基礎設施落后
國際多式聯運的發展為當前貨代企業走向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一大生機。但是目前全國在商務部及各地商務主管部門登記備案的21000家國際貨代企業中,只有約6000家注冊為CIFA(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會員可以簽發FIATA FBL(菲亞塔國際多式聯運提單)。而在這些已注冊CIFA會員單位中,外資貨運代理簽發FIATA FBL的積極性和數量卻遠大于我們本土的國際貨代。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絕大多數本土中小國際貨代企業受限于專業人才和基礎設施上的缺陷,不能夠順應國際多式聯運較快的發展趨勢,無法運作國際間貨物的多式聯運。近年來,雖然我國國際貨代行業的人才結構有所優化,“科班出身”的外貿、外語、物流等專業高等學校畢業生所占比例不斷上升。但是在弱勢的經營方略下,人才得不到合理開發和利用,更沒有配套的電子信息網絡和營運網點可以支持,跨國際運營很難突破。
1.2.3 誠信意識薄弱,融資瓶頸制約
缺乏誠信和規范化經營是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經營中另一個較為常見的現象。FIATA FBL是目前世界最為廣泛使用的國際多式聯運提單,在我國正式落戶是2007年9月。然而,在短短兩年的使用期間,為了逃避FIATA(國際貨運代理協會聯合會)關于簽發FIATA FBL必須投保貨代責任險這一強制性規定,中小國際貨代企業中間頻頻發生簽發盜版FIATA FBL的現象。在體制尚不完善情況下,一些中小國際貨代企業薄弱的誠信意識及其違規運作的低成本性縱容了自己逃避風險責任、不規范操作、惡性競爭等諸多不良市場行為,嚴重影響了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總體社會形象,十分不利于其健康發展。
企業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中小貨代企業從事國際化經營更是如此。很少中小企業能夠完全依靠自由資金而快速成長。然而,外部融資渠道艱難險阻。信貸市場上,一方面中小國際貨代企業可抵押、質押資產有限,難以應對銀行信貸制度的要求,而民間借貸又尚未正式進入合理渠道,缺乏市場規范;另一方面,信用評價和擔保體系的不完善現狀也對中小國際貨代的借貸融資行為極為不利。信貸市場之外,我國目前針對中小企業的股權與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遠未成熟。股權交易市場上,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都偏愛高科技型企業,門檻過高。債券市場審批程序繁雜、條件要求苛刻,遠不能為中小國際貨代企業所介入。
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于經營者的意志和策略,以及團隊的能動性和職業技能。從發展策略、創新理念,到核心技術,生產運作,乃至服務質量、誠信經營,人的作用都至關重要。所以,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應該放在企業發展的首位。其次是國際化經營所必要的信息化網絡建設和國際間主營運輸環節間的運營網點。這是國際貨代業務特點所決定的物質條件。否則,對貨物國際運輸全程的銜接、追蹤、管理便無法實現,貨代業務就只能停留在低專業化、低附加值的簡單層次上。因此,中小國際貨代企業要舍得在人力資源和網絡建設這兩個方面的資金投入。只有具備了人才和網絡的基本條件,才有可能創造和培養核心競爭力,實現長遠規劃,做強做大。
在創新經營、培養核心競爭力、實現長遠規劃上,應以承接國際多式聯運業務為契機、逐步向綜合物流業轉型為總體戰略發展方向。國際多式聯運是一種以實現貨物整體運輸的最優化效益為目標,通過一次托運、一次計費、一份單證、一次保險,將不同的運輸方式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由各運輸區段承運人共同完成的綜合一體化貨物運輸。由于相比其他運輸組織形式具有成本、效率、安全等方面的顯著優勢,這種國際運輸新技術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現以來,已經在世界各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并正成為國際貨運行業向國際物流業拓展的主干平臺。
中小國際貨代企業從事國際多式聯運業務,首先要具備三個部門的資質,確保經營的合法性、規范化。一是要在商務部或企業所在地商務主管部門登記備案為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人;二是要在交通部門登記獲得無船承運人資格;三是要注冊為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CIFA)會員。其次應通過簽發FIATA FBL國際多式聯運提單來促進運作國際多式聯運的業務實踐,提升專業技能。國際多式聯運提單不僅在國際貨物貿易中對進、出口企業乃至銀行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也是對國際貨代企業的國際化運作能力的一個驗證。在市場定位上,要從主打某一類產品在某一條航線或某幾國之間的國際多式聯運市場做起,穩扎穩打,用高品質的專業服務將市場逐漸做大;徹底擺脫以往低端服務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顧眼前蠅頭小利,不做任何市場劃分的混沌經營狀態。對于眼下專業人才、網絡規模、經營資本等缺口問題,不妨利用經濟衰退帶來的機會,通過聯營、合作、合資等戰略引進和引資手段,整合外部資源,取捷徑來完成業務的轉型、升級。最后,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誠信經營至關其成長性。只有守法、誠信、負責的企業行為才能為社會所認可,才會贏得越來越多的忠實用戶和投資者的青睞,最終獲得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
政府對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在政策和體制上的支持是責無旁貸的。原因之一,通觀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其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99%,提供80%以上的就業機會,貢獻了60%的GDP,戰略性意義不言而喻。然而中小企業的生存脆弱性又是顯而易見的,必須有體制上的呵護。這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借鑒。其二,我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高達68%,出口占GDP的三分之一。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為我國的經濟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其中離不開國際貨代行業的相關服務。而我國國際貨代行業主體80%是中小企業。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我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最后,從服務業角度上看,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薄弱,產值占GDP的比重不到40%,遠低于經濟發達國家60%以上的平均水平。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不斷發展可以帶動物流和多式聯運等相關行業的進步,有助于調整我國產業結構、改善失衡狀況、維護總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實際上我國政府近年來多次在高層經濟工作會議上將中小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作為重點來強調。而管理層在宏觀體制建設上對于扶持中小國際貨代企業成長的相關具體措施還應盡快落實在法律制度、融資體系、稅收政策、基礎設施、機構服務幾個方面。
法律制度上要盡快完善中小企業、貨代行業、運輸服務管理等相關行業法律、法規的建設;同時設立高層行政管理部門,配合執法部門,加強貨代市場的監管力度,維護一個公平、規范而有秩序的生存空間,讓中小國際貨代企業健康成長。融資體系應由信貸組織、資本市場、擔保機構等多層次組成。政府應擴大中小銀行數量并建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對商業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給予政策鼓勵。要進一步發展債券市場,降低中小企業上市門欄,加快民間借貸合法化,鼓勵風險投資。同時必須大力發展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并設立專項資金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有效分散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和促進融資規模與效率。對作為身兼物流服務和中小企業雙重身份的國際貨代企業,國家應予適當減免其稅收負擔,甚至直接進行財政補貼和提供貸款援助,實質性鼓勵和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在基礎設施方面,通過上述設立的高層行政權利機構,協調鐵路、交通、港口、海關、質檢、電信、技術標準、行業協會等各部門,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大力投資于水、陸、空、物流園區等交通運輸基本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劃和整合資源,積極與國際運輸技術標準接軌,加強信息通信網絡的配套建設,著力于集裝箱國際多式聯運的發展,改革通關、檢驗檢疫等監管、驗放工作秩序,加速構建國際貨運和物流發展的基礎平臺。機構服務主要依托于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一是作為政府與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接口,在向企業提供行業相關咨詢及培訓等服務的同時,搜集企業關于業務經營和行業發展等方面的意見,做好行業調研與統計等基礎性工作,并向前述高層行政機構、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等及時建議制度的改進意見;二是加強行業自律和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方面的宣傳和督促,營造企業與社會和諧互動、共同發展的氛圍。政府應賦予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相應的職能權利并提供適當的預算支持,確保其對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服務質量和效果。
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發展方向在于國際多式聯運的經營并逐漸向第三方物流業的轉型升級。作為國際多式聯運經營人,信息化網絡的創建、運營網點的拓展、經營人才的培養是基礎工作。業務的發展除了依靠自強誠信、睿智創新,還要充分利用政策體制所營造的外部環境機會。隨著專業化經營的不斷深化、核心競爭力的逐步提升,企業的規模還應發展到擁有自己的集裝箱、運輸工具、倉儲設備、配送和包裝等設施及相關業務,進軍物流業便水到渠成。2009年3月,國務院頒布實施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貨代業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廣大中小國際貨代企業的成長壯大必將為我國對外貿易乃至國民經濟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1]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中國國際貨運代理行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9,(06).
[2]楊志剛.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與法規[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09).
[3]張玉榮.國際貨運代理與無船承運人比較及發展分析[J].集團經濟研究,蘇州:2007年第09Z期.
[4]Richard Schaffer, Beverley Earle, Filiberto Agusti(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and Its Environment)South-Western College Pub of USA,07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