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師范學院 杜秀敏
第三產業,又稱第三次產業,指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即服務業,是英國經濟學家、新西蘭奧塔哥大學教授費希爾1935年在《安全與進步的沖突》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金融危機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素質和綜合國力;有利于擴大就業,緩解我國就業壓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小康。
美國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危機由最初對我國虛擬經濟的影響波及到實體經濟的沖擊,既有對GDP增長速度、就業、財稅收入、進出口產生的不利影響,同時也對第三產業——服務業形成直接和間接的沖擊。金融危機首先是信用體系危機,而信用本身就屬于第三產業;同時,藉由服務業全球化,中國服務業必然會受到波及,比如金融服務外包承接、IT外包承接以及體育運動帶來的衍生品如廣告收入等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金融危機對中國第三產業的影響更多是通過間接途徑發生,一方面,生產型服務業供需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可支配收入減少將縮減對服務的需求。
貿易批發和零售百貨是歐洲華商的支柱產業。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加速向全球市場和實體經濟傳導,人民幣也隨同美元被迫升值,而在歐洲地區人民幣是在大幅升值。在人民幣相對于歐洲貨幣快速升值的背景下,中國出口企業在歐洲市場遭遇到嚴峻的生存壓力。這些批發零售企業由中國中小型出口企業提供貨源,其經營的貨物絕大多數是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產品,供貨商的利潤降到無可降時,批發和零售環節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在喪失價格優勢的情況下,就失去了與大型國外超市、批發競爭的優勢。加之,我國的批發零售業提供的產品大多是中低檔產品,消費人群也定位于底層消費者。這類顧客收入較低,消費能力差,金融危機到來,失業、沒有可支配款使他們的購買能力下降的最快。
金融危機對國際物流企業業務影響最大。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我國連續幾個月港口業務量增幅持續下降,尤其是煤、焦炭、原油、鋼材等重要基礎原材料產業受到影響最大。與出口企業有關的貨物代理、航運等業務也出現了大幅度萎縮。2008年11月份政府調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但由于國外受需求市場不景氣、匯率波動、原材料價格波動等不可預測因素的影響,導致進出口貿易仍處低迷狀態。由于貨物運量減少,港口停泊的船只減少,港口收入也相應減少。企業只能不斷地壓縮利潤,很多物流企業產品銷量大減、倉庫大量堆積貨品,出于成本考慮企業開始大幅裁員。大量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隨時都會倒閉。
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08年1~12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6.2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9.7%。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0.3%;商品房銷售額24071億元,同比下降19.5%。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下降20.1%”[1]。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具有某種意義上的關聯性,世界金融危機波及到中國,房地產行業則受到顯著影響。我國經濟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出現了較大的減速,其必然出現的結果是失業率上升、職工收入下降和居民消費意愿減弱。2008年下半年以來,沿海地區大量規模以上企業倒閉,其中不乏用工規模達到幾千人的大型制造業企業。失業和減薪降低住房消費能力。無論是民眾的消費能力還是消費意愿,在金融危機中都出現大幅度下降。中國房地產業則受到宏觀調控政策積累效應和金融危機波及效應的雙重打擊。
全球金融危機直接導致了我國的出口嚴重滑坡,擴大內需成為了必然選擇。在經濟日益服務化的時代,發展服務業是我們實現“保增長、促就業”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之,面對節能減排降耗的壓力,綠色經濟將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其中第三產業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發展最符合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轉型的要求。在金融危機和環境危機雙重壓力下,我國必須將第三產業作為發展的重心。
大規模發展消費型第三產業,即發展消費型服務業,是在短時間內促進內需和解決就業下滑問題的有效模式。在大規模發展高端服務業時間尚不成熟條件下,我們目前應該先行發展進入門檻低、見效快的消費性服務業。在我國目前一些初級形態的服務業,主要是圍繞著人們衣食住行的服務業的發展是滯后了。這些消費性的服務業由于進入門檻低,分布范圍廣、勞動密集型較高,可在短時間內有效提高內需和提高就業,尤其是其中一些簡單服務行業的崗位技術技能要求較低,可以快速解決低端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所以,大力發展消費型服務業具有重大意義。著重發展市政公用事業、房地產和物業管理服務、社區衛生、醫療服務、家政和養老院等服務業,以迎合我國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的要求。同時,在大量農民返鄉后,可圍繞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進行選擇性服務,尤其是在農業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轉變過程中,這種農業的產業鏈服務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意義。同時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應同步發展這些地區相應的消費型服務業,如教育、衛生、體育、休閑等服務業。也可以局部推動該地區的內需不足和就業難問題的解決。有效的拉動內需,刺激內在消費能力,才能抵制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第三產業影響。
我國中小企業服務型企業占全國服務型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中小企業服務企業在社會發展、稅收、提供就業等方面所做的貢獻絲毫不亞于大型企業。目前我國的服務業多是傳統的密集型企業,企業規模小,在技術、信息等方面比較落后,加上,服務業也沒用什么固定資產,所以融資難一直都是困擾小型服務企業難題。資金方面比較薄弱導致中小服務業難以發展擴張。在金融危機下,企業很有可能發生資金鏈斷裂而倒閉。政府應加大對中小服務企業的投資,主要從融資方面給予企業真正的優惠措施。主要建議如下:
第一,政府可以引進或改進政策性、專業性的中小企業專用銀行,類似孟加拉國的村鎮銀行。要想為中小企業做好金融服務,必須有一個機構對所服務的中小企業非常了解,這種了解不光是報表的了解,還要對日常運作比較了解。在中小企業當地建立銀行,銀行貸款前要對當地企業的信用、經營等情況提前調查,并設立檔案。
第二,可以鼓勵大的銀行成立中小企業專營機構,為中小企業設計專門的產品,制定專門的考核體系。
第三,要做大做強政策性、政府性的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支持。
第四,鼓勵成立互助式的擔保機構,企業之間可以共同出資成立一個擔保機構,為所有的會員企業提供擔保,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第五,要規范商業性擔保機構的行為,降低風險。政府從資金方面能切實的給中小服務企業更多支持,使它們渡過當前的“冰凍”期,并引導企業走品牌化、規模化道路,使其繼續保持就業的主力軍的優勢。
“服務外包業務”系指服務外包企業向客戶提供的信息技術外包服務(ITO)和業務流程外包服務(BPO),包括:業務改造外包、業務流程和業務流程服務外包、應用管理和應用服務等商業應用程序外包、基礎技術外包(IT、軟件開發設計、技術研發、基礎技術平臺整合和管理整合)等。[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分工的精細化,國際分工的時代已經到來,服務外包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并已成為發展中國家承接發達國家高端產業轉移的新興行業。面對金融危機,美國等發達國家正把越來越多的服務外包出去,金融界不少人才已從華爾街轉向中國尋找工作,這就為我國加快發展服務外包帶來了人才和難得機遇,也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信心。“美國經濟衰退、基礎設施外包市場模式的整合和印度服務商向ADM(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價值鏈的提升都可能對IT外包行業的并購帶來深遠的影響[3]。”當前應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資質的服務外包公司,形成外包產業基地。建立平臺以幫助企業“走出去”提供市場調研、法律咨詢、金融等服務。扶持出口導向型企業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9[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2]商務部.商資發[2006]556號.
[3]趙新遠.“經濟危機催生IT外包并購——IT外包服務商的業務重心轉向歐洲”[EB/OL].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200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