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湘洪
提升職業素養 增強就業競爭力
□楊湘洪
高職生就業難,但企業找到合適的員工也難,出現這種“兩難”的癥結何在?高職生的現狀與企業的要求差距甚遠。差距何在?學校認為: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甚至為此把一些與專業技能關系不大的課程已經壓縮或取消。企業認為:大學生的技能差一點可以容忍,但如果連起碼的遵守規章制度和工作責任心都沒有,基本的與人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都沒有,這樣的學生有什么用?企業希望高職生具有一定的職業素養?!耙跃蜆I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是否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
職業素養;就業;競爭力
一
就業難,是現在所有大學生的共同感嘆。但是“一邊找不到,一邊招不到,人才與企業需求之間對接不上?!边@是佛山蘇寧人事部部長李新云的感嘆,著名民營企業家尹明善先生也深有同感。這究竟是什么原因?筆者對兩個同專業同年級的甲乙兩個班級一些相關情況進行了比對,或許能找到答案。學校要求利用暑假參加社會實踐,以打工為主,統計結果是:真正參加社會實踐的甲班是62%,乙班20%;同樣的專業課實訓,甲班的成績比乙班高10%;學校舉行運動會,甲班獲得名次的人數是乙班的1倍;思政課時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度,甲班學生明顯高于乙班;去同樣的企業調查,甲班學生更多關注企業產品的質量和銷售情況,而乙班學生更多關注工作累不累,收入多不多;因學校安排,兩個班級二年級時都要調整宿舍,甲班很順利地就調整到位,而乙班一會有這樣的問題,一會又是那樣的問題,拖了幾天才搬好。四年后發現,甲班有近30%的學生成為企業的骨干,而乙班則不到10%,而且還有個別人一直沒有相對穩定工作。那些看起來僅僅是在學校期間的差距和畢業以后出現的差距是不是有其內在的關系?筆者認為有著密切的關系,那就是學生的職業素養,其外在的表現就是就業競爭力。
什么是職業素養?就是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職業道德(敬業精神),職業思想(合作態度),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等內容。前三項可稱之為隱性素養,也是職業素養中最基本和核心的內容,職業技能可稱之為顯性素養,它是支撐職業人生的具體手段,顯性素養和隱性素養構成一個人所具備的全部職業素養。一個人有沒有能力,不是看他的學歷有多高,知曉多少知識,而是看在他從事某一種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素養。
就業競爭力是指高職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的、并在擇業過程中具有戰勝競爭對手、找到適合自身才能發揮和實現自身價值的適當工作崗位的能力,即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素質和能力,包括獲得就業崗位的能力和在崗位發展的能力,從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看,又可分為核心競爭力和一般競爭力。
二
職業素養對提高高職生的就業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提高高職生的職業素養是企業的需要。對企業而言,市場競爭表面看是產品和服務的競爭,但其背后的真正內涵是員工的競爭,是員工職業素養的競爭。企業的核心要素是“人”,而每個人在企業中的成長路徑為:從學校人——社會人——職業人——企業人。企業核心能力“基因”的形成就是在成長的三個階段中形成的。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在完成學校人---職業人---企業人的過程中鑄造了企業核心精神的“基因”,這“基因”中的共性的成分就是“關鍵職業能力”的構建,因此,職業素養既是員工職業提升的極其重要的條件,也是企業成長壯大的源動力。[1]
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發布的 《2006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用人單位要求最多的是環境適應能力(65.9%),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達能力(54.5%)、專業能力(47.7%)和外語能力(25%)。據另一項基于對重慶市1618大學生和272家用人單位的調查結果表明,有87.9%的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具備溝通協調能力;50%的用人單位最看重大學生的知識廣博度,其次看重的是專業知識,占43.5%;65.1%的用人單位要求大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然而有40.7%的大學生感到自己的創新能力很欠缺。這兩例實證研究都表明,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時,除了專業知識能力外,更加看重某些非專業知識能力的水平。[2]
企業的基本觀點是,學生能力弱一些不要緊.關鍵是素質要好,比如能吃苦耐勞、角色定位準確、善于與人協作與溝通、具備團隊合作精神等職業素質如何已成為企業招聘員工的首要指標。所謂員工職業素養提升一小步,企業綜合實力提升一大步!所以,企業對員工的職業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員工的職業道德,他們在評價一個員工的時候,常常將職業道德為代表的基本素養與職業技能兩者的重要性以6.5:3.5進行表述。企業更認同的道理是,如果一個人基本的職業素養不夠,比如說忠誠度不夠,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隱含的危險可能越大。試想一個自私自利、凡事不愿負責任的員工誰會愿意用?誰會樂意和他共事?
其二,提升職業素養是高職教育的內在要求。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性人才?!边@為高職教育指明了辦學方向。高職教育實際上就是“就業教育”,高職院校應將“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今天的就業市場已非往日,培養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固然不可缺少,但要使高職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還必須全面提升他們的職業素養。有些人認為如果專業能力強,則就業競爭力就高,反之則低。這種想法,一方面是沒有全面了解就業能力的真諦,另外也沒考慮到就業競爭力的內涵。在職場上競爭,專業技能固然重要,但綜合素質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中更為突出。因此,那種認為高職院校只要培養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就是完成了高職教育的使命的觀點是錯誤的。蘇寧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人事部部長李新云對本公司的大學生就業和成才狀況進行分析時談到:很多高學歷人才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用,真正能夠成才的不多。[3]我們研究發現,這主要是現在的大學生在校的時候,在職業素養方面的教育缺失。他還認為,現在高校應該培養具備基本職業素養的人才,比如學習能力強,有進取心、有責任感。
其三,提升職業素養是學生就業和創業的需要。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現在的就業競爭就是人才綜合素質的競爭。很多同學都是到找工作困難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在大學里沒有注意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而懊惱不已。從這一意義上說,職業素養是就業的敲門磚,職業素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職業素養量化而成“職商”,也可以說一生成敗看職商。
在寶潔公司,每一位員工在加入公司之初就被清晰的告知未來在公司的發展道路與成長的辦法,這就是著名的“Y”型職業生涯規劃,其中提高職業素養是晉升與成長的主要方法。寶潔為每一位員工建立職業素養記錄,員工每一次職業素養的提高都被記錄在案,員工的職業素養有數字化的成績,升職加薪都與之有關。
同樣是上班族,同樣的學歷與專業素養,為什么有的人平步青云,而你卻只能在原地踏步?同樣的公司環境,同樣的工作任務,又為什么有的團隊能其樂融融、快捷高效的完成任務,而有的團隊卻搞得烏煙瘴氣,最后一事無成?其差距的根源在員工的職業素養。
市場已經向求職者發出明確信號,良好的職業素養已經成為職業準入的一道門檻。大量事實表明,現代企業的用人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只有不斷加強高職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為他們今后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打牢基礎,才能使他們立足崗位,服務社會。
三
既然高職生的職業素養事關其就業競爭力的大事,那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理所應當把提升高職生職業素養放在第一位。
首先,作為高職教育者的有些觀念值得注意。高職院的教學過去囿于學科體系而忽略了其高職性,結果是職業教育的特色給湮沒了,近年大力提倡高職教育回歸其本性,極大地強調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出現了講高職教育必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本來高職教育如此實施,無可厚非,但如果以一技之長的教育而忽略了高職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忽略了對其一生有80%影響力的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是否同樣是一種違反教育規律的現象呢?有的企業明確表示,大學生的技能差一點可以容忍,因為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通過鍛煉而提高,但如果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差那就不能接受,因為這不是短期內可以培養和改變的。因此,高職教育既要強調職業性,也要大力提倡高等性,兩者不能偏廢,不能替代,否則,我們將重蹈左右搖擺不定的覆轍。
第二,用職業素養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個人核心競爭力,是指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獨特的知識和技能,通常表現在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學習素質能力兩方面。打造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其目的就是增強個人的競爭優勢,讓別人無法取代你,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出類拔萃者。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說到底就是個人的職業素養,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可以被復制的,唯有其職業素養是無法被復制的。人們可以學習鄧建軍的敬業精神,但無法做到和他一模一樣,而他的技能是完全可以被別人復制的,甚至可以編成教材,他的徒弟就基本掌握了他擁有的技能。因此,高職教育在學生的教育方面需大力提倡重視思想道德修養和學習素質的培養,文中列舉的甲乙兩班的差距正是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表現,我們應該在發現這些問題后及時抓住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采取切實有效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水平。
第三,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貫穿敬業精神的教育。所謂敬業精神,就是對職業的渴望和敬重,有做好本職工作的強烈愿望,當工作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會不顧一切地去對待和解決,廢寢忘食,拋棄一切個人利益。具有敬業精神的員工是企業的寶貴財富,有了這樣的員工企業才會無往而不勝。那么怎樣在學校的教育中貫穿敬業精神的教育?一是要培養學生遵守規章制度的好習慣。青年學生由于其年齡特點,或多或少對規章制度的約束有反感,他們以培養個性等為由有意無意地挑戰規章制度成為大學生的通病,殊不知這正是犯了企業的大忌,與敬業精神格格不入,因此我們必須從準時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作業、參加每一次活動這些小事著手,培養學生遵守規章制度的好習慣。二是培養敢于負責任的態度。敬業精神的表現之一就是對自己的工作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才會使員工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些大學生做事前不考慮后果,一旦要其承擔責任時,千方百計推卸自己的責任,如果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一旦成為企業員工,他怎么可能會對自己的工作承擔責任?對工作沒有強烈的責任感,怎么可能做好工作?這樣的大學生,怎么可能受到企業的歡迎,又怎么具有就業競爭力?因此,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在社會中應該承擔的責任,要培養明確而強烈的責任意識,要求學生在做事前考慮是否能夠承擔責任,如果事后需要其承擔責任則一定要其面對,必要時老師或者學校可以與其一起承擔。
第四,把好實踐教學關,培養“零距離”職場從業人。從學生轉化為企業人是一個重大轉變,據統計,較快適應的學生需要3個月,有的學生1年還難適應,這就有了現在企業招收員工時大多附加一個條件,“工作滿多少時間”,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企業說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不要,大學生說我找不到工作那來工作經驗?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其實企業也有其苦衷,他們的聲音:你什么都不會,要你干啥?“什么都不會”的含義很明確,你不僅不會干活,你連遵守規章制度、承擔責任等起碼的職業素養都沒有,我們要你干什么?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任務:我們培養的學生必須與企業員工“零距離”。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把好實踐教學關是非常必要的。一是專業技能的實踐環節,包括你在學校期間的各種實習實訓課,進入企業前的簡單工作實踐,甚至包括你的畢業設計都可以看成是實踐的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嚴格按照企業標準對學生提出要求,培養他們的職場意識。二是設置各個社會實踐環節。無論是社會調查還是打工,這些經歷都將是學生找工作的“財富”,因為企業需要那些有實踐經驗并吃苦耐勞的員工。通過這些實踐,學生能夠或多或少的知道作為一名職業人的基本要求,也具備了一定的吃苦的心理準備,這是許多大學生都欠缺的,如果你有了,那么你將會有比其他同學更強的競爭力。三是做人的實踐環節,這點其實也很重要。當你成為一名職業人的時候,你就不能像在大學那樣嬌氣或者有自己的小脾氣,你需要學會關愛他人,團結互助,因為企業是一個團隊,只有這個團隊團結合作朝氣蓬勃,企業才有生命力,任何不利于團隊合作的行為和人員都不會受歡迎。[4]
第五,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絕不是通過書本和理論的說教就能奏效的,必然是在大量的實踐中養成的,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形成良好職業素養的環境。一是創設與企業完全逼真的實踐實訓情境。如進入實踐實訓環境有嚴格的作息時間,有規范的操作制度,有明確的崗位職責,有清楚的獎罰分明的制度。二是在各種活動中創設組織、溝通、團結合作的情境。大學有許多的社團及活動,我們要在這些活動中提出明確的培養職業素養的目標,如要求每個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組織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組織活動前要有詳細的計劃書,包括活動內容、所需經費、目標設置等,當活動中可能出現問題時怎么解決,通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職業素養將會有明顯的提高。
[1]肖云,杜毅,劉昕.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差異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2]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2006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R].新華網,2006-07-17.
[3]陸剛蘭.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J].中國成人教育,2008(12).
[4]潘雪義,徐喜波.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教學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探討[J].經濟師,2009(3).
責任編輯 謝榮國
楊湘洪(1965-)男,江蘇江陰人,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立項課題“鄧建軍精神與高職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編號:D/2009/01/013)研究成果。
G715
A
1001-7518(2010)17-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