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龍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21)
淺析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
鄭志龍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蘭州 730021)
大學生;社會實踐;價值
高校畢業生從學校步入社會,不能較快適應新的環境。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有必要進行社會實踐,鍛煉實踐能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學生作為社會人才的重要群體,其力量不容忽視。他們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成熟的思想與心智,但其一旦離開校園步入社會,難以快速適應工作環境,以致不能發揮實際水平,從而影響了自身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發展。因此,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至關重要。
(1)“三下鄉”活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是高校持續多年開展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在實踐中,大學生發揮自身知識與技能優勢,深入農村鄉鎮、田間地頭乃至農戶家中,廣泛開展支教掃盲、文藝下鄉、圖書站建設、企業咨詢會診、衛生常識普及等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受到了基層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歡迎。同時,還有部分大學生深入城市社區、工廠企業開展調查。通過這些貼近群眾的社會活動,大學生既了解了社會,又鍛煉了自身能力,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
(2)“青年志愿者”活動。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參加形式多樣的“青年志愿者”活動,宣傳公民道德,播撒文明種子。在活動中,大學生通過懸掛橫幅、散發傳單、現場解說、圖片展覽、出黑板報等方式,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在宣傳科學,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過程中,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他們還參加社會義務勞動,深入災區開展“獻愛心、送溫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大學生把文明帶進了千家萬戶,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3)環境保護活動。許多高校組織大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積極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調查,并通過攝影展覽、主題講座和文化晚會等活動,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使廣大民眾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4)勤工儉學活動。當今,市場經濟意識已經融入大學生的思想,“自主自立”觀念已被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為了認識社會、適應社會、鍛煉自己,許多大學生以多種形式進行勤工儉學活動,既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又減輕了自身經濟負擔。
(1)有助于大學生成熟就業觀的形成。當代大學生對就業的認識過于理想、簡單,甚至有學生認為只要學習成績突出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認識的形成與大學生缺乏社會實踐活動有密切關系。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當前社會形勢,缺乏對就業政策和形勢的客觀分析,無法準確定位。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了解社會、了解就業形勢的主要渠道,可以很好地彌補大學生認識上的不足。
(2)有助于大學生由學生轉變為社會人。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社會人”而不是“學生”。但就目前大學生就業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大學生,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因為缺乏社會生活經驗、角色轉變遲鈍,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大學生在校期間盡可能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以了解社會,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不斷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為將來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3)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學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專業知識,側重于理論的系統性和概述性。而他們在社會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是綜合的、復雜的、非典型的。這使許多具備豐富理論知識的學生不能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則可以讓大學生準確定位,發現自身素質和能力的不足。
(4)有助于在勞動人民心目中樹立當代大學生形象。以大學生為主流的家教市場,受到廣大家長的青睞;參加某產品的宣傳和促銷活動,既給企業帶來了聲譽也給自己帶來了經濟收益;大學生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中深入山區、農村,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和老百姓促膝談心的舉動,表達的是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的一種真摯感情,同時,這種親密無間的行為也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了新一代知識青年的良好形象[2]。
(5)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傳統的教育模式和現有的教學體制已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而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大學生了解農村與城市生活的差距,激發其對“三農”問題的思索。大學生了解了我國的民情、國情,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6)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搭建了平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因素,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追求。而社會實踐活動,能使大學生有機會接受不同地域、不同人文背景下的文化與情感熏陶,從而使其精神得到升華,能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未來和社會。同時,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增強了實踐能力,陶冶了情操,培養了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增強了自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7)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競爭的關鍵是創新能力。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產生許多疑問,而這些困難的克服和疑問的解決,需要智慧,需要創新。這無疑激勵大學生鍛煉創新能力。
(1)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把培養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目標。高校應大力調整現行教育模式,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和擴大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時間和空間,積極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條件。教師應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利用互聯網、現代多媒體手段生動展現基礎理論知識,加強授課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環節,為學生完成課外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2)發揮學生主動性,有意識培養自身實踐能力。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因此,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克服懶惰、依賴心理,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3]。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必須增進對社會的了解,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加社會閱歷。同時,還要積極參加社團活動,以培養和增強集體意識,鍛煉與人交往能力及表達能力。最后,大學生還應注重提高外語口語及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能力。
(3)完善社會實踐活動激勵機制。為了將社會實踐活動規范化、制度化,學校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勵機制。如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組織發動、培訓考核、檢查監督、表彰獎勵等)進行綜合考評,制訂激勵方案,給予必修學分,真正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證。
(4)與企業合作,賦予社會實踐活動產業化特征。經費一直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瓶頸。為此,可嘗試與企業合作的操作模式,即: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承擔大學生社會實踐任務。由企業出資,在每年寒暑假期間,分批接納大學生到企業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采用此種模式,大學生可以利用在企業的實踐機會豐富知識、鍛煉能力;企業又可以借此為自己創造財富,達到雙贏的目的。
總之,社會實踐活動可使大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增長見識,培養能力,但如何更深入有效、持續廣泛地進行下去,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仍需不斷探索和實踐。
[1]趙萍.淺談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有效途徑[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32.
[2]衛星.當代大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和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1):16.
[3]吳紹玫,仲建國.關注大學生的社會參與[J].江蘇高教,2006,(2):35.
G42
A
1671-1246(2010)23-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