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焦作衛生學校,河南焦作 454100)
護理專業語文課校本課程開發探討
陳芳
(焦作衛生學校,河南焦作 454100)
當前,課程模式單一且日益“邊緣化”、教材變化頻繁,這使中專護理專業的語文課不能適應護理教學改革的新形勢、新需要,因此重新建構中專護理專業的語文課程內容就顯得非常必要。現從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和考核評價等環節入手,對中專護理專業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及建設進行思考,以期拋磚引玉,推動建設符合護理專業學生職業需要和人生需要的語文課程體系。
護理專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
1.1 傳統的中專語文課程模式已不適應當前護理教學改革的新形勢
當前,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應試教育體制的慣性作用和高校擴招,中專學校的生源素質明顯下滑,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令人擔憂,中專學校語文學科教學面臨巨大挑戰。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目前的中專語文課程模式還停留在呆板的傳統模式狀態下:教材、教法不分專業及學生的接受程度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課堂講授“以本為本”,采取單一的以教師講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策略;忽視語文的課外拓展和對學生課外語文活動的指過硬的業務技能、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醫風來贏得人們的尊重導;學習評價方式單一等,上述做法不但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已嚴重阻礙了護理專業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
1.2 中專語文課程逐漸被“邊緣化”
隨著職業教育日益被重視,中專教育的“實用性”日漸強化,專業課程的改革如火如荼,但包括語文課在內的文化基礎課程卻日益被“邊緣化”,表現為:一,語文課課時被縮減,被更多地讓位于專業課程的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實踐。二,語文教師少有進修、觀摩等機會。三,中專語文課程改革缺乏導向,《中專語文大綱》編寫于2000年,籠統,且缺乏指導意義。
1.3 教材變換頻繁
近年來我校先后使用過多套教材,如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專教材,2005年由倪文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專《語文》教材等。而現在使用的衛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教材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不夠強。因此,編寫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本校護理專業學生發展需要的教材尤為迫切。
2.1 必需、夠用原則
優選教學內容,所選內容應貼近社會、貼近專業、貼近學生。以滿足護理專業學生的職業需要為宗旨,并與其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相吻合。
2.2 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原則
發揮語文學科基礎性、人文性、應用性、發展性的功能,擺脫普通教育的模式,注重素質提升和能力培養,突出語文基礎能力在專業學習中和工作崗位上的實際應用,實行語文課與專業課的有機結合,奠定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基礎。
2.3 民主性原則
要充分體現人本思想,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課程建設。
2.4 可行性原則
校本課程建設要符合學校實際、符合學生實際,盡可能地挖掘、利用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努力把蘊藏于師生中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轉化為課程資源。
基于彈性板殼理論,將鋼絲繩纏繞在卷筒上所形成的繩圈簡化為質地均勻的圓環,每個圓環對筒殼的徑向壓力是均布的。由于卷筒結構的均勻對稱性,在對薄殼圓筒進行受力分析時,可以截取任一單位長度的筒殼,并把它看作單元梁來進行研究,整個筒殼可視為由很多單元梁構成。鋼絲繩在纏入或繞出卷筒時,鋼絲繩對卷筒的作用面積是隨時間而變化的,而鋼絲繩的張力也是隨時間變化的,所以鋼絲繩對卷筒的徑向壓力也在不斷變化。如圖6所示,截取任意時刻、任一單位長度的筒殼進行研究,卷筒受到鋼絲繩對它的徑向作用力是均勻的且不承受鋼絲繩對它的軸向作用力。
2.5 課程研制、實施、評價一體化原則
在注重課程實施的同時,通過對課程的實施過程和效果進行評價,反思課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實施的科學性,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
課程模式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和考核評價等。護理專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設想也主要從這幾方面展開。
3.1 課程目標——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
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形成,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進行中專護理專業語文校本課程研究與開發的最終目標。從滿足社會需求和適應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出發,護理專業畢業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應包括以下內容。
(1)能夠提綱挈領地掌握文章內容,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和表達方式,較準確地概括中心思想;能夠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具有初步的文學欣賞和評價能力;能順利閱讀和理解一般的醫學科技文章。
(2)能大膽、清楚地用普通話進行人際交往和溝通;在口頭交談、說明事物、說明問題和進行衛生宣教時,能有條理地、準確地表達思想,并表現出良好、得體的態度。
(3)在寫作比較復雜的記敘文、說明文、一般的議論文和醫學科普文、常規應用文時,能做到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結構合理、語言通順、標點正確、書寫規范。
(4)能掌握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培養自學能力、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5)逐步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增強道德修養,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思想。
3.2 課程結構——實施模塊式教學
根據護理專業學生應具有的語文綜合能力,可將護理專業學生應掌握的語文知識設置成兩大單元模塊:話題單元和應用單元。話題單元淡化文體意識,強化培養目標,圍繞護理專業的特色和學生興趣選擇勵志、親情、生命、審美、戲劇等五個模塊。比如,可設置“戲如人生”單元,主要介紹戲劇理論及基本表演常識,開展護理情景劇演出活動,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又能促進護理教學。應用單元可依據學生現實和發展的需要,安排日常文書、事務文書、衛生新聞與衛生宣傳、護理醫用文書、求職文書五個模塊,力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護理工作實際,幫助學生提高護患交流能力、衛生宣教能力及職業崗位必備的應用寫作能力。每一單元由六部分組成,分別為讀寫知識;例文導學;普通話訓練;硬筆書法練習;寫作練習;語文實踐活動。
3.3 課程管理——必修課、選修課和活動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語文課程內容可分為主講部分、輔講部分和自修部分三類,以供教師選課和學生選學。選修課的內容可以豐富、寬泛,在征求全校護理專業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每學期可開設不同內容的課程,如影視欣賞、文學欣賞、書法、演講與口才等。還可通過閱讀、思辨、表演、實踐等課外活動的方式建立課內外貫通的立體式指導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如詩歌朗誦表演、演講比賽、成語解釋大賽、作文競賽等,還可成立文學社團、通過辦文學刊物開辟語文陣地,配合宣傳窗、廣播臺開辟語文欄目,弘揚語文的聲音,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逐步使學生形成較高的語文素養。
3.4 課程實施——以學生為中心
首先,要求參與改革的教師改變理念,切實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其次,要在全面了解學生現狀的基礎上,確立課程目標,編寫課程大綱,劃分課程模塊,決定教學策略。其三,在日常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充分培養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幫助學生養成勤思、好問、多練的學習習慣,不斷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靈魂所在。
3.5 課程評價——構建科學的語文課程學習評價體系
要倡導多維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更要重視對其學習過程的評價,平時教師要記錄學生課內外的實際表現,包括平時作業(朗讀、背誦、抄寫、聽寫、書面作業、口頭作業等項目)、課堂表現、課外活動參與率及熱情程度等。要倡導多元評價,即評價主體多元化,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互相評價和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方式,使評價為學生的發展起促進和引領作用。要及時反饋和評價,使學生從評價中及時了解自己的現狀,揚長避短,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構建全方位考查、重在能力測試的語文課程學習評價體系是中專護理專業語文校本課程順利推進的重要保證。
G630
A
1671-1246(2010)08-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