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軍,劉振成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1)
現代教育技術在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
宋立軍,劉振成
(秦皇島市衛生學校,河北 秦皇島 066001)
現代教育技術;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手段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現代教育技術在我國醫學教育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實踐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筆者就如何在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探討。
人體寄生蟲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屬于生物病學范疇。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寄生蟲的基本形態、生活史及致病特點,闡明寄生蟲與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使學生掌握寄生蟲病的發生與流行、控制與消滅的基礎理論和原則,從而為防治寄生蟲病提供科學依據。其內容抽象、微觀結構多,教學以描述為主,直觀、形象、生動是其顯著特點。但運用傳統教學方法很難體現這一特點。多年來教學中一直存在以下問題。
1.1 實驗教學內容不易掌握
人體寄生蟲學是一門形態學占較大比重的學科。在形態學教學方面,以活原蟲標本為例,置顯微鏡下放大1 000倍也難以看清其內部結構,采用傳統教學方式教學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掌握教學內容。當講解寄生蟲的基本形態、生活史和致病特點時,采用傳統教學法很難展現寄生蟲在外界以及宿主體內的形態、發育、運動,進入宿主體內、致病等過程,示范效果差。
1.2 實驗教學形式單一
人體寄生蟲學內容多、范圍廣,時空跨度大,加上受地理位置及季節的限制,使蟲體材料來源更加困難。這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帶來一定難度。并且這些寄生蟲不是一些簡單的標本、掛圖所能展示的,也不是教師用語言所能描述的,因而教學效果差。
1.3 實驗教學難度加大
實施新的教學計劃后,人體寄生蟲學教學時數大大減少,采用傳統教學法使教學難度加大。
隨著課時的壓縮及教學內容的延伸和融合,要求教師必須改革教學形式和方法。如何克服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所面臨的困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保證教學質量,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的出現,為解決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2.1 教學形式多樣化,增強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形式和內容豐富多彩,但若缺少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教師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可采用PBL教學法進行教學,在講解理論前先提出問題,用Powerpoint課件將問題明確、有序地羅列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和聯想,使其帶著問題聽講。也可以采用從具體病例入手,逐步引導的方式。例如在講解寄生在人體的吸蟲的生活史時,通過VCD播放相關內容,可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完成過去要用一節課時間完成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實驗、實習的指導。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是重要的實踐訓練方法,在實驗前播放有關示教片,用準確、規范的動作,清晰的畫面,向學生作示范性的指導,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另外,配合使用幻燈片、投影儀、錄像帶、VCD、DVD等多種媒體能更好地呈現教學內容,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2 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傳統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教學停留在黑板、掛圖等教學手段上,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多媒體課件集圖、聲、光于一體,不但可優化教學過程,打破時空限制,還能提供關于寄生蟲的大量圖表和圖像。多媒體課件所提供的寄生蟲圖像真實,又配有動畫及音樂,能吸引學生興趣,取得更佳教學效果。如釘螺的孳生環境分水網型、湖沼型和山丘型,沒去過發病區的學生很難理解各種類型的特征。多媒體課件通過畫面把學生帶入湖泊、山丘和江南水鄉,并配以適當的音樂,以代替語言描述,化虛為實、化繁為簡,把釘螺的生活史展現出來,使整個教學內容表現出極強的直觀性,同時其豐富的畫面,加大了知識密度,增加了課堂信息量,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打下了基礎。
3.1 轉變教學觀念
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采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醫學教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了解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并積極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從而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
3.2 注意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結合
傳統教學手段傳遞教學信息的功能雖然簡單、機械,但它仍然有一些現代教學手段不具備的優點,如師生交流方便、教師對教學過程能直接進行控制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實現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以發揮各自的優勢。
G434
B
1671-1246(2010)03-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