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寧夏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0)
中職語文校本教材現狀分析及開發與建設必要性探討
王艷紅
(寧夏醫科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0)
中職;語文;校本教材
1.1 中職語文校本教材內涵
教材,指根據教學大綱和社會實際需要而編寫的供教學之用的材料。中職語文校本教材就是中等職業學校根據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學實際需要、學校基本情況,以本校教師為主而編寫的,適用于本校語文教學的語文教材。
1.2 現行中職語文教材的不足
由于對中職語文教育規律的忽視和誤解,中職語文教材改革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明顯的不足:選文標準模糊,時代性不強。教材內容相對陳舊,時代性、實用性不強,已成為中職語文教材的一大通病。選文上,那些反映現代社會風貌、現代生活、現代價值的材料過少,過多地從過去時代提供的產品中尋找素材,注重政治性、思想性。教材內容難、偏、舊,凸現時代精神的精品寥寥無幾,教材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聯系欠緊密,缺乏時代氣息,導致教學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不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獲取新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沒有得到重視。這樣的教材既不便于教師教,也不便于學生學,更不符合中職生發展的需要。
2.1 是中職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來,由于用人單位對學歷層次要求的提升,高校擴招進而引發普高熱,致使中職學校只能招收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興趣不濃厚,自控能力較弱,且語文基礎較差。目前中職學校多數專業學制為三年,在校理論學習時間2.0~2.5年,實習時間0.5~1.0年。在校理論學習期間,學生根據專業需要及自己的興趣來分配學習各學科的時間,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專業課程學習及專業技能培訓上,對于文化課多數持可學、可不學的態度。加之語文不像英語、計算機那樣可以通過考試獲得等級證書,增加就業砝碼,學生較難看到學習語文的作用,故厭學、怠學語文現象較嚴重。這使得中職生的語文能力得不到較好的培養和應有的提高,用人單位對中職生的語文能力,尤其是表達能力評價不高,影響到了其對中職生的選擇。語文學科和語文教材應順應時代要求,注重對學生道德修養、人文精神的培養,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中職學校必須根據當地經濟、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以及學生的專業、個性特點,對現行的語文課程培養目標加以調整,開發適應學校專業特色的語文校本教材,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發揮語文教材促進學生提高文化品位的作用。中職語文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建設正是中職教育改革的需要。
2.2 是中職學校語文教育目標及語文課程自身改革的需要
現代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注重人的個性培養。在這個崇尚個性、尊重個性、展示個性、塑造個性的時代,教育必須與之相適應,語文教育也不例外。2000年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試行)明確指出:語文教育“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周慶元教授曾經提出要“確立語文教育目標的全面性”。這是由語文學科性質的多元性決定的。語文既有基礎工具性,又有人文教育性,還有綜合實踐性,因此,語文教育既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又要讓他們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培養有個性的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應該是中職學校語文教育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各部門根據學校實際情況來規劃專業、設置課程;語文教師也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當地的條件設計課程,使學生能在生活中應用、掌握語文知識。美國語言學家華特·科斯涅斯曾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密不可分,離開了具體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我們的語文學習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各學校的情況是具體的,這些具體的生活環境、文化環境是學習語文的寶貴資源,而且是必需的資源,因而這又是中職學校語文校本教材開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是中職學校語文教師發展的需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校本、校本研究、校本課程與校本課程開發等概念從教育科研的神秘殿堂走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身邊,基層教師面臨著如何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轉換角色與發展自我的問題。職業教育情況有所不同。一方面學校注重校本研究(比如“雙師型”師資培訓、校際科研、專業技能比武等)推動教師專業化,促進專業教師發展,使不少專業教師快速成長起來,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提高了技能、深化了專業知識、更新了教學手段和觀念,有的成為學校或同類學校中的學科帶頭人。另一方面文化課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則受到了冷落,不僅參與校本研究、校本教材開發幾率較小,而且課時降到了最低點。這使得語文教師提高、發展自己的機會不多,教學積極性不高。他們在一周2~3節課中,維持著我國傳統的教師角色——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學活動仍然圍繞“四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而開展。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教育教學活動的研究者、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者、促進自我發展的學習者。校本課程開發注重課程的個性與開放性、多樣性、靈活性,尤其是注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出現,使教育基本要求的統一性與人才的多樣性有機結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結合、補充,實現了課程的“最原始愿望”。因此,校本課程的出現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角色,向教師發出“角色過時”的信號,更為重要的是,它為教師從根本上認識課程的作用、價值,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有學者認為,教師的新課程觀念及專業化程度,將成為學校發展的“瓶頸”。為了適應新世紀中職語文教育目標的需要,中職學校應積極開發語文校本教材,并以此為契機,培養語文教師現代語文教育觀、課程意識,使其具備相應的語文教材開發和研究能力,提高語文教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促成語文教師的角色轉換和自身的不斷發展(由傳統語文教師變為現代高素質語文教師),促進教師專業化,以建立一支思想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和觀念素質高的師資隊伍。
G423.3
B
1671-1246(2010)03-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