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劉金權,張立虎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
高職生物制藥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創新理念構想
李艷萍,劉金權,張立虎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0)
高職;生物制藥專業;實訓基地;創新理念
實訓是職業技能實際訓練的簡稱,是指在學校能控制狀態下,按照人才培養規格與目標,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應用能力訓練的教學過程。實踐教學作為高職院校最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貫穿于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1]。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規范、模擬實際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訓練,讓學生通過實訓掌握基本技能。建立生物制藥專業實訓基地,能夠明顯改善實訓條件,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為學生畢業后成為高素質勞動者與專門人才奠定基礎。
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高職教育目標決定了其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等方面需有自己的特色[2]。實訓基地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其建設與運行不僅要符合高職教育特點,而且要具有特色,才能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
1.1體現職業性
生物制藥專業實訓基地應建立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從設備、廠房建筑、工藝流程、管理水準、人員配置和要求以及質量管理與安全管理等方面模擬真實職業環境;并注意形成“企業文化”氛圍,重視企業元素的融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只有在這種真實的生產環境中才能體現校內實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才能培養、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1.2 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實訓基地作為實踐教學的必備硬件,是學生在校期間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的主要場所,必須針對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崗位實踐能力,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訓項目,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培養有機結合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首先分析崗位能力,確定實踐教學目標,即使學生掌握生物制藥領域的技術操作、生產管理、品質控制、經營銷售等方法;其次劃分能力模塊(生物制藥技術、生物分離技術、細胞培養技術、發酵工程技術、分析檢驗技術5個模塊),設計實訓項目;再次制定實訓項目教學方案,包括實踐教學計劃、實踐課程大綱等;最后明確實訓項目教學要求,完善實訓項目考核標準和方法,堅持以“做”為中心,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達到教、學、做一體化。
1.3 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
從企業引進技術專家、能工巧匠擔任實訓指導教師,讓他們參與教學、實訓教材建設與開發等;有計劃地安排專業教師參加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一線的實際工作,參加師資培訓,鼓勵教師考取職業資格證,參與企業新技術開發等。這些措施既彌補了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又加強了校企合作,更培養了學生的職業素質。
1.4 加強實訓基地管理
實訓基地應建立健全規范且能嚴格執行的教學計劃、教學基本要求、教學規程等教學文件和各項規章制度,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規范的過程運行管理制度,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開發新的實訓項目,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建立科學、有效、嚴格的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制度,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及分工細則,有嚴格的考核辦法和獎懲制度,有具體的師資培養計劃和實施措施;建立檢查與評估制度,制定詳細的考核指標體系和實施細則以及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的設備設施及物資管理制度,提高實訓基地設備使用率;建立儀器設備專人管理和技術檔案制度,實行現代化管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共享,不斷提高設備設施利用率。另外,生產安全是生產管理的重要環節,建立學生安全保障與事故處理制度,是保障學生權益和實訓基地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1.5 建立學生經濟權益保障體系
生產性實訓基地具有生產性特點,多數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應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制度保障體系[3],給予學生適度的報酬,從而提高學生實訓的積極性。
1.6 提倡一專多能
通過實訓基地全面實現專業課學習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加強“雙證”教育,提倡一專多能,以培養動手能力,完成藥物生產和質量監控等技能培訓為主,弱化深奧的理論推導,提高學生專業能力,使學生在獲得畢業證的同時,獲得藥劑員、食品檢驗工、生物分離提取工、化學檢驗工等職業資格證,提高就業競爭力。
實訓基地在環境建設和總體設計上要具有社會開放性,不僅是學生基本技能實訓的場所,還能承擔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的培訓任務,為社會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成為學校對外交流的窗口和對外服務的基地。讓實訓基地參與社會競爭,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要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增強實訓基地的適用性,能進行多學科的綜合實訓。利用實訓基地設施和師資等資源為社會待業人員、企業轉崗人員培訓服務。我院爭取在2年內建成職業技能鑒定站,為更多的高校教職工、企業員工培訓提供場所。
與應用藥物研究所合作,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如利用實訓中心培育鹽城洋馬菊花脫毒苗,借助鹽城當地桑蠶資源研究新型培養基,采用微生物發酵技術開發中藥保健品等,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以產助學,以研促學,以學興產,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實現實訓、教學、生產和科研一體化[4]。以場地引進資源,把企業生產線引入學校,變消耗性實習為生產性實習,開辟校內生產性實訓項目,讓學生真正在生產一線頂崗實習,感受企業的生產環境,經受實際生產復雜情況的鍛煉,使其有更明確的職業目標和更強烈的職業發展動力,實現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激勵教師主動提高科研能力,引導教師積極為企業和社區服務。學生可在教師帶領下參與企業的課題研究,以實際課題作為教學項目,培養學生創新和開拓能力。以科研帶動教學,使教師圍繞教學內容承接項目,根據技術合作項目開展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水平。企業投入得到了回報,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得到了提高,實訓、科研、服務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良性循環。
總之,生物制藥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既要遵循高職教育規律,又要符合企業化管理和市場規則。加快生物制藥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熟練的專業技能、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功建設并良性運轉的實訓基地是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條件。
[1]孫連棟,李曉敏.職業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6,(7):144~145.
[2]教育部高教司.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 號)[Z].2006-11-16.
[3]孫家樞.高職校內生產性實訓的內涵與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8,(6):19~21.
[4]丁金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8,(2):58~59.
G482
B
1671-1246(2010)09-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