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嵐,章華斌,陳樹婷
(浙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浙江 杭州 310053)
淺談大學生情緒智力
姜曉嵐,章華斌,陳樹婷
(浙江醫學高等??茖W校,浙江 杭州 310053)
大學生;情緒智力;心理健康
人們對情緒智力在人類行為中所起作用的認識由來已久。亞里士多德曾說,生氣誰都會,但什么時候對什么人生氣,生氣到什么程度,這是很難學會的。20世紀20年代之前,心理學始終將情緒和智力作為2個領域進行研究。桑代克(E·L Thorndike)提出“社會智力”的概念。他認為,人類智力可以分為社會智力、具體智力。其中社會智力是指理解和管理各類人等以及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情緒智力的研究初見端倪。美國心理學家Salovery和Mayer于1990年共同提出“情緒智力”的概念后,情緒智力就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開來[1]。
Salovery和Mayer指出情緒智力包括區分和調節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以及運用情緒信息引導思維的能力。其中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包括2個方面:(1)情緒的評估、表達(包括言語、非言語表達的理解和移情);(2)情緒調節包括調節自我和他人的情緒。而運用情緒信息引導思維的能力包括靈活計劃、創造性思維、注意力轉移以及動機狀態4個方面[2]。戈爾曼在《情緒智力》一書中提出,情緒智力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能力:(1)認識自己情緒的能力;(2)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3)激勵自己情緒的能力;(4)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5)處理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3]。
戈爾曼曾經指出,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傳統智力只能解釋20%,而其余大部分則歸功于情緒智力[3]。當代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大學生不僅要有學習、儲存新知識的能力,更要有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良好的情緒識別和管理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和自我激勵能力。情緒智力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情緒會使大學生全身各系統、器官的功能更加協調,有利于其身體健康,并有利于更好地與他人相處,使他們對學習、工作、生活更富有激情和創造力,更有力量去克服挫折與困難;而不良情緒則會造成大學生生理機能紊亂,導致各種身體疾病。在大學生進行思維活動時,情緒智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情緒智力對大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選擇和引導功能;另一方面,情緒智力對思維活動具有促進和支持功能,使大學生的大腦處于最佳活動狀態,思路開闊,能從多角度進行思考,打破定勢,發揮潛能,形成創造性思維。
2.1 環境適應狀況
剛進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常常會“自我感覺良好”,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比較,發現“天外有天”“強中更有強中手”之后,不僅良好的自我感覺立即消失,還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有些學生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不能及時調整心態和習慣,產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不良情緒。長期的心情壓抑、情緒低落會導致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
2.2 人際關系協調能力
當代大學生個性較強,強調自我意識,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得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原則,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要求嚴格,對自己寬松。有的大學生不愿與人交往,缺乏全局意識和團隊精神,不善于與他人合作,人際關系協調能力差。
2.3 承受挫折能力
目前,在校大學生大部分沒有經歷過挫折。在進入大學之前,他們是教師喜歡的好學生,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數學生只能接受表揚和贊許,無法接受批評。當他們面臨學業、生活、感情、就業等方面的壓力和挫折時,就會顯得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懷疑人生。有些學生因自身條件不佳和經濟困難等原因,產生較強的自卑心理,缺乏獨立性和自信心。
研究表明,大學生情緒智力水平與心理健康狀況顯著相關。情緒智力與癥狀自評量表(SCL-90)總均分之間存在顯著的線性關系,大學生的情緒智力會影響心理健康狀況[4]。所以,大學生應注重自我情緒智力的培養,提高對自我及他人情緒的知覺能力,加強自我情緒管理與調節。這對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3.1 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調整自我認知方式
大學生心理尚未成熟,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形成期。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人的情緒體驗是由我們的信念和認知解釋產生的,并不是由誘發事件本身導致的。因而,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樹立合理的信念,對于促進個體情緒積極體驗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3.2 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
大學校園生活多姿多彩,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外,還有各種主題豐富、內容精彩的講座,有各類大學生社團和學生組織的各類文化活動。高尚的文化生活,有利于大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同時也有利于陶冶情操,緩解壓力,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習慣。因此,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校、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通過活動的參與,學會與人合作,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3 學習情緒調節方法,提高自我情緒管理能力
在情緒波動時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并學會通過適當的方法化解負性情緒。比如學會合理宣泄,適當轉移注意力等。合理宣泄是指將自己的消極情緒用合理、適當的言語或行動表達出來,從而達到神經松弛和心情舒暢的目的。合理宣泄情緒必須注意選擇合理的形式以及時間、地點、場所、對象。轉移注意力是指將隱藏在內心的消極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事物上,以求得情緒解脫的一種方法。當一個人在某環境中感到不如意時,可以離開當時的環境,到環境舒適、空曠的地方感受另一番景象,體會另一種快樂。除了環境的轉移,還可采取內容的轉移,即選擇能引起積極情緒的事情去做。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格發展,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他們面臨著大學生活的適應、專業知識的學習、交友戀愛、擇業就業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課題。由于大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緒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容易產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從而導致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因此,大學生應樹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了解不同情境中的負性情緒,并學習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情緒智力水平,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1]張進,徐小燕.大學生情緒智力特征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2):293~296.
[2]李國瑞,何小蕾.情緒智力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心理科學,2003,26(5):917~918.
[3]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M].New York:Bantam Books,1995.
[4]袁貴勇.大學生情緒智力、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8):865~867.
G455
A
1671-1246(2010)09-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