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嘉
(廣東藥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誤區與個性化指導體系的構建
曾嘉
(廣東藥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為了加強就業指導的力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逐漸得到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及學者們的高度重視,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著:規劃目的偏差、缺乏可行性、盲目追求熱門等誤區。本文認為,高校教育者應該充分認識到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階段性、特殊性和多變性,構建個性化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長效機制,避免誤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個性化指導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逐漸得到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及學者們的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是對自己人生事業的策劃,是一個選擇和實踐的過程。這個概念是相對于廣義的勞動者而言的。相對于在職人員的職業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在進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觀地認知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定位,設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工作開發計劃,采取各種積極的行動去達成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馬新建等,2003)。普遍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大學生明確職業發展目標,認識自我,提前進入就業角色,節約時間成本,提高適應能力和社會競爭力。
1.國內外研究發展概況
國外從職業指導理論的提出和基本模式的建立,到強調學生就業咨詢,再從注重學生個人發展和職業咨詢,到強調通過把握人格特征選擇職業達到人職匹配(帕森斯、威廉姆遜、霍蘭德等);20世紀50年代舒伯提出“生涯發展理論”后,“職業生涯規劃”逐漸取代了“職業指導”,至今,國外早已在高校實踐中將個性化指導職業生涯規劃付諸實踐,如:美國、加拿大的高校專門設有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員及咨詢機構,將職業規劃教育貫穿于中小學到大學等。
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結合我國高等教育實際,全面、動態的個性化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成為目前研究的趨勢:劉詠寶(2007)認為當前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集中在學生大學畢業前夕的求職階段,缺乏動態性和持續性,忽視了職業生涯規劃應貫穿于大學教育全過程。相關的調查研究還表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種種問題,急需改進: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部門不能滿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需求(付孝莉、梁建春,2007;劉榮軍等,2007);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部門個性化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滯后;個性化就業指導和實踐經驗缺乏(王芹、肖斌,2008)等。
2.本文研究價值
目前,國內外多以全面、動態等角度,為促進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就業的正面指導作用研究其健全機制,還沒有關于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誤區方面的文獻;而國內外高校還只是簡單地強調對大學生個體的咨詢,并沒有做到真正的“個性化輔導”,更沒有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構建長效機制。我認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殊性和多變性。本文試圖從學生的個性化指導角度出發,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長效機制,使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起到真正的促進作用。
1.階段性
如果職業生涯規劃關系到人一生的職業發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前將現實環境和長遠規劃相結合,給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個清晰的定位,不可否認,這是針對于初次就業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但事實上,大學生往往要在初次就業后的規劃過程中,不斷強化自我認知,不斷努力嘗試、總結、分析自己的職業興趣,總結做哪些類型的工作,凸顯出了自己的優勢,而做哪些類型的工作時,暴露了自己的劣勢,并將這一結果在實踐中反復印證。大多數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沒有形成較為穩定的職業興趣,通常經過三五年的努力,都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的職業目標之所在??梢哉f,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只是人生職業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
2.特殊性
過去的大學生(泛指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生長在艱苦年代,許多人上過山、下過鄉,有的還當過知青,即使到了后期,生活的困苦還是使許多人經受了磨練,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對自我和社會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而現在的大學生有別于從前,這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由于家庭等原因使其缺乏對社會的認知、理解和經驗,對自身的個性、特質、能力、專長缺乏了解,社會實踐鍛煉不夠,對將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存在著盲目和困惑,以致許多畢業生對于自己應該找什么樣的工作毫無頭緒,甚至無所適從。這就解釋了一個現象——許多新一代大學生很難在就學期間形成成熟的自我認知、職業興趣和定位等規劃要素,從而制定出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職業生涯規劃。
3.多變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在網絡化的影響下,大學生每天接觸到大量最新的信息,長此以往,很容易使他們職業生涯規劃中的自我評價、職業興趣、發展目標等方面受到影響及產生改變,在缺乏社會實踐和理性思考之下,有的大學生從大一到大四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有著“天淵之別”,甚至一天一個樣,可以說,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多變性。
近年來,眾多高校極力推崇大學生在校期間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提早確立職業目標,擬定方案計劃,為將來就業以及盡快進入職業角色做好準備,這一出發點本無可厚非,但許多人盲目仿效職場人員的規劃方式,忽視了大學生應該更多地立足于大學時期的規劃,扎實基礎,導致“形式主義”泛濫。以下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常見的幾個誤區:
1.效用期望過高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任何規劃如果離開實踐的檢驗都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要以為獲得好職業是規劃出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畢業生進入了職場后,隨著不斷的實踐和發現自我,職業方向會更加成熟,而在這個時候作出的職業規劃,會更加看得見摸得著。目前,全國高校掀起了“規劃熱”,其實這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就業難”引發的高校責任感膨脹,使得高校不得不有所作為,以求在教育層面上為大學生就業鋪路搭橋。不可否認,在大學期間盡早地規劃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對學生奮發學習和各方面能力的鍛煉無疑是一種無形的鞭策鼓勵和積極的自我暗示,這有利于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職業規劃本身沒有錯,大學生可以嘗試著職業規劃,并且應該貫穿大學四年。但必須明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就業沒有直接影響,它與職業發展的好壞也沒有必然的聯系。
2.目標缺乏可行性
如今,總經理、董事長、大學校長等人生目標常常見諸許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周總理從小便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立足點為“讀書”二字。可見,從小樹立高遠的理想和目標固然是對的,但如果好高騖遠,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沒有意識到“從奴隸到將軍”的道理,那么理想也會變成空想和幻想。因此,作為大學生,現階段思考的應該是如何當好“奴隸”,有效合理地利用大學的四年,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
3.盲目追求熱門專業
目前結構性失業是我國勞動力失業的主要原因。人才市場上經常出現“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的畫面:法律新聞、經濟管理、外語外貿、計算機網絡類的招聘攤位人頭涌涌,大學生很難找工作;而機械技術、農業技術等招聘攤位卻是門可羅雀,企業很難招到人?!兑捉洝酚性疲骸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彼惺挛锒荚谧兓\動之中,現代職場更是瞬息萬變。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前幾年最熱門的IT專業畢業生如今無人問津,而一些冷門專業現今卻成為了人才市場上的搶手貨。這說明,職業生涯規劃不能只考慮現今職業的就業形勢,還應該從自身的興趣特長、職業傾向及社會需求長遠發展等因素綜合考慮才行。
4.過分強調專業對口
曾經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學習什么專業就應該從事什么專業的工作。這種思想不僅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即使是招聘單位也多數這樣認為。事實上,學習什么專業并不代表自己一輩子必須從事這個職業。許多大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要選擇那個專業,有的是為了一張文憑,有的是為了迎合父母的好惡,也有的是看其是不是社會熱門專業等,這些都不能成為選擇自己未來職業的標準。很多擁有豐富工作經歷的人們,沒有從事當年自己學習的專業,卻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所以,不僅大學生要扭轉這個觀點,用人單位也應該改變一下招聘與培養人才的思路,否則害人害己。在還沒有開始工作就想去搞懂自己的職業方向,這是不切合實際的。
5.規劃目標朝令夕改
我在長期工作中發現,有些大學生每年的職業生涯規劃目標都截然不同,美其名曰“變則通”:根據每年不同的就業形勢或興趣變化來改變自己的奮斗目標。其實,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成功與不成功的人唯一的差別在于成功的人可以無數次地修改方法,而絕不輕易放棄目標,與之相反,不成功的人總是修改目標,就是不改方法。
職業生涯規劃應突出個性化,即依據大學生自身的條件和要求,結合職業的發展前景和社會發展利益,所制定的具備個性化特征的理性就業方案。校方應為學生提供不同行業就業情況的報告,包括職業性質、發展前途、就業的難易程度。對學生進行擇業意向測試,了解他們的特長和興趣,幫助分析可行的職業選擇,幫助建立職業計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將個人的自我規劃和學校、社會的職業生涯指導結合起來進行。目前大多數高校沒有真正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個性化指導,都把重點放在普遍的大學生就業政策宣傳、派遣等較低的層面上。
總體來說,要構建個性化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長效機制,必須建立以下四大體系:
1.建立職業規劃教育隊伍考核體系
建立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管理、教學改革、就業指導、大學生素質拓展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納入就業指導中心、二級學院、輔導員和班主任的考核機制中。
2.建立信息化的職業測評體系
利用互聯網建立專門的網站和數據庫,提供職業生涯相關的各種資料,設置個性化的問卷調查、咨詢和生涯指導,實現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同時,強化職業測評的預測、診斷、探索和評估等功能,幫助學生了解其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傾向及評定其個性特征和動機需求,并對其潛力及不足提供相應的建議指導。
3.建立大學生個體輔導檔案體系
利用能力測驗、職業興趣測驗、價值觀測驗、態度測驗、人格測驗等心理測驗,幫助大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自身的能力傾向、職業興趣、社會態度、個性等心理特質,并將這些資料整理歸檔建立學生個人職業生涯檔案,將個人參與職業輔導、參加職業活動,以及能夠反映個體職業心理發展和特征的資料都記錄進來,為將來職業選擇提供科學的依據。
4.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
利用好院系各方面的資源積極建設社會實踐和教學實習基地,將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和擇業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建立長效的實踐鍛煉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通過其自發組織一定規模的有明確目標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如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等活動,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實踐意識與校園氛圍。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但目前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不少誤區。如何聯系教育學、心理學、信息學、管理學等各類學科,結合高校體制改革,全面構建一個個性化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體系,這是廣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1]董方.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究與解讀.
[2]嶸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