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英 周培剛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認識的幾個著力點
張連英 周培剛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玉溪653100)
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認識是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愛國主義的時代性,要求我們必須結合時代的變化發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倡導理性愛國。要把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作為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認識的道德資源和內在要求,在理性愛國和行動興國認識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大學生愛國主義中華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面旗幟,是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當代大學生繼承了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愛國情感和熱烈的愛國情懷,這是彌足珍貴的。然而,愛國主義的時代性,要求我們必須結合時代的發展變化提高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認識。
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2008年是刻骨銘心的一年。雪災、達賴集團策劃暴力犯罪事件、破壞奧運圣火傳遞、卡弗蒂辱華言論、西方反華勢力惡毒攻擊中國等,這些接踵而來的惡性事件,激發了億萬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感。尤其是在校大學生,用各種形式表達著他們滿腔的愛國熱情。我們走在校園里隨處都能感受到這種愛國氣氛。
在大學生愛國行為的表達中,我們也看到了大學生其他的方面。少部分大學生對于愛國很漠然,他們過著頹廢的生活,生活只能用腐化來形容:追求檔次,崇尚名牌;玩物(游戲)喪志,荒廢學業;寄生依賴,既糟蹋了父母的辛苦錢,又辜負了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和期望。一方面,他們不了解國史、國情,不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另一方面,他們又踴躍參加黨課學習,主動申請入黨。這些人睡懶覺,逃課,上網,談戀愛……但就是不肯認真讀書。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的影響,使他們道德素質低下,生理與心理上也存在許許多多的缺憾。如此種種,不得不引起我們對這部分大學生的痛心深思。
在大學生愛國行為的表達中,我們也看到了少數大學生的“民族主義”式的愛國主義。在“愛國”的外衣下,他們表現出一定的狂熱,比如:拒絕日本人入內是愛國,不吃麥當勞是愛國,不入“家樂福”是愛國。當愛國以如此敏感和狹隘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既震驚又悲哀。
然而,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該讓他們知道,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已深度融入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雙方相互依存,誰也離不開誰。盲目抵制,以暴制暴,是沒有意義的。要使愛國熱情發揮積極作用,使之成為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我們就必須將愛國熱情納入理性的通道,使這種愛國熱情更加理性、寬容和開放,更加符合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此,我們還必須積極引導大學生:在錯綜復雜的歷史關頭,最重要的是要表現出智慧和遠見,表現出真正的大局觀念;愛國,要的不是沖動,而是把愛國激情化為踏踏實實的學習,為將來報效國家做準備;要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團結、理性和智慧;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法、理智、文明、有序地表達我們的愛國情感;要自覺地把愛國情感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回顧剛剛過去的日子,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教育得好,他們是國家的棟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不好,國家和民族會走向何方?我們不寒而栗。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談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認識的話題也就顯得至關重要和十分緊迫了。
中華民族歷經5000年的滄桑巨變,仍以巨人之姿昂然屹立于世界東方,充滿生機與活力,尤其是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發展,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和社會的繁榮穩定,中國正以一個強國的姿態出現在世界面前。世人驚嘆其延續力旺盛的同時,我們發現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有著優秀的傳統美德,有著在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世代相傳,不僅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而且維系了社會的和諧運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然而,美德是不會遺傳的,只有經過培育和傳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才能得到飛躍和升華。大學生愛國主義認識的提升,也是需要中華傳統美德的不斷熏陶和植入,繼而轉化生成,成為大學生做人立世的根本,成為他們高揚愛國主義旗幟,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事業的內在動力。而大學生愛國主義認識的提升,反過來又能把中華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可見,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的是活力。因此,我們需要傳承給大學生的是“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日知錄》)的愛國情操和崇高志向;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自強不息、剛正不阿的浩然正氣;是“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的立志持志、自我磨練的砥礪意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的超然豁達、寬容仁愛的道德境界,等等。
傳承這些傳統美德,并非是使其成為一種實用的工具或可操作的武器,而是塑造大學生具有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人格,倡導大學生弘揚重德精神和入世忘我精神、自德精神和自我磨練精神、群德精神和自然陶冶精神,從而通過啟迪內心覺悟而達到行為自覺,實現“社會→自我”的成人模式。
通過傳承這些傳統美德,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讓他們在知祖國、愛祖國的基礎上,立報國之志、學報國之才、踐報國之行。讓他們知道,愛國,就要愛得理性、愛得深沉、愛得真摯、愛得長久、愛得有效,就是要把樸素的愛國情感升華為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操。讓他們知道,愛國的本質是利國愛民,愛國既要有熱情,又要有本領,還要講方法,所以在愛國的行動中要顧大局,識大體,明大理。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大學生作為充滿理想、最具活力和激情的優秀群體,對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反應快速,對黨中央所提出的必須共同遵守的價值目標和行為規范也容易接受。然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觀念趨于成型,但仍具有較大的可塑性;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但鑒別能力明顯欠缺。大學生在價值觀的反思、裂變、更新和塑造時期,更容易產生諸多迷茫、困惑和疑問。在這樣的一個重要階段,給他們提供正確的引導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這樣一面精神旗幟。
愛國主義內涵的發展,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行動的表達,都要求當代愛國主義應該突出強調理性愛國、行動興國。我們講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的認識也正是集中于這一點。
“贏得青年就贏得未來”,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在大學生有了理性愛國、行動興國的認識基礎上,讓他們知道:愛國主義的時代主題是,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主題,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代要求和現實目標,能夠最廣泛最有效地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在大學生有了理性愛國、行動興國的認識基礎上,讓他們知道: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靈魂的馬克思主義,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緊密結合了中國的具體國情,致力于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致力于促進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致力于促進民族的振興和人民的幸福。可見,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愛國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根本一致的。
在大學生有了理性愛國、行動興國的認識基礎上,讓他們知道: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映了全體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它是全體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理想和崇高追求。很顯然,作為共同理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當代愛國主義的奮斗目標是根本一致的。
在大學生有了理性愛國、行動興國的認識基礎上,讓他們知道: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榮辱觀第一條就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其他內容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精神實質上是根本一致的。
在大學生有了理性愛國、行動興國的認識基礎上,讓他們知道:如果說戰爭年代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投身到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去的人們,才堪稱當今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近現代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后繼、不懈追求的共同主題,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國家的意志、民族的愿望和人民的心聲,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要求,是我們整個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也為當代愛國主義指明了奮斗目標、現實任務和努力方向。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當致力于使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致力于大學生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到推動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時代洪流中去,時刻心系民族命運、心系國家發展、心系人民福祉,矢志為實現遠大理想而不懈奮斗,使愛國主義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