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瑋
(江都仙城中學 高中部,江蘇 江都 225200)
人們想獲得一定的知識和信息,要想從書中明曉睿智的見解,就必須通過閱讀,因為閱讀是聯系自身與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幾千年前,古人在教學時,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讀和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魯迅描述的私塾老先生搖頭晃腦的讀書姿態讓我們記憶猶新。到了今天,閱讀教學還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充斥著大量的習題訓練,過于重視問題的結果而忽視了體驗的過程,閱讀教學漸漸地失落了。在新課程改革之下,這個優良的傳統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學生只有通過不斷地閱讀文本,才能真正獲得自己的體驗和理解,才會有自己的獨特創新。正如無錫錫山中學的唐江澎老師所倡導的:“語文老師要帶領學生一起讀起來。”
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的一種對話,在感受作者描摹的畫面和闡發的觀點時,這是一種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學生在讀書時,在獲得知識熏陶時,要力求有自己的體驗。可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用統一的教材和單一的思維方式,用講授和訓練的方法向學生傳播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技能,關注的只是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技能訓練達到的水平,忽視學生個性的發展、特長的培養,“千人一面”式的教學泯滅了學生的自我意識。這種現狀在很多課堂上隨處可見,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注重講解、討論模式的誤導。韓愈在《師說》中提到老師的作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教學都過于重視老師單向傳輸知識的過程,而忽視行為主體的反饋。葉圣陶先生談課堂教學時曾說:“從逐句講解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離不開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這無形中強化了教師的講解。現在在新課改形式下,為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問式教學占據了半邊天,漫天都是討論,研討,分組研究,卻一定程度地肢解了最基本的文本閱讀,脫離文本閱讀的分析反而使學生忽視了自己的主觀體驗。
(二)訓練出高分的觀念驅使。考試制度使得閱讀教學出現了應試化的傾向,教師在教讀課文時,自覺不自覺地受到高考題型的束縛,把本來豐富多彩的文章內容解讀成了標準的試題,他們還根據考點設計出大量習題,反復訓練,樂此不疲。這種做法缺乏長遠的眼光,使學生對語文文本更加漠視,在很多地方,學校與教師不但不鼓勵學生讀書,反而禁止學生閱讀課外書,理由冠冕堂皇:不能浪費時間。在語文教學中,只重訓練、玩題海術而忽視基本的文本閱讀,才是“小學而大遺”。
(三)學生自身生活習慣所致。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有個長期熏陶的過程,短時間內看不到效果。學生的課余時間又被大量的數理化、英語作業占據,他們還要上各種輔導班,周末偶爾休息就看電視、上網,很少會靜下心閱讀,更不用說看厚厚的名著了。此外,學生在生活中嚴重缺乏社會實踐,有的學生連牛都沒見過。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強調:“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要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讓他們感受自然。而在今天的學生生活中,閱讀和社會實踐都成了一種奢侈,這在江蘇的某些地方,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和定式思維。
我們知道,語文閱讀教學不在于記幾個字詞或幾句名句,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閱讀,拓寬自己的生活面,豐富人生經驗,樹立個性意識。巴金先生曾說:“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要人變得更好。”語文閱讀教學正是可以讓學生獲得一種對真善美的認知,培養心靈的體驗和感受,這些絕不是花哨的課堂樣式和大量的習題能帶來的。
江蘇省教研室的朱芒芒老師在高中語文培訓會上曾指出,現在的語文教學“應當培養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讓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有自己的分析判斷,從而獲得自己的體驗”。閱讀教學是一個三方(教師、學生和文本作者)交流和合作的過程,教師是引導者,把握方向,學生是主體,自己感知,而對象是閱讀的文本,必須通過閱讀與文本對話,了解作者的意圖,揣摩文字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具體到教學中,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邊讀邊疑。一篇經典的文章對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審美力都無形中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創造力,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文章的過程,本身就是讀者的想象、思維和情感參與的過程。在閱讀中,學生要帶著問題閱讀,邊讀邊疑,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答案也各異。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態度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觀點,就能激發學生創造性地多角度地思考問題,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二)邊讀邊悟。《文心雕龍》有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優美的文字,優美的意境,都會引發學生想象的飛揚。對文字、對作者的觀點、對蘊涵的主題,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感悟,才會形成屬于自己的思想。
如在教劉亮程《今生今世的證據》一文時,因為很多學生無法理解作者表現出的對過去生活的眷戀,所以我一開始沒有對主題進行分析,只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然后在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表對這部作品的感悟和體驗。有的學生說,文中感情很細膩真摯,作者對很多平常景物描寫的很細致,能看出作者滲透了很多的情感。有鄉村生活經驗的學生則談起山居生活的寧靜、安詳與愜意,我再引導他們:在回想過去經歷的童年生活時,有沒有和作者類似的遺憾?再告訴他們,今天大家同在一個班級學習,也是今生今世證據的體現,這種體悟式閱讀教學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通過自己的想象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不但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從而真正獲得屬于自己的體驗。
(三)邊讀邊思。“學而不思則罔”,讓學生在文本中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尋找答案。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探究意識。
如我在教《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一文時提到,伽西莫多先前受毒打和辱罵時沒流淚,為什么看到愛斯梅那達送水時會流下淚水?為什么圍觀的群眾會有前后不同的反應?引導學生向美好人性的感召方面思考,從人物的細節表現看主題。在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后,我再讓他們讀一下魯迅的《藥》,思考魯迅筆下的看客和本文的群眾形象有什么不同,再讓他們寫一篇對人性理解的短文。通過對文本的深層思考,加深他們的閱讀體驗,以養成讀文本之后形成自己的觀點的習慣。
基于以上幾點,我認為,語文閱讀教學必須回歸到語文教學中,尤其在素質教育和減負的呼聲中,這是一個改革的契機。在新課改形勢下,語文老師首先要改變觀念,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只有讓學生潛心閱讀,才能為他們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打好根基,才能給他們更好的語文熏陶,才能使他們有自己的觀點意識和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