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珍
(羅源縣松山中心小學,福建 羅源 350600)
所謂“生活化習作”,就是習作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習作必須是關注生活的,也必然是反映生活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小學生缺少廣泛接觸豐富多彩的生活的機會,再加上不會觀察生活,不會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寫作時無話可說、胡編亂造,習作脫離生活。那么,如何讓小學生習作走向生活化呢?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積累有重要意義。閱讀可以促進學生正確地認識生活,得到間接的生活經驗,從中汲取習作的材料。因此想要讓學生認識生活,表達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須借助于廣泛閱讀。小學生首先應向書本學習,書本是教學生寫作的最好老師,學生應背誦教材中好的詩句、經典段落。學生閱讀還要向課外書籍進軍,不能只局限于看作文書和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學生閱讀時,除了背誦好詩佳句外,還可以搜集優美文段摘抄下來,積累語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設一個《摘抄本》,把平時在閱讀中讀的好詞名句摘抄在本子上,然后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再次擴充詞匯,達到積累的目的,為日后的寫作做好最充分的準備。這是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基礎,也是前提。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尤其在孩子的眼睛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他們比成年人更容易被生活陶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產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需要。這是小學生作文教學“生活化”的保證。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向學生灌輸“處處留心皆學問”的道理,因勢利導,讓他們留心觀察生活。比如:2009年上半年我鄉進行道路大整修,堵車現象時有發生,住得比較遠的學生不免常遲到,我便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堵車時的情況,并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寫下來。有過類似經歷的學生寫出了《等車記》、《今天我遲到了》、《堵車百態》等,不僅真實地寫出了堵車時的場面,而且把著急上班、上學的人們的精神、語言、心理描寫得活靈活現。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尚處于萌芽階段,往往缺乏主動觀察與發現的能力,生活中的很多亮點就這樣流水般悄悄溜走。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素材,指導學生及時擷取生活中的浪花,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無拘無束地寫下來。此時習作,自會水到渠成。平時我教學生隨時記日記、寫隨筆的方法,可長可短,只要及時記錄下自己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感想即可,然后定期開展“日記擂臺”、“隨筆樂園”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體驗學習樂趣,互相開啟觀察之門,培養了一批善于觀察生活的小能手,習作素材自然越來越廣泛、自由、有深度。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作文的內容源于生活實踐,沒有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用心體會,就不會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對于生活,單單引導進行觀察和認識還不夠,我們還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一是游覽大自然“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日出日落、山和田園、蔬菜瓜果……并盡可能地讓學生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讓學生有物可寫,借景(物)抒情。二是剪輯“社會生活”: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記錄社會見聞、熱點透視,讓學生有感而發。如雙休日調查當地環保,寫些感受等。三是鎖定“家庭生活”:引導學生立足家庭,品味家庭生活的情趣,感受家庭成員的親情,讓學生有情可抒。四是掃描“學校生活”:讓學生的“慧眼”捕捉校園動態或多彩的生活并“忘情而作”,有感而發。如節日組織拔河比賽,教師節制作小賀卡……比如,2009年下半年我校組織了一次實踐勞動,孩子們第一次離開家長過集體生活,既新鮮又興奮,全身心投入到了這種實踐活動中,同學關系空前融洽。回來后,我抓住這一契機,先不談習作,而用整整一節課讓他們暢談下鄉一周中難忘的人和事。孩子們沒有“要寫作文”的心理負擔,暢所欲言,七嘴八舌爭先恐后搶著發言。在學生興猶未盡之時,我趁熱打鐵鼓勵他們自由選材、自由表達,把這些難忘的人和事記錄下來,作為小學階段校園生活中一段美好的回憶。學生興致很高,寫得很開心,習作內容空前豐富,體裁各異,達到了百花齊放的喜人場面,連最怕作文的學生也寫得妙趣橫生。此外,我還針對學生愛玩、求新、求異的特點,經常開展一些趣味游戲或體育活動,讓他們自主選擇項目,自己策劃,自己主持。如學生組織模仿《幸運52》中的“幸運搭檔”游戲。我提醒他們注意觀察大家在活動時的各種表現(神情、動作、語言、心理等)與場上的氣氛,而后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揮筆寫下活動過程中最難忘或最有趣的一個小片段,這樣,學生往往能一揮而就,而且效果總是出奇的好。
學生有了生活體驗,并不等于他們在每次習作訓練中都會獲取和選擇恰切、典型的材料,他們還會感到“沒啥寫”。其中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認識生活和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葉老曾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寫……”這里的“思”和“感”,就是對客觀生活的認識和思考。《新課標》提出:“要激發學生想象,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富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在他們的腦子里總是充滿了對世界、對未來、對一切事物的奇思妙想,我們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異想天開”。當然,這里的“想”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它是以學生的知識積累與生活積累為基礎的合理想象。教師除了平時應引導孩子們留心觀察生活,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和科普作品外,還充分結合有關課文的教學發揮學生想象,抓住時機激發學生的靈感,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安排想象作文訓練。比如:學完《凡卡》、《窮人》等課文后我讓學生進行續寫。對于一些課文中省略的片段,讓學生進行補白。更多的是讓學生寫自己的幻想生活,寫自己的夢、自己的未來、未來的事物等,還用編寫童話故事、科幻故事,聽音樂想象故事,圖形、文字組合故事等形式進行訓練。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快樂地飛翔在作文天地里。事實證明,創設想象平臺將帶給孩子們思想飛翔的快樂。生活不但是習作的源泉,而且是想象的憑借。根據一個簡單的生活情節,往往可以想象出一個形象生動的故事來。生活也是學生童話故事的源頭活水,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身邊的事,有意義的活動編寫童話故事,奉獻給大家,學生會受到啟發,得到教育。在生活化習作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用科學的知識解釋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也可以給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合理科學想象,寫成科幻作文,鼓勵學生探索大千世界的奧秘。
眾所周知,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作文教學還應多指導學生關心時事,拓寬視野,培養學生對人生、對國家大事的一些關注與思考,在此基礎上進行習作訓練。小學生寫這類作文難度較大,因為它遠離我們,不是親眼所見,所以往往不是泛泛而談,就是套話、大話、空話連篇。如何引導學生對熱門時事進行關注并產生思考呢?首先得讓學生多留心時事報道、新聞評論,對有關事件有感性的了解,然后結合身邊的人或事進行描述,寫出切身感受,寫出自己的思考,文章就能感染人,就算成功了。如汶川大地震,除了那里的當事人,誰都沒有經歷這一事件。但我們進行了捐款活動,親身經歷了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全國哀悼日”。我就引導學生寫自己學校、班級的捐款活動,寫自己父母親人、親戚朋友如何關注災區,如何參與到關心災區、捐款捐物之中,寫細、寫活,寫出切身感受。我還擬了《堅強》、《感動》、《致災區小朋友的一封信》三個題目,讓學生選擇練習。通過此類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我們只有不斷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愉悅,才能幫助學生樹立起寫好作文的信心。正如葉老所說的,“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如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心理學研究表明,無論是誰,都有一種渴望別人認同自己勞動成果的心理。因此,作文教學中應盡量創造讓孩子們進行自我展示的機會和空間,讓他們的作文多得到些認同,少一些挫敗感,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歡樂。首先在習作批改中應盡量挖掘“亮點”,多一些肯定成功的贊美語與親切的指導語,讓學生在關愛的批語中提高認識,明白寫法。其次,讓學生學會尋找自己作文中的“亮點”。作文寫完后讓學生自己先評,或用詞造句,或段落安排,或開頭結尾要求找出一兩處(學困生)、兩三處(中等生)或三處以上(優秀生)令自己最滿意的地方,并寫上為什么。學生通過反復閱讀,一詞一句去尋找自己習作的“亮點”,反復思考、品嘗自己的得意之處,并且改回不足之處,這樣,學生不僅得到了自我評價的快樂,還養成了認真修改的好習慣。最后,在講評課上,讓學生把自己習作中的“亮點”在小組或班級中進行交流、展示、共享。這種展示與共享不僅可以獲得老師和同學的激勵,而且可以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快樂,提高習作的興趣。我還把一些有特色的習作及時推薦給班級黑板報、學校學習園地、廣播站以及一些報刊雜志,進一步燃起學生習作的熱情。
總之,作文要立足于學生生活,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善于發現和捕捉學生生活、習作中的亮點,做習作資源的開發者,多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多創設一些生活化習作平臺,讓學生自主寫作真正“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