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群芳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640)
近年來,高校教育快速發展,學生人數劇增,使得高校紛紛改革教學體制,實行學分制,推行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注重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部分高校為了改善教學條件與環境,采用兩地辦學的方式,使得教學管理工作量成倍增加,教學過程與管理過程復雜化,使得原本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的教學管理工作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因此,當下的教學管理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教務管理過程的現代化,有利于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務工作效率,促進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使教務管理工作走上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利用教務管理系統進行學校日常的教務管理不僅可以為高校提供了一種先進的管理模式,推動校園建設,而且可以滿足師生獲取信息的需要,為學校、教師、學生三方都提供很大的便利。對學校來說,可以優化管理體制,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節約更多的資金用于教學科研及校園設施建設;便于教務教學信息的快速傳遞和充分分享,提高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減輕工作人員的負擔;推動學校管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適應信息化的要求,充分體現現代化高校的先進性。對教師來說,利用校園網可以了解自己的授課任務及課時安排,隨時發布課程相關信息和學生成績,可以節約更多時間用于理論、科研的研究。對學生來說,可以及時了解學校課程設置情況,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有更多的余地來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開闊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目前使用較多的兩種計算機網絡模式,一是C/S模式,一般是由客戶機與服務器合作完成的二層結構系統平臺模式;二是B/S模式,由瀏覽器、Web服務器和數據庫服務器三個層次組成。
C/S模式是把數據庫內容放在遠程的服務器上,通過將任務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從而降低了系統的通訊開銷,可以充分利用兩端硬件環境的優勢。它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從兩層結構到三層結構。傳統的二層C/S結構由兩部分組成:前端是客戶機,通常是PC機,主要完成用戶界面顯示,接收返回結果,處理應用邏輯;后端是服務器,運行DBMS,提供數據庫的查詢和管理,兩層結構存在以下幾個局限:第一,它是單一服務器且以局域網為中心的,所以難以擴展至大型企業廣域網或Internet。第二,受限于供應商。第三,軟硬件的組合及集成能力有限。第四,難以管理大量的客戶機。因此,三層C/S結構應運而生。三層C/S結構是將應用功能分成表示層、功能層和數據層三部分。其解決方案是:對這三層進行明確分割,并在邏輯上使其獨立。原來的數據層作為DBMS已經獨立出來,所以關鍵是要將表示層和功能層分離成各自獨立的程序,并且還要使這兩層間的接口簡潔明了。
B/S模式,就是只安裝維護一個服務器(Sevrer),而客戶端采用瀏覽器(Browse)運行軟件。它是隨著Internet技術的興起,對C/S結構的一種變化和改進。主要利用了不斷成熟的WWW瀏覽器技術,結合多種Script語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術,是一種全新的軟件系統構造技術。B/S三層體系結構在數據管理層(Server)和用戶界面層 (Client)增加了一層結構,稱為中間件(Middle—ware),使整個體系結構成為三層。三層結構是伴隨著中間件技術的成熟而興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間件將應用分為表示層、業務邏輯層和數據存儲層三個不同的處理層次。三個層次的劃分是從邏輯上分的,具體的物理分法可以有多種組合。中間件作為構造三層結構應用系統的基礎平臺,具有以下主要功能:負責客戶機與服務器、服務器與服務器間的鏈接和通信;實現應用與數據庫的高效連接;提供一個三層結構應用的開發、運行、部署和管理的平臺。這種三層結構在層與層之間相互獨立,任何一層的改變不會影響其它層的功能。
由于教務管理工作具有面向用戶多、內容復雜、管理面廣等特點,系統中完全應用C/S模式或B/S模式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針對系統的特殊性與復雜性,考慮在安全性要求高、交互性強、處理數據量大、數據查詢靈活且地點固定的小范圍內使用C/S模式,而在安全性和交互性不高、地點靈活的廣域范圍內使用B/S模式,充分利用兩種模式各自的優勢,為不同的子系統選用不同的系統平臺,構建一種將兩種模式交叉并行使用的混合模式。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敏感數據的安全性,能經濟有效地利用校園網絡資源,簡化一部分客戶端程序,另一方面能保證復雜功能的交互性和一般功能的易用性。此外,它還具有系統維護簡便、布局合理且網絡效率高等優勢。
多校區的產生,教務工作往往是校、院、系三級分層管理,教務工作的復雜化,使得教務管理系統需要向網絡化分布式方向發展,對傳統的教務管理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務管理系統作為現代化教務管理的主要平臺和手段,能解決日常教務管理過程中的普遍性問題,但是對于不同規模、不同類型,教學管理方式各有特色的高校,教務管理系統自有的程序模式無法與學校的管理制度做到有效的統一,即在甲學校運行成熟的教務管理系統并不一定適合乙學校。目前教務管理系統對滿足學校的個性化需求的程度還不高,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學校只能通過改變自身的管理方式來迎合教務管理系統的程序模式,這給學校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桎梏。
目前的教務管理系統,多數不具備擴充性,對高校教務管理工作中的新要求,難以進行及時地調整,因此造成一些管理系統不能長期穩定的應用。
目前我國教務管理信息系統開發者很多,有專業的軟件開發公司人員,也有在高校教務工作的管理者;開發的應用軟件類型也多種多樣,有單機版的教務管理系統,也有基于Intemet的教務管理系統。教務平臺的水平高低不齊,但是能真正適合學校教務管理實際情況,并智能化的可擴充性的教務系統并不多見。
教務管理系統更多時候只是一種輔助教務人員進行管理的手段,但教務管理系統中所具有的數據幾乎包括了整個學校的信息,如果僅僅只是利用教務管理系統處理相關問題,那顯然是浪費的。因此,不僅要對教務管理系統中的數據進行存儲、統計、分析、輸出,而且要逐漸構建數據庫,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輔助決策支持系統,促進教務管理模式和水平邁向一個新高度。
現代化教務管理模式能否有效穩定地實施和運行,很大程度取決于教務管理人員的水平高低。一方面,年齡偏大的教務員具有豐富的教務管理經驗,但對于計算機及教務管理系統的應用能力卻有待提高,有些老教務員思想固守,對教務管理系統甚至存在著排斥的情緒。另一方面,年輕的教務員能很快適應教務管理系統的操作流程,但是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缺乏對教務管理全面的根本的了解。
針對以上問題,我結合教務管理工作的實際,提出以下解決辦法。
開發組件式的教務管理系統針對不同院校,在通用組件搭建的基礎上定制個性化的教務管理系統。通用組件是整個高校教務管理中共有的,都需要的功能,在此基礎上可以開發個性化的符合學校自身特點的擴展功能組件,這樣就形成了“共性”、“個性”的教務管理系統,能最大程度上滿足學校的需求。
一方面,在進行教務管理系統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數據亢余的問題,要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對系統數據進行實時壓縮、整理,提高系統的響應速度。另一方面,加強網絡安全的管理,網絡中心除了在服務器上配置必要的殺毒軟件、防火墻外,教務管理系統自身的安全設計也很重要,比如對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功能權限等。
在教務管理系統中開發相應的決策分析功能,對教務管理系統的數據進行分析,以供管理人員和領導進行分析決策,該系統可以直接作為一個子系統集成到已有的教務管理系統中,也可以做為一個獨立的系統,但其數據應來源于教務管理系統。
一方面要加強教務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和信息管理能力。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信息素養和信息管理能力是推進現代化教務管理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務人員的業務素質,要讓年輕的教務員熟悉教務管理的流程,在教務管理進程中,每一項工作都有其工作程序,若按其工作程序進行操作,就能做到有條不紊、及時準確。總而言之,實現現代化教務管理模式的關鍵在人,只有把管理者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才能使這項工作順利開展下去。
根據實踐體會及對高校教務管理發展的認識,我認為高校教務管理系統在未來幾年的發展會有如下幾個方向。
隨著高校的快速發展,校區的增多,各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教務管理系統要求盡快實現網絡化,以便提高教務管理的效率。
以往的教務管理系統只作用于單純的教務管理,與教學相脫離。在分布式網絡教務管理系統中,加強課堂教學的輔助功能,時刻體現教務工作以教學為中心。
比如在教務管理系統中運用智能化技術,以幫助教務管理者更輕松地管理教學、教師更方便地教學、學生更好地查詢信息,等等。
教務管理系統的安全性尤為重要,學生成績的查詢、選課等都需要很高的安全性。未來的教務管理系統,應該更加注重系統的安全性,有利于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
教育的現代化要求教務工作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是指教育適應以新技術革命為中心的現代化社會的需要,勝任為現代化社會服務的過程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和現代高科技的突飛猛進,實行教務管理工作現代化勢在必行)。實現教務管理工作的現代化,必須做到管理思想、管理組織、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教務管理思想現代化是指轉變管理主體對管理活動的狹隘和膚淺的認識,以現代管理思想和理論武裝管理者的頭腦,以便更有效地進行教務管理活動。教務管理組織現代化則要求教務管理的組織機構優化,增強協調、溝通、制約功能,使之成為一個高效能的有機整體,實現教務管理方法現代化,要求教務工作在合理繼承有效的傳統管理方法基礎上,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廣泛運用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借鑒一切有益于提高管理效益的科學方法,并隨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務工作管理手段現代化主要表現就是信息傳遞、存儲和處理手段的現代化,現階段,這種現代化主要體現在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上。在教務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方面,積極運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提高管理的質量與效率,使教務人員從繁雜的事務中解脫出來。
總之,高校教務管理是一項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領域,構建高校教務管理系統模型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的重要課題。隨著計算機輔助教育及教育技術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創新,高校教務管理也將快速發展,必將給高校教學帶來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1]劉強.現代高校管理概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2]劉燁.C/S模式與B/S模式的對比分析[J].計算機與網絡,2007,(5):221-223.
[3]http://www.cdd.cn/homepage/article—show.asp?m—id=58509&Id=10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