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東
(大連市美林小學,遼寧 大連 116000)
創新能力是未來人才的一個核心素質,必須從小培養,打好基礎。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一方面是人們交際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人們學習和掌握各門知識的基礎學科,在基礎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小學語文又是基礎之基礎,所以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尤其重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既是推進素質教育,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根本舉措,又是實現民族振興,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呢?
想象力是創新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類進行改造世界的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在想象的藍天里自由翱翔,迸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啟發學生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還必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圖畫與周圍的事物。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數是圖文并茂的,這些課文插圖把運動著的具體事物靜止地反映在圖畫上,代表著這個事物的概念。圖上每一個細節,只要啟發指導得當,都是學生想象的依據。看圖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圖畫是靜止的,但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只要教師有意地去發掘,巧妙地去啟發、點撥,靜止的畫面就會變成活生生的激動人心的一幕再現于學生眼前,學生的想象能力也將隨之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和諧、活潑的氣氛有助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專制、壓抑的課堂氛圍則給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帶來障礙。作為課堂組織者,教師要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群體中,與學生和平相處,這樣感情上會更融洽,心理上會更溝通。有部分語文教師,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方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創新思維的火花。因此,教師需要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更新觀念,改進教法,在閱讀教學方法上大膽探索,勇于實踐,運用創新的理念、創新的方法,采用“討論式”、“啟發式”、“自主式”、“探究式”、“小組合作”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有獨特理解的,就表揚;有一定道理的,就鼓勵,不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把激勵的語言帶進課堂,鼓勵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如課堂上多用“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同學,大家都很想聽聽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大家知道你能行!”教師的及時贊揚更能使學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說法有新意!”“你真聰明!”等激勵性語言,就能使學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對自己充滿信心,學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說給老師、同學聽。在創設美好情境的同時,教師如果把“微笑教學”的藝術帶入課堂,每個孩子就都會有一種美好的心境,創新意識就孕育在這種心境之中。
(一)巧妙運用求異技巧,讓學生在求異中學會創新。求異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學會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答案和結論的多維性,做到不限制、不規定、不統一答案和結論。在學生學完一個知識點之后,要主動征求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大膽提出不同的見解,使學生真正進入到“創造”的世界。
(二)通過課文質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蘇霍姆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然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
(三)運用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散思維又稱輻散思維,是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尋求多途徑、多種模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體現出高度的創造性思維特征。創新思維同發散思維直接相關,因此,培養創新思維可以從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入手。要特別注重讓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在生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運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嘗試形近字換偏旁,也可以啟發學生用編兒歌、編順口溜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難點,讓學生開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識記生字,使學生識字的獨立性與創造性得到很好的培養和發展。
(四)采用師生課堂互動方式,讓學生在主體角色中發揮創新潛能。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活語文課堂教學,并且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創造師生互動情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中發揮主體作用,發揮創新潛能。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的弊端,在于教師沒有注意激活課堂教學的氣氛,沒有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創設師生互動的氛圍。創新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活課堂教學,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大膽提問、大膽交流,有方向有目標地圍繞課文要求展開討論,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主體角色中感受成功的喜悅。惟有調動學生的自我內驅力,其創新潛能才能得到發揮。
主體性除了自主性、主動性外,還有重要的一條,就是創造性。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教師的創新觀要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
(一)減少統一,鼓勵求異。教材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客觀上的條件,還要靠學生主觀上努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的學習實踐要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要不斷優化。因為,教師的教,既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又可以束縛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要摒棄舊的教學理念,千萬不要追求整齊劃一,不要追求字、詞、句、段、作文步驟的統一,否則會使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自由,抑制自主學習的能力,對發展創新能力極為不利。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會盡可能減少“統一”,鼓勵求異,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二)減少提問,提倡自讀自解。問答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生命力是永存的,但凡事都不能過分,尤其是語文教學,每個詞語、每個句子、每個段落的意思,如果都完全局限在教師瑣碎的問題之中,勢必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正如崔巒老師所說:“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學生自己讀百讀不厭,愛不釋手,可是,一經老師左分析,右提問,引導學生往‘標準答案’上靠,往教案規定的圈子里鉆,他們的學習興趣全無,甚至厭學,長此以往,閱讀沒有自己獨立見解,作文沒有真實情感。他們的悟性、靈性統統被禁錮起來了,這是語文教師莫大的悲哀!”因此語文教學中應減少不必要的提問,提倡自讀自解。教學中,以學生的自讀自解為主,讓他們在自讀中領悟、發現、交流和創新。比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八冊中《蛇與莊稼》一文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同桌間相互討論、交流,然后在我的引導下,弄清事物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學生的想象很豐富,說出了人和自然、動物和環境、吸煙和健康等的聯系,還提出了治理環境的辦法和禁止吸煙的措施。這樣做,為學生提供了合理的創新機會和條件,也為他們寫好作文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風格化的教學語言是卓越的教學創新的標志之一。由于教學語言是教師口頭表達的綜合反映,因此它是教學創新中最直接、最外在、最為學生迅速感知的因素。當然,風格化語言是教師個體精神最具特殊性和差異性的外化,它的形成遠非朝夕之功,只有當教師進入到自由的創新成就階段,才能自然形成。此外,風格化的教學語言,還包括廣義的體態語言,如表情、目光、手勢、體姿等,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的藝術創新過程,需要教師充分調動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并盡力創造色彩多樣、個性鮮明的體態語言,以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語文教師要積極探索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規律,掌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創新思維的規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并運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注重每個環節、每個細節,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此,學生的創新思維一定會得到更快的發展,創新能力一定會得到更大的提高。
[1]劉志光.創造性教育與人才[M].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67.
[2]小學語文室編著.小學語文教學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3]王慶茂.成功教育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