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南昌 330200)
黃敏若 吳勇斌
班集體是學生在校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道德品德養成、健全人格形成及素質能力培養的主要載體。班級文化建設作為加強班級管理,營造班級氛圍,發揮班級功能,提升班級形象的重要內容,在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學生培養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必須在班級文化建設上進行大膽的探索,不斷創新,以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
班級文化主要指班級內部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一個班級內在素質和外在形象的集中體現,是班級全體成員創造出來的獨特文化。其主要內容是班級形象、班級精神、班級凝聚力、班級目標、班級制度、團隊意識、班級文化活動等,核心是班級精神和價值取向。
班級文化具有獨特性與唯一性,即不可復制性。有專家統計,做不可復制性工作的投資回報比是1∶3,而做可復制性工作的投資回報是3∶1,因此,班級文化力將成為團隊的第一競爭力。
眾所周知,在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企業有價值、有魅力能夠流傳下來的東西絕不是產品,而是企業文化,就好比一位歷史名人留給后世的絕對不是他們的身體,而是其理念、業績或作品。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過文化來管理。班級文化就像一間彌漫著某種味道的屋子,只要你走進去,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能聞得到,甚至出門之后,還身帶其味。管理者要做整個系統的構建者,形成和培育一個恰當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并為學生所信奉和踐行,是我們成功管理的關鍵。
物質層,即硬件文化建設。教室環境是班級形象的標志之一,當前教室的凈化、綠化、美化大都可以像電腦硬件一樣可以迅速配置到位。而優美的班級物質環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點。
制度層,每個班級制定的班級學生綜合素質考核制度、班級周工作總結制度、突發事件處理制度、衛生管理制度等,由于信息的不對稱及實施過程中的公開、公正、公平問題,在執行中不能有效及時地跟進、落實到位,只制定不執行,對學生逐漸沒有了約束作用,長期以來,制度成了空架子。類似于電腦的軟件,盡管安裝了最新版本,但如不運行就相當于擺設。
精神層,即觀念形態層,主要體現在班級精神、團隊意識、凝聚力、文化活動等,反映了價值觀、人生觀深層次的文化,是最能體現班級獨特性的。很多班級沒有一個明確的共同價值取向的班級目標,而目標管理是規范班級管理,推進班級發展的前提,因此開展工作時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凝聚力不夠,團隊意識不強,目標或高或低,不易于對班級產生認同感與自豪感,開展班級活動不活躍,成員參與性不高,不重視溝通,溝通機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內外定時信息的交流,內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處理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猶如一臺配套高檔的安裝了很多軟件的計算機,如果用戶不能有效地整合其資源,最終形同虛設。
針對上述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互聯網日益普及、技術應用日新月異的今天,我擬從以下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在堅持傳統班級管理特色的同時,作為班主任應該堅持與時俱進,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在班級管理中推廣實施,圍繞現代班級管理的思路來開展,是傳統班級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補充,也是班級管理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原則是要將信息技術(通信、網絡)作為一種手段。學生、教師是信息化教育的參與者、建設者,同時也是受益者。學生與教師的培養成為班級文化信息化建設的關鍵。班級文化建設是形成良好班風的載體和平臺,更是學生動手操作,發展個性的園地。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網絡行為特征和信息需求,引入信息化平臺,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以加深了解、互通有無,將學生共同的愛好、興趣、目標、觀念和機構的人組織在一起,增強班級凝聚力,進而促進班級文化建設。
1.準確傳遞信息。一個團隊要想順利地開展工作,首先必須準確地理解上級的指示,團隊和部門之間也應該有良好的溝通。
2.增進相互交流。每個學生都有被重視、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如果班主任不多與學生、家長交流、溝通,天長日久,學生就會情緒低落,學習積極性減弱,不利于班級的健康成長。班主任必須經常與之溝通,多聽聽學生家長的想法。這樣有利于增進人際關系和諧,減損內耗,激發學生的學習自發性和家長的責任感,使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有成效。
3.了解真實情況。管理家發現,自上而下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級正確理解,而從下到上反饋則不超過10%,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則可達到90%以上。
1.建立班級主頁、網站,主題學習社區虛擬社區。良好的溝通是無形的管理,管理活動都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上的。因為“一個領導的成功,40%靠人才、資源、制度、機會,60%靠團隊內部之間的溝通與團隊對外的溝通”。確立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班級目標,定班旗、班歌、班徽、班服。作為師生、家校、同學之間的虛擬化的網絡交互平臺,有利于班主任基于網絡塑造本班的班級文化,受眾面廣,可以做到節假日期間班級形散而神不散,起到宣傳班風、班規、班貌的作用,為展示本班精神風貌提供有力場所。
2.建立班級blog、QQ群、BBS。 blog不僅僅是個人記錄及與人交流的工具,而且可以借助blog傳播自己的思想。有人認為blog有三種境界:第一,記錄思想的境界。即對自己的想法作一個記錄;第二,分享思想的境界。即在記錄自己思想的基礎上,分享自己的思想,允許別人使用自己的思想;互聯網的核心精神之一為資源共享,思想的共享更將這一精神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第三,傳播思想的境界。當思想的分享達到一定規模,并且得到他人認可的時候,這種分享就變成了一種傳播。
(1)blog群的功能
①班主任blog與學生blog: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在班級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是最主要的。學生通過對班主任blog的瀏覽與留言,了解班主任的思想與意圖,就某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而班主任通過對學生blog的瀏覽與留言,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與面臨的問題,從而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引導、激勵和評價。
②學生blog與學生blog:學生之間通過blog了解同齡人的學習狀況,彼此之間進行評價和探討,有利于形成一個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氛圍。
③學生blog與班級blog:班級blog在這里起公告、匯總的作用。一般而言,班級blog上會發布公共通知,進行優秀作品展示和就全班學生所關注問題的展開討論。
④班主任blog與班級blog:班級blog是班主任blog的延伸。班主任在上面發布一些公共性的通知,并收集一些共性的資料。
(2)blog群的結構

因此在學校舉辦的運動會、藝術節等大型公眾活動中,是體現團隊精神,增加凝聚力的有效途經之一。活動之前我們可以將前期工作的圖片、宣傳稿件、口號上傳,在活動過程與后期可將參賽視頻、獲獎場景制作上傳,充分體現網絡環境下人人平等、民主的創建思想,由于可以事后重現反復點擊這一特性,交互性好,對學生的個體發展有著巨大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激勵作用,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團隊精神,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加強團隊精神教育,就是要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合作意識、溝通意識,進而在班級營造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形成和諧共進的生動局面,使團隊精神成為班級文化建設的精神內核。
3.blog、QQ、MSN上傳勵志材料,召開網上主題班會。管人重在溝通,溝通消除隔閡,溝通激發積極性,溝通提高效率。基于P2P(peer topeer,點對點)技術的QQ軟件不僅可以隨時知曉對方在線與否,而且交流雙方的通信完全是點對點進行,不依賴服務器的性能和網絡帶寬,具有易學易用、操作簡單等特點,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與視野,更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與溝通,增強學生的社會參與度。例如利用QQ建立QQ輔助班級管理互動平臺,以QQ群、QQ郵箱、QQ好友和QQ討論組四種互動方式為依托,為師生及生生之間的實時和非實時交流提供了引導和交流。

假期學生自由上網時間不限,空間不限,自由度增加,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后寫讀后感,發布在網上,可供同學們瀏覽進行反復反思。而傳統班會,僅有即時重現的特性,不利于學生深入反思。由于借助網絡技術手段使相互之間不受干擾,網絡環境下的交往具有不可見的特點,如QQ群具有信息交流與傳播的相對隱秘性和開放性,學生經常通過網絡與同學交流傳播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讓學生袒露真心,說出自己真正的觀點,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發布在QQ空間中的個人日志,使老師能更為具體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愛好、興趣、困惑、情緒和心理狀態,并通過QQ服務以留言或討論等形式面向每位同學,教給學生解決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問題的辦法,使得思想教育和學生的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更具針對性、主動性和靈活性,這是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另外,網絡信息圖文并茂,網絡音畫同步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嶄新的教育環境,因而極大地增加了思想交流的次數和頻率,使學生在自主交流、自我教育、身體力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道德和誠信的教育,提升人格水平,使學風建設取得良好的效果。
4.飛信。加強家校合作交流的平臺采用飛信,短信1對多、1對1方式受眾面廣,速度快交互性好,意義傳遞準確。主要面對家長發送緊急消息、學校收費、放假時間等公眾消息及學生的請假等。對學生的教育,應該是教師與家長共同管理的溝通,效果最好。和家長經常溝通是互補關系,教師不僅可以和家長及時交流學生在家在校的情況,而且可以與家長探討怎么教育學生,真正做到家校互聯。
5.其他。班級間考評結果、學生綜合表現,獎罰細節及名單、班費開支等可用blog、QQ公布公示,體現其透明公正,而師生之間的一對一的悄悄話,可用E-mail,保密性最好。教師也可用E-mail的抄送通知學生或發送相關附件等。而著手開發電子成長檔案系統,其中班級檔案袋模塊,將全方位記錄班級學生成長過程,必將成為班主任構建班級文化的又一有力武器。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一旦置身于班級集體的文化氛圍之中,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日積月累就會形成一種與班級文化相融合的價值觀。班級文化彌漫在班級的各個角落,時時撞擊著學生的心靈。能在班級成員的心理上產生巨大的內在的激勵因素,增強班集體的向心力和歸宿感,班集體與學生獲得共同的成長與發展。

[1]李運林,徐福蔭.教學媒體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國泰.管理紅皮書[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8.9.
[3]董曉剛.三分管事七分管人[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10.
[4]肖于春.團隊行為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5]東生.打造能贏的團隊[M]..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02.
[6]王亞.論高職院校專職班主任的現狀與管理[J].廣西輕工業,2008.7.
[7]黃敏若.基于班級文化創建優秀團隊的策略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