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棟 周春艷
(1西北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2長安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對禮貌原則的研究在西方語言學界已有較長的歷史,Goffman,Brown;Levinson,Leech等人近些年來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國的語言學家,如顧曰國等,也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有意義的探索。顧曰國吸收與借鑒了Leech的六條禮貌準則,歸納了五條漢語文化中的禮貌準則[1]。世界上有許多操不同語言的民族和隸屬不同文化圈的國家,他們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禮貌原則,而且即使是同民族、操同種語言的人,他們對禮貌的看法和理解也不可避免地會表現出差異性,那么人類社會應該存在有許許多多的禮貌原則,如果真是這樣,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又該如何交際呢?到底應該遵守哪條禮貌原則呢?為了對以上的問題做出一定的探索,本文對比分析了在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禮貌原則,論證了它們在本質上有共通之處,而二者在不同的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則是禮貌原則在共性基礎上的個性表現。
禮貌是各種文化所共有的一種社會現象。它制約著人們的言行,協調著人們的社會關系和交際活動。言語交際成功與否、效果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選用恰當的禮貌表現方式和禮貌用語。伴隨著語用學的誕生,禮貌問題逐步成為這門學科的一大研究主題。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外學者分別從心理學、人類學、語用學、修辭學等多個角度對禮貌語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
Grice提出會話合作原則之后,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多個研究中凸顯出禮貌因素在交際中的重要作用。R.Lakoff認為,在某些非正式的交談中,肯定并加強雙方的關系比思想的交流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禮貌因素在決定會話的有效性中占主導地位[2]。Leech從語用學和人際修辭的角度對交際活動中的禮貌原則進行了新的歸納和分類。它們由得體、慷慨、贊譽、謙遜、一致和同情六個準則構成。(1)得體準則(Tact Maxim):盡量少讓別人受損,盡量多讓別人得益;(2)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盡量少讓自己得益,盡量多讓自己受損;(3)贊譽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量少貶損別人,盡量多貶損自己;(4)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損自己;(5)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6)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3]。Leech的禮貌原則首先總結了禮貌語言要注意的六個方面,實質上是三個對立方面,依次為:言語行為中的受損受益問題、談話中如何對己待人的問題以及如何、尋求一致的心理適應問題。此外,Brown;Levinson在Goffman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論,力圖將面子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來研究。他們認為面子是每個社會成員想為自己爭取的公開的自我形象。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希望彼此維護對方的面子,并隨面子威脅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較高程度的禮貌策略。面子威脅程度的計算取決于交際雙方之間的社會距離和社會權利的差別以及特定文化對具體語言行為強加程度的認定。[4]
顧曰國的研究代表了中國學者的研究水平。他吸收與借鑒了Leech的六條禮貌準則,對比分析了英漢禮貌現象,指出了英漢文化上的差異,并追溯了現代禮貌概念的歷史淵源,根據禮與禮貌的聯系,也歸納了五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準則:(1)貶己尊人準則;(2)稱呼準則;(3)文雅準則;(4)求同準則;(5)德言行準則。[1]
從Leech禮貌原則的提出到目前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盡管人們對其存在的普遍性提出了質疑,并試圖提出一些既能反映人類禮貌本質,又能符合本民族習慣的禮貌原則,但迄今尚無更好的原則能達到Leech禮貌原則的高度,被各國大部分學者贊同。因此,Leech的六準則仍是目前帶有一定普遍意義,對人們的日常言語行為能提供指導的原則。Leech的禮貌原則從六個不同的側面,概括了人類在言語交往過程中經常采用的禮貌性策略,在本質上來說,與漢民族大體相似。我們可以將Leech的六準則和顧曰國的禮貌五準則加以對比,就不難發現,其實無論是Leech的六準則還是顧曰國的五準則,都是對人類言語行為禮貌的概括,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和普遍性。Leech在研究禮貌現象的基礎上,效仿Grice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提出了禮貌原則,不僅完善了Grice的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而且回答了一些合作原則無法解釋的問題。顧曰國吸收與借鑒了Leech的六條禮貌準則,對比分析了英漢禮貌現象,指出了英漢文化上的差異,根據禮與禮貌的聯系,也歸納了包含五條準則,具有“中國特色”的禮貌原則。
不同文化淵源和語言體系的人在交際中具有相同之處,我們似乎可以試著建立一條世界各民族、各文化都適用的帶有普遍意義的禮貌原則。根據“惠”(benefit)和“損”(cost)的關系,可以看出禮貌交際的核心是注意到人們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因而交際的總原則或策略就是“投其所好”,實質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利益考慮。它是達到交際的“社會目的”(social goal)的手段,而這樣做恰恰也是為達到交際的“真正目的”(personal goal)掃除障礙。無論是顧曰國提出的五準則還是Leech提出的六準則和以上所提的禮貌原則都是一致的,都是“other oriented”,而具體到二者而言,它們也是本質相同,只是提法各有側重而已。[5]
綜合分析,在中英文化中禮貌原則在一下一些方面表現出了共性。(1)等級性:在言語交際中遵守禮貌原則的同時,必須注意到禮貌原則涉及不同的禮貌級別這一特性。(2)沖突性:Leech在Pragmatic Principles一書中指出語用原則之間常常發生沖突,出現顧此失彼,或為了強調某一原則或準則而削弱另一原則或準則的現象,禮貌原則也不例外。禮貌原則的沖突性即表現既可能同合作原則沖突,也表現在禮貌原則中各準則或次準則在同一話語中可能發生沖突。(3)合適性:禮貌原則的合適性表現在應用禮貌原則時要根據語境的要求,確定禮貌級別,即根據談話的不同內容、談話的不同對象和談話的不同場合,考慮雙方的受益和吃虧程度,確定相應的表達禮貌的語言手段。(4)目的性:無論是Leech的六準則,還是顧的五準則,人們都不是均衡地使用它們,而是由具體的語境與會話目的決定它們的使用情況。
如上文所述,禮貌原則在指導人際交往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導意義。但禮貌原則乃至其涵蓋的準則和實施方案都可能因文化而異,這種文化差異是否就能忽略不計呢?
中國社會中的禮貌原則是“禮”制約下的行為,古往今來它一直是制約人們的社會行為的重要規范。中華民族重視“倫理”道德,本質上就是對“禮”的重視。“倫”就是等級、類別之間的次序。“理”就是這種等級秩序遵循的規律。這種“上尊下卑”與西方社會所希望的“人各有身,身各自由”,有明顯區別,必然在對禮貌原則的詮釋中會表現出差異性。[5]
同時,英漢語言中所體現出的禮貌原則的差異性是多方面的,它可能體現在以上所述的“禮貌”的內涵,禮貌準則(Politeness Maxims)的選擇;禮貌在言語行為方面的分布(在哪些言語行為方面講究禮貌);相同情景中禮貌方略的選擇;積極和消極面子;禮貌與人際間的社會地位的關系;涉及的話題等眾多方面。
我們不妨把Leech的六準則作為跨文化比較的參數,以示中西方在人際交往時在禮貌原則的運用中的差異。盡管這些準則在不同程度上在漢文化中基本適用,但差別是極為明顯的,首先對準則的選擇會因文化而異。美國對于謙虛準則的應用方面顯然不及東方人,東方人為了顯示謙虛,可以違背合作原則中的質準則和量準則,而美國人則不會違及質準則和量準則去表示謙虛。[5]
中國學者在國際會議上作報告,結束時喜歡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說幾句謙虛話:“本人學識、能力有限,文中所談,定有不妥之處,望各位多多批評指教。”然而在英語文化中,報告的價值和報告人的權威是無可置疑的。人們選擇的往往是中性的結束語,感謝聽眾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如: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ce and interest!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文化都遵從了“禮貌原則”。不同的是:中國人的“謙虛”主要體現在“卑己尊人”。而西方人“尊人”不“卑己”。在中國的傳統倫理中,儒家的注重禮儀、講究群體協調的思想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人們把謙虛看作一種美德。《書經》上說:滿招損,謙受益。基于這種認識,中國人歷來看不起那些自高自大的人。倘若受到恭維和贊揚或寫文章、作報告不說些謙虛的客套話,就會有自不量力、目中無人之嫌。然而,在同樣的場合,英美人的反應卻恰恰相反,在他們看來,不尊重事實的謙虛就是虛偽,既然知道自己的論文或報告有不妥之處,就應該修改后再來講,否則不是在耽誤別人的時間嗎?因此,上述兩種不同的恭維和自謙,都是源于英美文化中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漢文化中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看,稱呼行為(address behavior)具有極其豐富的社會和文化內涵,它可能是社會中權勢和平等性的象征。根據英國Brown的研究成果,稱呼語之使用有兩種范疇:對等式稱呼(reciprocal)和非對等式稱呼(non-reciprocal)[6]。社會的稱呼系統遠比英語國家復雜。中國習慣于非對等式的稱呼類型,而英語國家偏愛于對等式。中國非對等式之稱呼語的使用表現出一種權勢取向,它是垂直式社會關系的標志。而英語國家由于受西方平行社會關系、個人本位取向的影響,人們所推崇的對等式稱呼較充分地表現出平等的文化取向,是一種平等式社會關系的標志。[5]
通過上文的對比分析,我們能夠看出由于不同文化的差異導致了表現禮貌的語言手段以及對禮貌的判斷標準在不同文化中有所差異,生搬硬套按照某一文化背景構筑的禮貌原則,或是按自己的禮貌準則去衡量另一文化中人們的行為表現都必然會遇到各種問題。但是這種差異絕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建立在一個共同基礎上的,這個基礎就是不同文化間禮貌原則的共性,是人們對于成功交際的共同需求。
[1]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
[2]Lakoff,R.Woman’s Language.Language and Style,(10),1977:222-248.
[3]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 man,1983.
[4]Brown,P.and 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何自然.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陜西省教育廳基金項目(項目號09JK209),西北大學科研基金項目(項目號09NW 65)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