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輝
(資中縣金李井鎮中心學校,四川 資中 641200)
語文綜合性學習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活動性學習,即把學生的探究、體驗、實踐與創新學習活動等作為學習方式。它強調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建構課內外聯系,加強校內外溝通,融合學科間知識,從而豐富、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增進語言與思維的活動機制,提高學生實際應對能力,讓其“學會學習”。
就這幾年所實施和見到的綜合性學習案例來看,還存在突出的問題:或活動內容繁多,或活動目標偏離語文,或實踐過于呈“靜態化”,或學生主體地位不明顯,或評價方式單一,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所以有必要加強研究,順利穩妥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努力提高學習效率。
培根說過:“時間就是效率的價值尺度。對于一個辦事缺乏效率者,必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本C合性學習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內容多,耗時久,費精力。若集中在單元教學完成之后進行,就必將加重學生課外作業量,導致產生厭惡情緒。為此時間安排要柔軟有彈性,內容要進行分解,活動項目要與單元教學渾然一體,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完成活動。可在單元教學之初,認真挖掘主題單元的“主題特色”,就學習主題進行師生討論,設計出貫穿單元教學始終的綜合性學習系列實踐活動。然后與單元教學同步進行活動,其間進行檢查、指導、協調,單元教學之后進行學習成果的交流與展示。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為例,這單元的主題是“戰爭”。在教學之初,我與學生討論確定綜合性學習的探究重點放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上面,基本目標定位為:以“戰爭”為題組織材料和線索,搭建活動平臺,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培養學生查閱整理資料、講故事、公開發表看法、與別人口語交流、用文章記錄思想的習慣和能力。在學習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之前,我安排學生查找解放戰爭尤其是渡江戰役的資料并整理好,課間抽談。在學習《蘆花蕩》之前我安排學生查找關于抗日戰爭的多方面資料;上完課文之后,安排小組內講抗戰故事,暢談戰后歷屆日本政府均拒絕認罪的惡劣行徑。在上《蠟燭》之前,我讓學生搜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料,要求學生整理成冊,課間互相傳閱。在學習《親愛的爸爸媽媽》之前,我安排學生預習收集關于戰爭的詩詞、名言、成語故事,上課進行檢查,或口頭匯報,或小組交流。利用星期天時間安排學生去采訪健在的老解放軍。單元教學完成之后用一兩節課的時間集中展示活動成果,同時進行評價。最后,將活動的體會寫成文章,整理思想。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基本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即要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同時讓學生體會學習過程和方法,學會學習;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綜合性學習注重“綜合”,但不能盲目雜亂,它必須首先保證在語文的一個或幾個方面取得比較確定的成效,再力爭獲得一定的“副產品”或“附加值”。更應該注意的是,語文探究類學習活動所探究的應該是語文問題而不是藝術問題、自然科學問題等。當然,以其他領域的內容為題目進行語文探究也是可以的,但務必注意,設計思路應該是以其他領域的問題作為“引子”,引發學生興趣,提起話題,活動的每個環節的成果都要首先落實到語文目標上來。
以綜合性學習“橋”為例。有的教師設計的目標中包括“認識古今中外的名橋,了解橋的發展”和“培養學生學科學的意識”,這就不合適基本目標?;灸繕瞬灰司劢乖凇罢J識橋、研究橋”上,要再進一步把著力點向語文移動,應該將著力點放在有關“橋”的一些重點文本的閱讀、誦讀上,在以“橋”為題的表達交流上;也可以從“橋”這個字的結構和基本意義入手進行討論;還可以溫習一些以“橋”構成的詞語詩句等,把對于橋及其詞義的發展的理解結合進來。最后,在實現語文課基本目標的基礎上伴隨產生一些其他方面的成果和附帶效益,如“愛科學的意識”等,這是應當歡迎的。
在相對靜態的語文學習空間進行某個局部環節的分項練習,這無疑是必要的。然而,在動態的實際情景中學習,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環節。費爾巴哈說過:“理論所不能解決的那些疑難,實踐會給你解決。”投入到生活實踐中去開展跨領域的綜合性學習,會遇到遠比靜態情景中更為復雜的問題,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學習調動、整合各方面的因素來解決問題,就會大大提高語文實踐中的應對能力。
以開展“人物采訪”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為例。如果只是開展“模擬采訪”活動,學習成效就十分有限。它只能通過再現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景,使學生體驗性地了解社會場景中的不同角色的心理承受和典型的行為方式,學會在類似場景中解決問題的基本方式和方法。其對學生解決一個完整實際問題的全局感和綜合把握能力的培養是有限的。所以必須不失時機地將模擬性實踐推向現實性實踐。教師應當在模擬采訪之后,鼓勵學生就有關的社會問題進行實地調查、采訪,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去體驗生活,學會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揣摩別人的心理特點,體會如何讓自己的語言更得體、更流暢、更能打動人,同時提高應對挫折的能力,獲得更多的成果。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英國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曾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痹诰C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應該是“四兩撥千斤”,即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和創造潛能,因勢利導地開展學習活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實施方案要讓學生擬定。讓學生集思廣益,認真篩選,共同策劃活動主題、基本目標、活動方式、步驟、時間等,形成切實可行的活動計劃。教師的作用就是于關鍵處加以點撥,如基本目標如何根據語文的特點來確定,哪些活動形式適合學生,如何根據共同發展原則指導學生合理分組和確定分工,等等,還要針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加強指導,同時注意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小組給予幫助,使全班的綜合性學習發展比較平衡。
例如在討論“我要追星”活動的方案時,我就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在那些科學家、文學家、物理學家等,喜歡的是當下光芒四射的名星,如周杰倫等。這些人成名的經歷也對學生很有教育意義,如李宇春苦練唱功,一月不休;周杰倫成名前跑龍套,辛苦堅持。所以我支持他們以“走近歌星影星”為活動內容。對于活動方式,學生熱衷于開演唱會唱名星的歌,展示收集到的明星照片,談論講述名人的緋聞逸事,等等。我就引導他們查查影星歌星們的成名經歷,或通過小品再現名人成名前的艱難生活,目的是希望他們能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堅韌頑強的精神。有些學生家庭困難,了解渠道狹窄,我就在分組上指導上中下、男女搭配進行,并指導明確分工,任務落實到人頭。在匯報過程中,學生大都對內容聽得津津有味,而對匯報者的語言、材料線索、主持人的串詞不太關注,所以在之前我提醒同學要注意語言傾聽,認真找錯,以此為契機訓練其表達能力,同時還特意安排了一個指正錯誤環節。
專家告訴我們,過程就是目標。形成性評價即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綜合性學習特別強調的是過程,看重的是獲得的體驗,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動精神和實踐能力,并非僅僅是結果。過程評價中教師的評價必不可少,但更多的要讓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評價,思考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談認識,談體會,談收獲,同時明白活動過程中自己的不足,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學生在自我評價的基礎上,還應對同學進行評價,根據小組同學的表現、交流的成果情況,評出本次活動的優秀者,力求使評價成為激發學生活動興趣和調動積極性的手段,同時成為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他人的媒介。
我在每次綜合性學習中都采取檔案袋進行評價。要求學生各備好一只袋子,裝入活動的計劃、提綱、筆記、體會,以及搜集到的各種資料,如學生最滿意的代表作品(這可展示學生的特長),也可以是原始作品、過程性作品及最終作品(如仿古詩文創作的初稿、修改稿及完成稿),還可以是學習評價表(學生的進步或不足,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等,并進行一定的歸類整理。完成后首先在合作小組內交流,然后交給我查閱。具體操作上采用量化評分辦法,評價辦法可在小組評定基礎上,最后由教師評定。
當然,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要有機結合。終結性評價主要指對活動匯報交流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寫作能力的評價,是對綜合性學習的集中展示與交流,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有著更為直觀的效果??谡Z交際由合作小組評定。教師應創造參與口語交際活動的情境,提出學生承擔的交際任務,讓學生根據個人實際,輕松、愉快地進行口語交際實踐。特別要關注那些學困生的口語交際,要從實際出發提出要求,以鼓勵為主。為了便于考查,可采用量化記分辦法。書面寫作由教師評分,只要學生根據活動要求,寫實實在在的事,抒發真實的情感,都可以給高分,有創意的表達還可以給獎勵分。另外,教師也應指導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對其他成果,如手抄報、圖畫等,也應給予定性評價。教師可把活動的優秀者及時通報給全班學生,并通過“學習園地”展示活動優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