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元成 查振祥
環境與經濟發展關系及對策研究
鄺元成 查振祥
2009年12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在會上認真討論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是今后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作為中國經濟增長極之一的深圳、珠三角地區有責任也有必要盡快采取行動,實現向低碳發展模式的歷史性轉型。
(一)環境作為一種資源已逐步被認識
在國家大力推進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形勢下,環境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是逐步被認識的。環境問題也是逐步被認識、重視和解決的。自20世紀后半葉,由于工農業蓬勃發展,大量開采水資源,過量使用化石燃料,向水體和大氣中排放大量的廢水廢氣,造成大氣圈和水圈的質量惡化,從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使得環境保護事業開始出現,環境資源也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到目前為止,環境作為一種資源,已經進入制度設計層面,引入產權管理方式,這在各個國家都已經實現。環境資源的制度設計包括以下方面:
行政管制手段。加強立法和執法,用行政管制手段通過國家權力強制執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經濟主體的特定行為,如最低技術標準、排污限額或指標。
推行以市場為基礎的經濟手段。主要通過創造一定的刺激方式,將環境資源的成本納入各經濟主體的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從而間接地改變經濟主體的行為,如排污收費、污染稅、生態環境補償稅、財政補貼、排污權交易等等。
引入產權管理方式。環境資源有經濟主體經營,使用環境資源要付費。最先是水資源有經濟主體經營,使用水資源要付費。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現在都有經濟主體經營,使用這些資源都要付費。
(二)環境資源不合理利用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
在其他經濟資源不變的情況下,環境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帶來社會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下降,降低了整個社會GDP的增長速度。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是企業對環境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從主觀上看,每一個企業利用環境資源越多,企業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越快。但從客觀上看,整個社會環境資源是一個既定的量,企業的經濟增長速度受到社會的資源綜合利用率制約。
據英國公司對發達國家大城市交通狀況的分析,交通擁塞使交通資源綜合利用率下降,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交通事故的代價約占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價約占GDP的0.3%,汽車空氣污染的代價約占GDP的0.4%,轉移到其他地區的汽車空氣污染的代價約占GDP的1~10%。
(三)治理大面積的環境污染所花費的成本遠大于單個企業對環境污染的防范和治理成本之和
單個企業治理環境污染的投入是不大的。但在對社會形成了大面積污染的情況下,治理環境污染的投入就大了,越是污染面積大、污染程度高的地區治理投入就越多。北京市大氣環境從1995年開始逐步惡化,1998年環境質量達到歷史最低點,各項監測指標均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北京市下決心全面治理污染的1998年,國家批準北京實施總投資為379.3億元的27項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工程,實施時間為5年。上海市自2000年起開始滾動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至2006年底,已投入環保資金1466億元,完成治理項目399個。目前,上海正在實施的第三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將實施256個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約400億元。廣東省每年環保投入更達到600億元。深圳從1980年建市到“十五”結束,共投入600多億元用于治理環境污染。
(四)“先污染,后治理”是不經濟的
“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成本更大。這不僅因為許多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逆的,是毀滅性的,還在于我們的資源供給能力、污染物排放總量、環境自凈能力以及必須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的基本國情,不允許我們去重蹈發達國家的覆轍。
深圳市由于早期在來料加工階段對環境污染治理力度不夠,導致現在補課任務很重。《深圳市治污保潔工程行動計劃(2006-2010年)》提出了294項任務,主要工程總投資約為300億元。不僅治理環境污染總投入越來越大,單項污染項目治理費用也越來越高。
(五)先進城市經驗證明加大對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能加快社會經濟發展
環境是資源,環境也是資本,有價值并運作得好就有可能實現投入產出平衡,就可以從環境投入中獲得社會效益和直接的經濟效益。
無錫市治理太湖水域無錫五里湖地區,確立“環境即資源、環境有價值”的理念,實施環境投入新模式,實現環境優勢與經濟優勢互為依托、互相轉化、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路子。無錫市2003年開始大舉投入治理太湖水域無錫五里湖地區,通過綜合治理,太湖水域無錫五里湖地區的水環境明顯改善,環境價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初步顯現。五里湖地區水質改善提升了周邊環境質量,優化了生態和人居環境,旅游景觀、旅游內容都大大改善,帶動餐飲、賓館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環境治理投入——生態環境改善——土地資源增值——城市發展加快——再投入改善環境的良性循環機制,實現了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雙贏”。
深圳環境污染主要存在形式是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大氣污染。從污染的形成過程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級污染階段,時間是80年代。這個階段主要是城市大氣中存在二氧化硫、硫酸鹽污染,源于發電廠和工業窯爐排放的二氧化硫,在大氣中發生化學作用氧化成硫酸鹽。由于珠三角城市三來一補等小型企業密集,工業窯爐多,二氧化硫、硫酸鹽污染在一些地方很嚴重。企業規模越小,治污能力越弱,對環境破壞越嚴重。
第二階段:中度污染階段,時間是90年代。這個階段隨著工業企業大量增加,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由此帶來服務業大力發展,而城市地下管網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沒有統籌規劃建設,排污管道沒有與雨水管道分開,大量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一起排入河中,造成水污染嚴重。幾百萬人口和幾十萬家工業企業、服務業企業尤其餐飲企業每天都一齊向河里排放污水,全市污水排放總量年達到10多億噸,由于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生態補水不足,自凈能力差。
在水污染發展同時,幾百萬人口和幾十萬家工業企業、服務業企業也帶來了大量固體廢棄物及各種各樣的垃圾污染。深圳市年產垃圾量達到200萬噸,其中80%沒有經過適當處理。
第三階段:深度污染階段。時間是本世紀以來。這個階段隨著汽車普及,光化學煙霧、細粒子的復合大氣污染問題上升,灰霾天氣出現。深圳汽車擁有量是130萬輛,每天十多萬輛的過境貨柜車。2007-2009年,深圳每年灰霾天氣達200多天。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已不是二氧化硫,而是光化學煙霧、細粒子的復合大氣污染問題。交通源排放的尾氣對大氣污染的“貢獻”現在已經超過工業排放,占到了第一位。
(一)改進排污管理制度
盡快改變廉價購買排污權的不正常狀況,按照排污費標準略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原則,逐步提高收費標準。積極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允許環保治理效率較高的企業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對各企業的排污總量予以限制,治污效率較高的企業可以將剩余的排污量賣給排量超標企業,獲得收益。該舉措可促使企業以較小的經濟成本獲得較大的治理效果,最終達到減少排污總量的目的。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會設法改進技術和設施,最大限度地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所以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有利于企業自覺減排。
(二)完善執法機制
深圳市要加大環保工作人員執法權力,允許環保工作人員有權對企業進行查證,一旦確證違法,便可參照交通違規開出罰單方式實行檢控和處罰。屬罰款的由銀行代收,屬刑事的,交由司法部門處理。我國《刑法》第六章第六節已有“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規定,由于人們對“環境犯罪”的認識不足等原因,我國至今仍未能得到真正實施。應把企業、個人的污染物偷排、直排、超標排放、虛假環評和不實環評、非法采礦采砂、亂開墾、破壞景區等列為“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提出量刑方法和強度,用刑法保護環境資源,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三)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是一種環境保護戰略,指生產者對產品有形責任或者經濟責任應延伸到產品生命周期的消費后階段,旨在降低產品的環境影響目標。它通過使產品制造者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特別是對產品的回收、循環和最終處置負責來實現。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執行方式可以規定為兩種:共用產品回收體系和專用產品回收體系。在共用回收體系中,生產企業或進口商通過市場合約形式將自己的產品回收責任委托給提供具體服務的回收企業,這種執行方式適合于回收品可以用做生產者的原料并且回收處置和利用過程通用性較強的情況,如玻璃、紙類、金屬、塑料。專用產品回收體系是指由商品制造企業建立自己獨立的產品回收體系。采用專用產品回收體系的企業高度縱向一體化,集商品制造、流通為一身,回收品可以作為生產者的零部件使用且回收品和回收處置的專用性較強的情況,如電子電器產品、專用設備等。
(四)建立反映資源環境價值的價格機制
長期以來,人們通常認為資源環境是自然天成的,沒有凝聚人類的勞動,而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從而認為資源環境沒有價值,也沒有市場價格。實踐中就是對資源環境的浪費,最終導致資源耗竭,環境惡化。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深圳需要高度重視資源環境的有償開采使用,建立全面真實反映資源環境價值的價格機制。
(五)建立社會參與性的管理新機制和新模式
大力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當前應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作為推進市場化的重點,積極推行新建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環境基礎設施項目采用BOT方式建設,直接吸收民營企業資金和技術(包括外方企業)建設該項目,運營該項目,在特許期結束時,將該項目無償轉讓當地政府運營。
(六)推進環保管理部門改革
深圳環保部門參與綜合決策能力不足,也缺乏有效配置環境資源的政策手段。2009年,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深圳市組建了人居環境委員會,將環境保護局、建設局、水務局的有關職能整合劃入該委員會。在市級環境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施后,下一步要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進行跨環保區域垂直監管。
(七)建立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置系統
發展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業務,發展環保產業。建立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置的全過程環境監督管理體系。建立廢物交換中心,建立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中心,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實現廢舊電子電器的規模化、無害化綜合利用。形成以城市社區回收站點為基礎,集散市場為核心,點面結合,加工利用為目的的三位一體的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
(八)降低深圳汽車日使用量
在目前條件下,限制汽車用量是解決大氣污染問題的現實途徑。深圳要大力降低汽車日使用量,鼓勵選用環保、節能、小排量的經濟型轎車,控制小汽車在中心城市交通結構中所占比例。嚴格執行在用車環保合格證分類標志制度,落實排氣超標車輛強制報廢制度。逐步控制城市中心區交通流量,鼓勵居民使用公共交通進出,提高出行效率,減少汽車尾氣污染。
(作者單位:鄺元成,深圳市羅湖區環保局;查振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