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峰,毛旭娟
(1.山西體育職業學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職工醫學院,山西太原030012)
運動解剖學在高職體育專業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張俊峰1,毛旭娟2
(1.山西體育職業學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職工醫學院,山西太原030012)
在分析運動解剖學課程特點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體育專業學生學習理論課的特殊性,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運用訪問調查法、文獻研究法、座談法和數理統計法研究在高職體育專業運動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提出運動解剖學課程教學改進的建議。
運動解剖學;高職體育專業;教學
運動解剖學是體育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是在學習正常人體形態結構的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和人體形態結構相互影響和發展的規律,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規律和體育技術動作關系的一門學科。本課程不僅為學生學習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運動醫學等課程打下基礎,而且為體育康復、運動選材、運動訓練等提供理論支持。
當前,高職體育院校辦學日益向實用型、職業化、多用型方向發展,運動解剖課學時被不斷壓縮,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逐年下降。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利用教學科研新成果、新手段來提高教學質量,成了本課程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結合高職體育專業學生特點,將本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現將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報告,與大家切磋。
山西體育職業學院2008級、2009級??茖W歷的學生。總體抽出調查對象280名,其中男生230名,女生50名。所有對象均為參加過高考錄取與體育測試統考,專業包括社會體育、體育保健、體育服務與管理和運動訓練。
本文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探索論證。包括訪問調查法,調查問卷在學生正式入學開課后4—18周逐步發放并收回,并訪問有關學校體育方面的專家(山西大學體育學院的李金龍教授),以及文獻研究法、座談法和數理統計法。
高職體育院校學生一般都處在18—23歲之間,正處于逐步成熟期,此時的體力發展已接近或到達最高峰。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時期是個性進一步形成和鞏固的最后關鍵時期:自我意識強烈,理性較強但感情極為豐富,他們的學習意識具有如下的特點:
通過對高職體育學生基礎理論知識重要性認識的調查發現,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有差異,60.84%的男生認為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很重要,女生為66.15%,保持無所謂態度的男、女生百分率分別為24.1%、26.17%;認為體育理論知識不太重要的男、女僅占很小部分,分別為15.06%和7.68%。這說明對于高職體育專業學生來說,尤其是女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意識,有較好的認知。大部分同學渴望用基礎理論知識來完善充實自己,希望通過理論知識讓自己在大學校園里學到更多的東西,為專升本以及就業作準備。調查還發現,社會體育、體育保健和體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認知度要比運動訓練專業學生高。
運動解剖學是一門以形態結構為主的學科,具有名詞、術語等基本知識多、知識點間相互聯系少、邏輯性差等特點。大多數高職體育專業學生感到難學難記。而學習解剖學的對象又是剛剛步入大學的學生,他們還未適應大學的學習,不懂得大學的學習方法,因而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再次,運動解剖學的課時也縮減較多,已從過去的96學時減少到現在的64學時。因此,種種原因影響學生學習運動解剖學的興趣。
調查中,35.63%的學生認為運動解剖學很難,原因集中在:①生僻字、詞較多,有的字甚至在學過好幾遍后還不能準確記住讀音。②課程開始部分——組織胚胎學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③體育動作解剖學分析部分難度較大,對分析動作的認知度較好,但是不能完整準確地進行語言表達。④課堂中案例教學內容與多媒體課件內容是比較容易掌握的。51.35%的學生覺得本課程難度尚可,能夠接受大部分教學內容;14.02%的學生認為本課程難度不大。在調查對象中,同樣是社會體育、體育服務與管理、體育保健專業學生認為難度不大的學生比例較高。
高職體育專業學生在學習期間要面臨著學分制、外語、計算機過級考試和各種職業資格證考試等壓力,還要面臨運動專項技能訓練的壓力,課業壓力大,使學生也有厭課情緒。調查發現,在分析上課睡覺的原因中有63%的學生選擇是專業技能訓練課后太疲勞,無法集中精力繼續學習理論課。有時候為了完成學習任務而采取敷衍的態度。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以現有教材為主,大膽探索更新的教學內容體系。緒論除闡述研究對象、任務、學習方法外,重點強調學習的目的,用運動實踐、運動損傷與解剖學相結合的生動例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其興趣。
其余章節的具體內容包括:
第一篇:人體組成的結構基礎。著重介紹人體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的構筑;在不影響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適當刪減組織胚胎學部分內容。
第二篇:人體運動的結構基礎。突出以關節為中心的肌肉功能,以及發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練習的方法,并舉例介紹體育動作的環節受力分析法及其步驟,本章內容占第一學期學時的一半。
第三篇:人體物質代謝的結構基礎。將消化、呼吸、泌尿以及脈管系統串在一起,講述營養物質的吸收、轉化,氣體、營養物質的運輸,以及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產物的運送。重點在心肺功能的學習。
第四篇:身體控制的結構基礎。包括神經系統、內分泌器官和感覺器官,重點是神經系統部分中的運動控制與調節。
第五篇:人類繁殖的結構基礎,結合常見生理現象進行教學。
(1)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
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實際條件,盡量選擇匹配清晰的標本、模型、多媒體,使學生聽課時力求形象、直觀。例如在骨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骨標本擺放在課桌上,讓學生一邊聽教師講,一邊觀看圖片,一邊觀察骨的表面結構,一邊在身體上觸摸重要的骨性標志,教師可以選部分男生作為活體模特,帶領大家在活體上觸摸骨性標志。另外選擇一些先進的多媒體設備,可以利用flash等制作技術,安排視頻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六大關節運動情況。
(2)采用引導法教學方法
采用引導法教學必須針對各系統、各章節的特點,提前精心設計,恰如其分地引導。較抽象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前先預習,課堂上再討論、歸納,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后教師再作詳盡的講解。在講解動作分析時,每分析一個動作,凡能在課堂上做出來的,就讓學生按教材中描述的動作要領作出示范,邊做動作邊運用肌肉協作關系知識進行分析、判斷。如講多關節肌功能性“主動不足”和“被動不足”時,可讓學生先盡力握緊拳頭抓物然后再用力屈手腕,可以穿插武術中“空手奪兵刃”的例子。這樣將書本知識形象化,就便于理解和記憶?!耙龑健苯虒W法可使學生大大提高學習興趣。
(3)以重復、歸納的形式進行教學
針對運動解剖學名詞多,難學、難記,枯燥乏味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采用重復、及時復習的辦法,帶領學生一起將前面所學知識進行整理、歸納。將一部分教學內容以“口訣”的形式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加速了學生的記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講述鎖骨時,采用如下口訣:橫臥“∽”形,一體兩端,上滑下糙,2/3前1/3后等。這些口訣聽起來順耳,念起來順嘴,學生很容易記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4)聯系運動實踐,注重解決問題
在學習骨骼肌時,可選本班男生作示范對象,讓其半裸露身體,做引體向上、立定跳遠、仰臥起坐等能顯示全身淺表性大肌如斜方肌、背闊肌、胸大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三角肌、股四頭肌、小腿三頭肌等的動作,場地選在形體館或健身房,目的是使解剖知識真正和運動實踐結合起來。這種教學學生感到新鮮,容易接受,很多學生在課堂下面主動去再實踐、去理解某一塊肌肉的活動,理解肌肉起止點與運動技術動作的關系,不少同學上課時還帶著疑問請教老師,比如,會問到,腹肌到底有幾塊。只有豐富教學形式,才能真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在教學時間許可的條件下,盡量引用常見的運動損傷,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為以后的運動醫學、運動康復等課程打好基礎,而且通過聯系運動損傷,也可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在講述人體運動的結構基礎這一章節時,可著重聯系講述人體骨和關節容易引起運動損傷的解剖學結構。如:膝關節損傷的發病率較高,這與它的結構承重特點有關,可通過增加股四頭肌肌力和技能動作的正確性練習來預防。讓學生了解一些常見運動系統傷病,可以促進學習興趣。很多學生都會在課后問筆者,個人或朋友在運動損傷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
(5)加強實驗課教學
運動解剖學屬于形態學科,必須加強人體解剖學的實驗課和運動動作實踐課的教學,才能使學生加深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影響的認識,加強記憶。我們采用增加實驗設備、實驗課時,實驗室向學生開放,加強實驗和課堂表現的考核等辦法來加強實驗課效果。
(6)改革考試和成績評定方法
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針對運動解剖學,在保留筆試的基礎上,主要采用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結合。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采用口試的方法考查學生,主要的方式是要求學生對照標本、模型口述問題,口試成績占總成績的10%??谠嚨姆椒墒箤W生動口、動手、動腦相結合,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全面、更靈活,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口頭表達能力,又能較好地解決教材中的難點,使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信息反饋,使教師及時了解教學效果。
[1]金慧娟,陸長青.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結構板塊設計的理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2).
[2]楊敏.高職體育課程學生的學習評價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6):520-521.
[3]黃紅梅.運動解剖實驗課PBL教學法的設計和實踐[J].體育科學研究,2010,(1).
[4]王國勇.淺談解剖教學及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J].四川解剖學雜志,2009,(2).
G718.5
A
1673-0046(2010)5-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