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戈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民辦高校危機管理研究
班 戈
(廣東培正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隨著社會復雜程度的不斷提高,危機對我們的影響越來越大,民辦高校作為一類重要的社會組織,也面臨許多危機管理問題。本文通過分析民辦高校危機管理的現狀,提出民辦高校危機管理對策,以期為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作出理論指導。
民辦高校;危機管理;現狀;對策
近年來,我國高校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管理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與日俱增,特別是處于轉型期和發展期的民辦高校,由于資金主要來源于民間,在歷史根基、社會聲譽、傳統觀念上都遠不如普通高校,因此抗風險能力都不是太強,有些危機稍微處理不慎,就會導致學校舉步維艱,甚至就此消亡。本文希望通過對民辦高校危機管理的現狀探究,以增強民辦高校危機管理意識,構建危機管理體系,預防突發事件的發生,促進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及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危機是指群體、組織或個人等社會系統的正常價值體系、生存模式、發展進程等由于某種原因而受到破壞,嚴重威脅正常的生存與發展狀態的事件,這個過程可以是漸進的,也可能是突發的,但其外在表現基本上以突發事件為主。
高校危機(Campus Crisis)是指高校校園內外發生重大突發、意外或緊急事件,對高校師生心理造成不安、壓力、傷害、甚至死亡,并且干擾高校正常運作的,學校在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極高的情況下必須作出關鍵決策的事件。
高校危機管理,則是指高校在危機意識或危機觀念指導下,對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危機事件進行信息搜集、分析、決策、計劃、控制、協調、經驗總結的系統過程。
危機具有突發性、緊迫性和不可預測性等特征。而高校危機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如高度的社會敏感性、群體性、連鎖性及破壞性等。
1.突發性、危險性和不可預測性。危機事件一般由某個偶然的原因誘發。雖然存在征兆和預警的可能,但由于真實發生的時間、地點具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而且也超過了正常高校運行秩序及教職工和學生習慣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具有突發性和危險性。
2.群體性、敏感性及連鎖性。大學生思維活躍但不成熟,危機事件極易造成學生恐慌;加上現代信息科技發達,危機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將迅速擴散,也容易引起新聞媒體、教育行政機關、法律服務機構甚至全社會的關注。
3.危機處理的非程序性。決策者對于危機的處理時間有限、信息有限、資源有限,危機情況下的對應策略往往更多地基于人工判斷而不是科學推理。
4.危機的雙重效果性。危機會帶來各種損失,但危機也蘊含著機會和轉機,如果決策者能抓住機會,很可能帶來整個體制上的革新。
1.學校辦學信譽危機
近年來,少數民辦高校違背“教書育人”的根本教育理念,背棄“誠信辦學”理念,把學生當成“搖錢樹”,不擇手段搶奪生源,如:未經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批準就非法辦學;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只顧把學生招進來而不管學生成績和基本素質;利用個別公立學校的弱點,想方設法搞假合作辦學,欺騙學生,中飽私囊;忽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甚至把其他公辦高校的校園照片和師資力量“搬”到自己學校的招生簡章上來……這類事件即會造成學校教職員工感情上或心理上的傷害,進而失去對學校的尊重及信任,也會對學校形象和社會聲譽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為學校發展埋下危險的根源。
2.師生健康與生命安全危機
健康安全與生命安全危機主要包括:火災、集體食物中毒、傳染病爆發流行、學生意外人身傷害事故、大學生心理危機、人際關系危機,以及基于自然因素的破壞性地震、水澇災害,基于社會因素的恐怖襲擊、大規模學潮等。民辦高校在應對危機時經驗不足,如處理不當,則易招來外界誤解、指責,造成學校整體形象受損,嚴重的甚至導致學校倒閉。
國內某民辦高校的校長曾深有感慨地說,民辦高?!拜敳黄稹保淮螌W生食物中毒,甚至一次學生中暑都可能讓學校關門,而公辦高校即使有學生跳樓自殺、校園惡性案件等事情發生也不會招致“滅頂之災”。
3.可持續發展危機
可持續發展危機主要表現在:資金鏈緊張、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短缺、生源不足、學生就業困難等方面。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教育體制也在不斷地變革和優化。體制的轉變必然帶來利益的重新劃分,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思想混亂和價值迷失,反映在高校中就形成了危機產生的根源。具體可以歸因于以下幾個方面
1.民辦高校權威性下降,大學生價值取向扭曲、信仰缺失
隨著科技的發展,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更加拓展了大學生眼界,豐富了大學生的知識,高校再也不是大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來源,這就導致了高校權威性的下降,民辦高校努力營造啟智、向善的校園文化環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權威性也下降了,此消彼長,一些社會負面消極的影響通過種種的途徑進入高校,這就使大學生一定程度出現了價值取向扭曲、信仰缺失、心理失衡、誠信缺乏等令人痛心的現象。凡此種種,都已經或即將成為高校的危機隱患。
2.民辦高校辦學目的及運作方式使危機管理存在弊端
我國民辦高校大多數都宣稱自己是公益性辦學的非贏利組織,但實際情況是,由于民辦高校的資金來源非常有限,國家沒有行政撥付,民辦高校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在實際的運作中采取企業的運作模式和以贏利為目的。非如此不足以生存,學校都沒有了,還談何教育。但我們都知道,企業的運作方式是不適宜在高校運作的,高校運作有其自身的特點,長期下去會阻礙高校的深層次發展。以贏利為目的,短時期內可能會解決民辦高校的資金缺口,長遠來看,則會影響高校的教學質量,阻礙高校建設,降低科研水平,還就會引起學生的和家長甚至教師和社會的不滿,滋生矛盾,醞釀危機。另外,為了贏利,民辦高校盲目擴招但辦學條件和質量下降。具體表現為:(1)需求增加,投入減少,辦學條件變差。伴隨著民辦高校盲目擴招,導致硬件設施嚴重滯后,安全和衛生條件與標準要求甚遠,安全隱患重重。(2)辦學質量下降。擴招以后,師資嚴重匱乏,專職教師素質逐年下降,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科研和高校再建設的速度也與擴招速度不成比例。辦學質量下降必定危及高校聲譽,加上傳統觀念對民辦高校的偏見,勢必影響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3.社會的轉型加大了競爭的力度,同時又由于相關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民辦高校師生壓力增大,不安全感增強,從而導致道德底線下滑。根據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安全沒有得到保障,尊重無從談起,我國古人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正是此意。當今的高校師生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壓力。擴招、晉級、提職所帶來的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重負,使教師承受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同教師相比,大學生面臨著沉重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因素等。這些壓力以及師生為了緩解壓力而采取的種種不當手段,如學術造假、考試作弊、失戀等如果得不到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很容易引發危機事件。
4.危機管理意識比較淡漠,對危機管理特征的認識不夠。許多民辦高校缺乏危機管理意識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這不僅表現在一般教師和學生,而且在校級領導和中青年干部培訓內容中,也較少涉及到這個問題,加之民辦高校的很多領導沒有高等教育背景,這方面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象。
5.危機管理的機制不健全,缺乏制度化規范。危機管理的規章制度主要體現在消防安全方面和重大安全事故處理方面,關于其他危機管理的規章制度少之又少,加之疏于檢查和督促,相應的問責制度不科學,基本上是找替罪羊,責任心缺失,致使措施落實不到位,不能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
6.民辦高校師生素質和經驗與公立高校相比也有很大差距,自身抗風險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不強。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管理中,存在“兩重兩輕”現象: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設輕危機管理體系建設;重“事后善后”輕“事先預防”,致使高校面對突發事件時出于沒有應對預案而常常出現手足無措的恐慌局面,從而往往造成災難性后果。要想做好民辦高校危機管理工作,應做到以下幾點。
目前民辦高校的危機防范意識普遍較差,而民辦高校所面臨的形勢發生巨變,生存和發展遭遇空前挑戰,危機事件出現的概率大增,危害性也更空前,嚴重影響和制約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應對“危機”已成為民辦高校管理者的無奈而又現實的選擇。民辦高校應該從戰略的高度著眼學校的和諧發展,樹立正確的危機意識,建立危機預防觀念,并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危機預防訓練,讓每個人都有全面生動的危機管理概念,做好心理和實際準備,直面危機,都能針對早期的危機警訊加以察覺,能防范于未然,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阻止危機發生,那么便能將危機消滅在萌芽中。
危機雖然具有突發性,但在爆發前往往要經歷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有端倪可查。因此,民辦高校應加強危機預警機制建設,諸多事情都應當提前準備,防患于未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建立信息及時反饋系統。首先,抓學生黨員隊伍和學生干部隊伍的教育和建設,通過學生骨干及時把握易產生危機的學生情況。其次是建立師生間的信任與溝通,尊重學生,贏得信任,有效溝通。(2)加強學校與家庭信息交流。對有危機征兆的學生,學校應與其家庭采取合作的方法幫助學生度過危機期。其次,分析、研究相關院校發生過的各類危機,引以為戒。(3)建立各類危機檔案,以防重蹈覆轍。
危機預警機制并不能確保高校萬無一失。一旦出現危機,即應勇敢面對,果斷處理。對危機的反映速度甚至可以決定危機的處理效果。建立快速反映機制要做到以下幾點:
l.危機快速反映領導小組。危機管理領導小組成員應當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由多個部門的領導直接組成,并安排夜間值班以確保危機計劃的各個方面得以實施。組長應當把職責分配到每一個小組成員,應時刻關注可能發生危機事件的領域,預測隨時可能發生的和潛在的危機。
2.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高校危機處理標準化程序,并嚴格執行。
3.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于在危機處理過程中,玩忽職守、離崗或處理方法嚴重偏離標準并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責任。
民辦高校最好建立專門的部門來處理危機,這樣不會造成部門間的互相推委和指責。責權明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應將公眾利益放在首位,如有人員傷亡,民辦高校應在第一時間與受害公眾溝通,安撫受害者,體現人性關懷,減少不滿和抵觸情緒。然后收集信息,了解實情,設法控制事態的發展,并且以積極態度對外公開危機的真實狀況(包括原因、發展、程度、事件處理程度等),減少師生和媒體的胡亂猜疑,引導輿論方向。
危機教育與培訓是為了提高師生員工自我防范的能力、救護的知識與技能,以及責任感與義務感,大事臨危不亂。同時通過開展模擬危機事件,培養廣大師生員工的危機意識??偟膩碚f,可以圍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樹立危機意識;二是預防和阻止各類危機事件的發生;三是危機發生時,如何作出快速反應;四是危機過后如何盡快恢復。這對于高校應對危機事件以及減少危機事件所造成的影響至關重要。
[1]馬少輝,駱歡歡,鄧勁松,唐劍邦.淺談在學生工作中加強高校危機管理預警機制建設[J].高教研究,2007,(6):10.
[2]秦琴.淺析高校危機管理中的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4):147-149.
G64
A
1673-0046(2010)5-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