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玲,戴 維,顏 冰,李佩國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對高等院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幾點思考
尹秀玲,戴 維,顏 冰,李佩國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行靈活的學籍管理制度,體現“因人施教、因材施學”辦學原則,本文從我國高等院校實際現狀出發,闡述了完全學分制的實施背景,分析了彈性學分制的“利”與“弊”,并對今后高等院校實施完全學分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思考。
高等院校;學分制;學年學分制;完全學分制
(一)完全學分制的實施背景
完全學分制是在學分制、學年學分制的基礎上孕育而生的,其核心就是選課制。最早起源于美國,1825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率先實行,隨后許多國家開始效仿,我國在實施學分制過程中,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12年后,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先后對大學教學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分別引進了美國的學分制教學制度。第二階段,1952年到1977年,學分制的試行出現了低潮。第三階段,1978年以后,學分制改革又提上新的管理日程,1995年,文化部教育司召開了全國高等藝術院校學分制研討會,討論并通過了《關于高等藝術院校試行學分制的若干意見》,把學分制作為高等藝術院校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一個突破口。第四階段,2000年以后,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迅速推進以及市場經濟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國內一些重點院校如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南大學等逐漸在本科新生當中開始全面推進彈性學分制的教學管理模式。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有140多所高等院校在學分制、學年學分制的基礎上,逐漸走向完全學分制的教育管理模式。
(二)完全學分制的基本內涵
完全學分制是以學分作為學習計量單位,其中選課制是完全學分制的最主要體現,它以取得的學分作為畢業和獲得學位標準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管理制度。它以選課為基礎,以彈性學分為單位計算學生的學習量,以累計平均學分績點為尺度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可完全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和相應的教師進行大學階段的學習,只要修滿所規定的總學分即可畢業,畢業時的具體專業和時間根據選課集中的專業和學分所決定,一般情況下,4年制本科生可允許在3至6年內完成學業,5年制本科生可允許在4至7年內完成學業,充分體現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給每個學生提供表現、創造和成功發展的空間,充分調動他們的創造能力和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提高。完全學分制下的大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成長的主人,只要有能力,再加上自身的天賦,你就可以比別人學得多、學得快,多拿學分、提早畢業。
(一)“利”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完全學分制下的教育管理模式首先體現的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可從社會的需要和本人實際出發,靈活自主地選擇專業、課程、教師、授課時間、修讀方式,可以跨專業、跨學科、跨年級甚至跨學校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達到自己最佳的學習效果,減少教學過程對學生造成的不必要束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社會的需求出發,在導師的指導下,制定自己個性化的學習計劃,當修滿規定總學分時,且思想品德鑒定合格后即可畢業。其次,完全學分制的實施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最佳的有效學習方式,他們可采取打工與拿學分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增加一定的資金收入,解決一定的學費,這樣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既參與了社會實踐,得到了鍛煉,又可完成大學的學業,這種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在高等院校教學改革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2.有利于調動教師授課的積極性,增強教師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學管理模式,首先實行的是選課制,教師不僅具備本學科的專業造詣,而且還要涉足多學科的知識領域,對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要敏感,要有較強的教育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領域來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以適應新形式下教學改革的需要。其次,彈性學分制下的教師實行掛牌上崗制,這無形給教師帶來一種學習的壓力,這種壓力將成為奮進的動力、改革的動力。為使自己不被教育改革的發展所淘汰,就得不斷地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課程內容要充分反映相關產業和領域的新發展、新要求,減少陳舊內容。否則就會出現無人選課或選課人很少而被解聘或下崗。那種抱著“一門課程就是一輩子的鐵飯碗”將被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所淘汰。再次,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師開課門數的增多,工作量的加大,相應的待遇和報酬也會大幅度地提升,這對調動教師授課的積極性也是一個促進作用。
3.有利于學校資源共享,提升儀器設備利用率和管理效能。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學管理模式,首先是建設大型的科學儀器設施資源共享平臺,打破院(系)間、部門間、實驗室間的界限,減少條塊分割,實行實質性的大型儀器設備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學生可根據自己所選專業的不同,任意到某個科研室、實驗室或實踐教學基地去做實驗或搞某項研究,不受院(系)間、部門間的界限束縛,創建一種新型的共建共享機制,為多面型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其次,提升儀器設備利用率和管理效能,打破資源信息閉塞和壟斷的局面,減少儀器設備的重復購置,將各地已建立的大型精密儀器協作網加以有效鏈接,形成全國高等院校大型儀器協作共用服務網絡和大型儀器數據信息庫,逐步擴大共享儀器的種類和數量。在共享的范圍內,使用財政資金構建大型科學儀器設施,除本校利用外,還應面向其他高校和社會開放,充分發揮儀器設備效益功能,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機制,便于對貴重儀器設備的有效管理,延長儀器設備的使用年限。
(二)“弊”
1.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勢必造成人才市場需求變化
完全學分制下的教學管理模式,首先實行的是選課制,學生可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選擇專業和課程,勢必造成熱門專業“擁擠”,而冷門專業無人問津的狀況,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學生畢業后市場需求發生“質”和“量”的變化;勢必會造成熱門專業畢業生人數超額,多數學生找不到工作,而冷門專業又沒有畢業生,某些崗位空缺、無人應聘的局面;勢必會出現人才市場需求和用人單位的混亂,造成惡性循環。其次,我國現階段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所需人才的種類、數量都由市場所調配,如果沒有固定的畢業生人數,有關單位勢必會出現數據統計失控,會向西方國家那樣,因畢業生畢業時間、人數、專業不統一而出現“結構性失業”的弊端。另外,學生入學時間相同,但由于家庭背景和個人差異的不同,有的提前畢業,有的推遲畢業,那么推遲畢業的學生會不會造成心理負擔和自卑感?同時,彈性學制的推行,社會用人單位很有可能對提前畢業或延期畢業的學生產生誤解,這必然會給學生的就業及社會評價產生不利影響,這些問題值得探索。
2.沒有固定的學籍年限,加大學校的管理難度
完全學分制下,首先,學生沒有固定的學籍管理,畢業年限有長有短,所選學分有多有少,對延遲畢業的學生,如何收費、如何管理?對連續沒有拿到學分的學生,又如何收費、如何管理?這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其次,完全學分制下沒有固定的班級,沒有固定的教室,勢必會淡化班級集體概念,原來通過班集體、班干部、班主任老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便不復存在!勢必會導致一部分學生沒有全局觀念,一切從我字出發,一切以我為重,不關心集體,不關心同學,易造成大學生只求拿到學分的功利主義思想,而忽視主觀世界的改造。甚至有部分學生為了早拿夠學分,就會逃避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再者,同一專業、同一年級學生所學課程和專業的不同,上課時間和地點又無法固定,再加上目前的學生在長期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又往往缺乏獨立自主意識,適應性差,勢必導致教學管理的混亂。
3.資源不足,勢必造成教學質量下降
完全學分制下,必須有充足的教學資源,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高等院校人力、物力等資源還不雄厚。首先是教師資源,完全學分制下的選課制,同一門課程需要幾個教師同時開設才能滿足學生的選課要求,而現在高等院校的教師基本不能飽和,面向全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好一些,因為班級多,授課的教師人數也相應增多,學生還可以選擇,但專業課或專業基礎課授課教師人數較少,學生選課就比較困難,再加上長期以來各院校的大多數教師從事一門或兩門課的教學模式,如果突然大量增加選修課門類,許多教師知識領域又比較狹窄,勢必引發課程“質”的問題?其次是物質資源,完全學分制下必須有充足的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科研場所、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計算機機房、多媒體教室、語音室等做后盾,只有充足的教學資源和高檔次的儀器設備,才能滿足實施學分制的需要,盡管實行儀器設備資源共享機制,但由于有些課程人數的增多、學校經費不足,勢必出現儀器和物品的緊缺。
(一)實施完全學分制避免盲目性
實施完全學分制,必須充分考慮學校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首先要有充足的教室、實驗室、實踐教學基地、計算機機房、圖書資料等基礎設施滿足教學的需要。其次必須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因為完全學分制實施的是選課制,而同一門課程至少需要3-5名教師同時開設,對基礎課來說很容易,但對專業課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果沒有雄厚的師資,就開不出高質量的選修課,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另外,要建立高素質的教學管理隊伍和后勤保障隊伍,學分制條件下的教學管理工作隊伍既要懂得教育科學和管理科學,又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既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對教學工作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又能夠熟練地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使紛繁龐雜的日常事務變得井然有序。后勤保障隊伍還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如:后勤服務部門的食堂、宿舍、浴室要全天候地開放或相應地延長開放時間,并要有基本的應急保障預案措施,在各項教學工作中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本著“一切為了學生,一切服務學生”的原則,做好相應的各項工作,因完全學分制的實施,授課教師、教學管理人員以及全校教職工從此就沒有雙修日或節假日,學生隨時隨地地學習、實驗、科學研究或做畢業論文設計,如果沒有奉獻精神,必然影響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實施完全學分制避免一哄而起
在推進學分制的過程中,必須根據學校的實際循序漸進,必須選擇適當的專業和課程,不能千篇一律,條件好的學校、院(系)可率先試行完全學分制,在此基礎上逐漸實施。因為實施完全學分制必須有雄厚的教學服務設施、充足的教學資源、高水平的師資、高素質的管理人員。所以,任何一所大學試行完全學分制的改革,必然要觸動學生、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的利益。對于學生來說,完全學分制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權,給予學生自主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對于教師來說,必須有充足的人力資源,教師知識必須全面,思想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否則,教師資源不足,課程門類開設單一,學生選課的空間狹窄,想選的課程學校沒有開設,或者因為人數過多而選不上,這就導致高等院校選課資源匱乏,嚴重制約了完全學分制的推行;對于教育管理人員來說,實施完全學分制會沒有雙修日或假期,學生可隨時隨地地學習、實驗,如果沒有奉獻精神,必將會影響教學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會影響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要求各院校一定要根據本校實際量體裁衣,在條件適應的情況下,實施完全學分制,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決不能一哄而起。
(三)實施完全學分制避免降低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發展的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如果沒有教學質量作保障,學校就無法立足。完全學分制的實施,首先要建立適應實行學分制下的各項相關政策和相關制度、新型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科學的管理標準,以保證教學質量。其次是理順教學管理運行機制,如:優化選課運行機制、導師制,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把發展自身專長和適應社會需求有機組織結合起來,減少學生選課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不能僅憑興趣和愛好隨意選課,不能避難趨易,刪繁就簡,拼湊學分,更不能采取選而不修、修而不學的對策。另外,學生要按社會的需要和自身的實際需求來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對今后的發展方向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根據本校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專業進行選擇性試點,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鐘麗萍.完全學分制下的高校課程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1):78-80.
[2]宣華,郭大勇,顧佩.學分制下學生選課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S1):151-155.
[3]王燁,何亞軍,李亞寧.學分制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65-66.
[4]徐中兵,徐金花.對完全學分制下高校教學管理的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90-930.
[5]汪筱蘭.學年制向學分制過度時期選課制教務管理工作的變化[J].高校教育管理,2007,(1):77-80.
G64
A
1673-0046(2010)01-0107-02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08年重點資助項目“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