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濰坊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31)
淺議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途徑
劉倩倩
(濰坊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31)
隨著我國對外貿易不斷增長,企業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新的要求。以培養高等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高等職業教育,在新形勢下應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全面加強高職商務英語教學改革,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
對外貿易;高職;商務英語;教學改革
自我國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外資利用和對外貿易在經受了種種考驗的同時,也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從山東省情況來看,該省的“走出去”主要指標居全國首列,對外貿易五年內增長兩倍,已實際利用外資達100億美元。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結束和對外開放開放程度的加大,涉外人才的前景將更加美好。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社會及企業對商務英語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單一的語言知識已不能滿足崗位的要求。復合型外語外貿人才需求增加,尤其是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的熟悉國際貿易運作規則和對外貿易市場的復合型人才。
2.除知識能力外,企業更加青睞具有敬業精神、協作能力,敢于創新的人才。要求受聘者不但能在專業上獲勝,而且有較高的交際能力和良好的社交禮儀。
但是,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的英語教學走入了重語法、輕能力,重考試、輕應用的誤區,造成了大量“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現象的存在。
(一)高職院校生源的特殊性
隨著高職院校招生的不斷擴大,生源呈現復雜性,學生整體素質參差不齊,英語水平普遍不高,甚至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表現在:(1)語音語調不準確,詞匯量小,對語法概念理解模糊,以致語言應用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差。(2)自主學習能力差,學習適應能力弱,易受外界影響,對語言學習不能持之以恒。但高職院校學生也有其優點,即好奇心強,動手能力強,活潑好動。
(二)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目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目標是通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通過PRECTO-A、B和CET-4、CET-6的考試,因而使教師授業在過程中重知識、輕能力,重考試、輕應用,造成學生英語聽說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進行語言交際,更不用說職業能力的培養。如何打破這一僵局,是很多高職英語教師面臨的難題。
2.教學方法單一。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授、學生記憶的“刺激——反應”式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憑借傳統的“教室——黑板——課本”打天下。不注重學生的實訓實踐教學環節,仍在采用傳統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職業能力。
3.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商務英語部分內容重復性較大,造成了英語基礎課與貿易知識主干課間的體系結構搭配不合理,不符合“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體系建設。
4.考核方法落后。大多數高職院校仍采用傳統單一的閉卷筆試加平時作業考核方式,既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又不適用于專業課程教學。
由此看見,如何適應時代要求,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已成為高職英語教師責無旁貸的任務。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下幾點著手,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英語人才。
(一)確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
面對高職院校生源的特殊性,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要改變“把學生作為知識灌溉對象的行為主義教學理念”。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牢固樹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的意識,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的“填鴨式”教學思想。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從他們的認識水平出發,在教學過程中由傳統的注重教師的“教”,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注重學生的“學”,以學生為中心。改變過去授課過程即是簡單的“授——受”關系的想法,根據學生的興趣合理設計教學任務,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中來。在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師在此過程中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動力、學習毅力和學習能力形成的啟發者、幫助者和指導者。
筆者在實踐教學中根據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個性特征實施2人一對、4人一組、全班分為3個團體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還原為真實貿易工作情境下的真實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探究問題,重構知識,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鍛煉。由此,高職英語教師要重新全面認識課堂教學活動,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確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的教學觀念,發展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和未來職業適用能力。
(二)革新課程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形成模塊化內容體系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面向生產、服務、建設、管理一線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學生的突出特點是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強。因此,課程內容的選擇正如姜大源教授所言:“應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即以實際應用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教材的選擇注重淺顯性、基礎性、實用性、前瞻性和科學性,把握好“實用為主,夠用為度,應用為目的”的原則。在教學中,以工作過程為準則,行動驅向為核心重構課程結構,整合教學資源,形成模塊化內容體系。
筆者在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將學生能力培養劃分為三個體系:語言知識、貿易知識、實踐能力。(1)教學以語言知識和貿易知識的傳授為基礎,讓學生熟悉外貿英語口語及函電常用語和國際貿易運作規則;(2)教師和學生做好市場調查,充分了解分析當地經濟技術發展現狀和對外貿易市場現況,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溝通能力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3)以實訓課為平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市場調查中的信息,確定項目,展示成果,鍛煉實踐能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依照課程開發的實踐性原則,增加實訓、實踐的時間和內容。對教學活動賦予新的內容,使教學緊跟時代步伐,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復合型外貿英語人才。
(三)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工學結合,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
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中的職業教育,應突出其實踐性、職業性。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英語類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劉黛琳教授在2009年全國高職高專英語研討會上指出,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無縫鏈接”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劉教授還在介紹《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與本科院校區分,要貫徹分類指導,體現特色,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服務,以職場交際為目標,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既要注重校內實訓,也要注重校外實踐。
筆者認為,在高職商務英語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師應以基礎英語為主,滲透相關領域專業英語知識,將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以及專業主干課程相結合,相互補充。在教學形式上,將課堂學習、模擬訓練、校內實訓與校外頂崗實習相結合,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工學結合,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幫助學生實現由學到用的過渡,努力使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相吻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四)改革現有的考核體系
英語測試不僅要考核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更要考核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以促使學生在平時的英語學習中更加注重培養應用能力,擺脫應試學習模式。因此,英語教師應在充分認識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對于“教”與“學”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的基礎上,改變以往過于重視期末考試成績一錘定音的做法,加大出勤率和平時成績以及階段性模擬實訓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注重筆試和口試相結合,對學生考核體系進行改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達到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目標。
(五)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是教學理念的執行者。高職英語教學改革實施的深度和廣度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高職英語教師的素養。目前,高職院校多數英語教師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進行教學活動,缺乏企業實習經驗。為解決這個問題,筆者所在的系部采取“請進來和送出去”策略,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分期分批委派教師進入企業實踐,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另一方面,聘請外國語言專家和企業精英,利用語音室和商務英語模擬實訓室進行仿真教學,讓學生學到真實、地道、實用的英語和專業知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學以致用,為畢業后直接進入“角色”奠定基礎,真正體現高職實踐教育特色。
[1]姜大源.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思考[Z].職教校長論壇,2008.
G718.5
A
1673-0046(2010)6-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