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教育研究與探討〕
從校園流行語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
張寧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校園流行語是大學生活的載體之一,通過關注校園流行語的發展,可以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內心需求,從而真正關注他們的發展,為他們的發展指引方向。
校園流行語;大學生;思想發展
我們日常的生活交流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我們思想的載體,通過語言我們闡述自己的想法,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薩皮爾——沃爾夫假設指出,是語言創造了心理范疇,人們通過這種范疇來理解世界。大學生處在一個快速發展與變革的時代,他們的思想觀念緊跟著時代的潮流,在某種意義上引領時代的發展,他們是新思想的推崇者、新文化的擁護者,通過校園流行語這一特殊的大學生“口頭語”,從一個側面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進一步剖析大學生的文化心理。
通過對各大論壇、網站以及報刊資料的收集,對大學生群體的深入了解,一些校園流行語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反映了他們的思想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心理。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生的“夢想無法照進現實”。“被就業”“糾結”“蟻族”“郁悶”“崩潰”“面霸”等成為了大學生的口頭禪。在“糾結”的背后是大學生內心矛盾的體現。畢業后的他們更多的要承擔就業與生存的壓力。他們渴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成功,憑借自身的力量來把握自己的命運,然而,真正步入社會才發現一切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樂觀。他們在困惑中博求,在迷茫中承擔。“面霸”與“蟻族”這兩對校園流行語中,隱含著大學生的無奈。他們在未走出校園之時充滿活力與激情,在一次次面試中渴望被尊重與認可,他們內心承載著自己的夢想,在走出校園的那一刻希望放飛心中的夢想。而“蟻族”又是很多大學畢業生的真實寫照,由于畢業后無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鄉接合部,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又是被淡漠的群體。他們在不安中承擔著責任,在艱苦中有著永不放棄的信念,在“糾結”的心理狀態下渴望關注,仍然堅強。自我期待過高與現實實現率低的矛盾是很多大學生的真實寫照。
2.冷酷外表下渴望理解的雙重心理。大學生被冠以“80、90后”的頭銜,他們大多出生在我國經歷巨大社會變革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后的時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家庭中是“皇帝”“公主”,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在這樣的環境中養成了高傲、冷漠的性格,不會關心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但在內心深處渴望被理解與尊重。在人民網——教育頻道所列出的校園流行語中“宅男宅女”“囧”高居前十位。這樣的一些校園流行語體現出大學生們的一種認同感、自我感。“宅男宅女”是一種新新人類,他們以網絡為生,足不出戶,他們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聊天、網上的新鮮事物等,不喜歡與他人交流,活在自我的世界里。這一新的在大學生中普遍出現的“宅”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宅”一族的出現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些大學生慵懶的生活狀態,不愿融入社會與群體生活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宅”的背后反映出他們內心的孤獨,生活在虛擬的自我社會中。而“囧”這一火星文的出現,體現了大學生之間游戲、標榜個性的心理。“囧”被賦予多種涵義,可以是郁悶、悲傷、無奈等等,“囧”的背后是一種態度、一種歸屬感。在學習壓力和生存壓力之下,莘莘學子們渴望心靈的歸屬與理解,在校園中應當創造一種氛圍,使他們真正融入集體,在校園生活中找到快樂。
1.校園流行語是大學生情感的宣泄方式。當代大學生有很強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在他們的成長環境中,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已不多見,他們成長于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在思想上求新求異,對于主流媒體的文化表現出一種叛逆和不屑。一些校園流行語表現出對于主流文化的一種批判。“我靠”“我暈”“fuck”“有情人終成家屬”等等,表現出大學生對于主流文化的反叛,體現出一種邊緣化的特點。他們一方面必須遵從教育機構所制定的各項制度、規則,以完成自己的學業,另一方面他們渴望更多自由的時間、自治的空間,并表現出對于主流文化的一種挑戰,希望規則能夠被他們所改寫。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異于成人的,在價值觀形成的初期,往往對異質性的觀念表現出認同感,以此來體現自身的與眾不同,感到自己個性十足,并有一種成就感。通過“我靠”“我暈”這樣直抒心意的表達來發泄,來泄憤。
2.校園流行語折射出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很多大學校園流行語語言犀利,內容簡潔,形式新穎,體現了當代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散。“孔雀”,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動物的稱呼,而是對自作多情的人的一種別稱;“可愛”并非對某人長相甜美的稱贊,而是一種反語,形容某人可憐到沒人疼愛的地步;“奧特曼”原是動畫中的超人形象,在校園流行語中與英文outman發音相似,用來指代落伍的人,大學生通過一些語氣生動、風格幽默的流行語調適了自己學習緊張的生活狀態。通過這樣的流行語在緊張學習之余激發了自己內心潛在的活力,自身的想象力得到了發展,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自身被壓抑和約束的狀態得到了釋放。
3.校園流行語體現了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增強。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很多大學生已不再將自己的視野局限于校園之中,他們同樣關注國家的政策、世界局勢的發展,他們的內心世界同樣有很強的責任感。汶川地震、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背后,社會開始重新審視他們對待“80、90后”的目光。“志愿者”“做人不能太CNN”“今天你低碳了么”等一些校園流行語讓我們看到年輕一代的承載與擔當。在汶川地震后,很多年輕的志愿者深入災區,撫慰著一顆顆受傷的心靈,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年輕的大學生;北京奧運的賽場上,上海的世博園區中,這些年輕的志愿者是引路人,也是一座城市的新地標。年輕的大學生們,行為緊跟著時代脈搏的跳動,節約用電,拒絕塑料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這樣的“低碳”生活理念深入到了大學生的心中,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環保、節約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行動為城市的藍天貢獻力量。
1.通過語言這一載體,關注大學生的心理變化,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豐富多彩的校園流行語是大學生活的一道風景線,透過每一個詞組、語句,都折射出大學生現階段的內在心理狀態。流行語中既有積極向上的,也有粗俗膚淺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應一味地扼殺、制止,應當采取積極態度對其加以引導和交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不僅僅只是傳授書本知識,更應關注學生生活的世界,培養他們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態度,避免他們產生的心理抵觸情緒,換位思考來關注他們的成長。
2.校園流行語反映出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性、思想的起伏性。唐代詩人劉希夷在詩作《代白頭吟》中有這樣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一句詩作可以形象地描繪大學校園的生活,每一屆的學生不同,成長環境、生活的時代都有很大的差異性,校園流行語并不是能夠永久不息地流傳,它具有獨特的時代性,它是一種特定時期創造的特殊語言,它來源廣泛,形式多樣。在校園生活中,大家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在長期共同生活中會產生影響,一些大學生的辨別能力較差,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同學中的不良風尚會影響彼此,如學生中廣為流傳的“金三角”“樓蘭”等流行語,就是大學生考試作弊、上課睡覺這樣一些現象的體現,雖然這些詞語表達一種幽默,但表現出大學生人文精神、誠信意識的缺失。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導工作,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加以轉變。
3.校園流行語反映出大學生思想進一步趨于成熟。大學校園流行語是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大學生通過網絡、報刊、媒體以及自我創新等方面豐富和拓展了校園流行語的內容,大學生是校園流行語的創造者,同時也是使用者。他們在參與其中的同時,以現實的社會生活為模板,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價值判斷標準、行為準則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從側面促進了他們的個性不斷成熟。從“奮斗”“蝸居”到“蟻族”,有著大學生們對現實的無奈,但“蟻族”的“不拋棄,不放棄”,更是一種思想蛻變的寫照。
對校園流行語的分析和把握,可以使教育工作者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和思想動態,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大學四年是人生發展的黃金時期,價值觀在趨于完善,對于未來的判斷也在日趨成熟,學校在第二課堂的推廣以及制度化的建設上還應不斷完善,創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使大學生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多一點空氣、水和陽光。
[1][英]阿雷恩·鮑爾德溫.文化研究導論[M].陶東風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黃濤.近年大學生流行語與校園文化風尚[J].衡水學院學報,2006,(12).
G64
A
1673-0046(2010)6-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