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川
(太原大學,山西太原 030009)
淺談國家助學貸款的信貸風險
田川
(太原大學,山西太原 030009)
高校助學貸款是國家為解決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而發放的資助性貸款,屬于政府補貼貸款利息的商業信貸業務,但其償還風險明顯高于一般商業性貸款。
助學貸款;信貸風險;對策
國家助學貸款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國普通高校資助政策體系,加大對普通高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從1999年開始實施以來,已經成為高校解決經濟困難的學生上學的主要方式,并且確實為大批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幫助。然而近年來,隨著大學生還款違約率不斷提高,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助學貸款的壞賬率一直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銀行的本金回收,風險大、收益低,因此,商業銀行對此積極性不是很高。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地規避風險有待于進一步思考和研究解決,以確保國家助學貸款科學、有效地運行。
當前我國實行的國家助學貸款所針對的是因家庭經濟困難,在校期間難以支付完成學業所需基本費用(包括學費、住宿費、基本生活費)的大學生,由國家指定的商業銀行采取信用貸款的方式,且在校期間的貸款利息均由政府財政補貼,還款期限從畢業后四年延長為六年。這些表明,當前在我國實行的國家助學貸款基本上是由商業銀行來辦理的一種信貸業務,學生不需要辦理貸款擔保和抵押。這些舉措,雖然從政府行政部門來看是“以人為本”,使許多“寒門學子”不再因為支付不起學費而無學可上,但從商業銀行的盈利本質上來看,是具有很大的風險存在。
據2008年4月的《重慶時報》報道,重慶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高校的學生在向某銀行申請提助學貸款后,因到畢業還貸時,部分學生卻未歸還貸款,致使銀行未回收貸款達496萬多元。另據2009年1月的《江南都市報》報道,江西省共有76所公辦高校申請助學貸款,截至2008年末,工行承辦的全部國家助學貸款余額24007萬元,進入還款期的有2328萬元,其中違約余額1053萬元,違約率為45.23%,這個數據與教育部統計的全國助學貸款平均違約率20%顯然要高出一倍。截止到目前,早期申請貸款的學生已經畢業,進入還款期,但據教育部近期抽樣的調查數據顯示,貸款的學生在畢業以后有近20%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還款違約情況,國家助學貸款風險已經顯現。
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業務,通過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后獲得利潤。根據貸款主體的不同,貸款可分為自營貸款、委托貸款和特定貸款三種。其中特定貸款是指經國務院批準并對貸款可能造成的損失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后,責成國有獨資銀行發放的貸款。按照貸款的用途來分,國家助學貸款屬于個人消費信貸的一種。作為國家指定的提供國家助學貸款的商業銀行來說,開辦此類的消費信貸業務時,主要面臨的是信用風險。
所謂信用風險就是指貸款人到期不償還債務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風險。巴塞爾委員會將信用風險定義為“交易對手無法履約的風險”。具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下降。由于消費信貸以消費者的收入作為第一還款來源,因此收入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到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從而提高了信用風險。二是借款人的還款意識不強,這主要是由借款人的誠信意識和道德意識所決定的。這要求還款人在負債期間能夠主動承擔還款義務的責任感和誠實可信的品德,加大了信用風險。
銀行在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業務時,主要面臨的風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需要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主要是貧困生、特困生,家庭條件比較差,無條件提供任何擔保和抵押,僅憑貸款人的信用作保障。而當前我國個人信用系統尚未建立,使得國家助學貸款具有較高的風險。
2.在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中,有部分可能會中途退學或無法完成學業而提前離校;或畢業后工作不穩定,銀行無法與其本人聯系;還有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無任何經濟來源等等情況,都將使銀行面臨很高的流動性風險。
3.按照規定,國家助學貸款的還款期最長為畢業后6年,對于銀行來說,貸款期限相對較長。例如:若某借款人進入大學后從一年級即開始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則其貸款期限最長為10年,若其本科畢業后考上研究生,則貸款期限最長為13年。這樣相對較長的貸款期限,會使商業銀行變現能力的風險大大提高。
作為銀行規避風險、獲得利益,是正常舉動。但國家助學貸款作為政府的政策性措施,其目的就是為了廣大貧困學生的福利,風險不能讓學生來承擔。這就要求找到一個切入點,科學防范風險,促進銀行的積極性,切實使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采取措施:
1.建立并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系統,注重學生誠信教育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管理系統,與高等教育學歷查詢系統捆綁,在查詢學歷的同時能夠顯示出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記錄個人在銀行所有貸款及還款情況,在各銀行間聯網,建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要求采集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數據,并對信用差的學生列入個人銀行開戶的“黑名單”,起到懲罰失信者、警示企圖違約者和保護守信者的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要繼續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地開展學生誠信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債務確認和還貸跟蹤督促等配合工作。
2.引入保險機制
當違約現象嚴重時,或還款不及時而出現拖欠時,各個省的地方財政和高校支付占貸款額度10.9%的風險補償金不足以彌補銀行資金的流失,學校為此承擔60%的責任,這就意味著學校今后將面臨相當大的考驗。另外,由于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風險將越來越高。為降低這種風險,學校可嘗試引入保險機制,讓保險公司對助學貸款進行貸后管理,將風險有效轉移,從而降低學生違約帶來的風險。
3.建立國家助學貸款止損制度
銀行針對高校學生所辦理的助學貸款業務可以參照下崗職工再就業小額貸款管理辦法,實行貸款風險止損制度。例如:2006年,國家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在與當地政府、教育廳、學貸中心協商之后,將該行承辦的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由原來的12%提高到的15%。當助學貸款違約率小于15%,節余部分全部獎勵給高校和自治區學貸中心;當助學貸款違約率在15%~20%,所形成的損失由高校、開行內蒙古分行、學貸中心按照50%、40%、10%的比例分擔;當違約率超過20%時,開行內蒙古分行將停止自治區國家助學貸款業務,形成的貸款損失由高校承擔。這就要求做到一旦有個別學校的國家助學貸款逾期率達到劃定比例,即劃定“紅線”,凡是越過“紅線”的學校,銀行將逐漸減少或停止發放貸款,從而降低銀行貸款風險。
4.建立國家助學貸款擔保基金
在當前個人誠信觀念比較滯后,缺乏有效的市場手段調節銀行經營行為的情況下,可以建立國家助學貸款擔保基金或風險基金,增強銀行貸款風險保障。
(1)學校應在其國家助學貸款承辦的商業銀行開立擔保基金賬戶,擔保基金由學校負責,不低于貸款發生額的25%用于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補償;
(2)學校應在商業銀行發放貸款前,將自己負責的資金注入擔保基金專戶,然后商業銀行以擔保基金賬戶余額為基數,按照一定的比例發放國家助學貸款;
(3)學校每年按照發放貸款額的百分比提取國家助學貸款風險補償金,應在每年年底全部進入擔保基金賬戶,用于國家助學貸款的風險補償;
(4)國家助學貸款形成的損失,在扣除擔保基金后,再由商業銀行、學校、當地財政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擔。
[1]周脈伏,成琴,葛大江.信貸風險管理[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段磊,王兵.高校助學貸款的信用危機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9,(4).
G64
A
1673-0046(2010)6-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