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愛娟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6)
圖式理論下的多媒體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焦愛娟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6)
大學聽力教學越來越受重視,多媒體帶著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被越來越廣泛應用于聽力教學中,然而在華麗的教學模式下也潛藏著種種問題。文章將探討如何把圖示理論和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解決多媒體教學帶來的問題,從而更好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改進聽力教學。
圖式理論;多媒體;聽力教學
聽是人們言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英語學習中,反復強調的四項基本技能是“聽”、“說”、“讀”和“寫”。而在這四者中,“聽”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見聽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據統計,人們在語言交際中45%的時間用于聽,說占30%,讀占16%,寫占9%。因而要想學好一門外語,不僅要進行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訓練,更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聽力是外語學習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聽力的缺憾直接影響著學習者整體英語能力的提高。只有聽得正確才能讀得流暢。語言本身首先是有聲語言。沒有聽,就沒有說,語言的交流也就無從談起。因而,聽力在語言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聽,是語言的基礎;聽力,是語言學習的前提。
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對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這樣陳述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種語言教學理論的完善以及教學改革的實施,各個高校也越來越重視英語聽力的教學,也正在努力探索和實踐更加有效的途徑來解決學生語言能力運用不強等實際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聽力仍然是很多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瓶頸,英語聽力重要性日益突出與聽力課堂效率低下的矛盾越來越明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英語教學尤其是聽力教學中的應用逐漸普及使英語聽力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改變了傳統英語聽力教學的“放錄音——對答案——再聽”這一機械乏味的“三部曲”。用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的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課堂內容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靈活地對學生進行測試及時得到教學反饋完善教學環節。總之,視聽結合、聲像并茂、生動活潑、直觀形象,運用靈活的多媒體教學技術使英語聽力教學發生了重大變革,極大地提高了聽力教學的效率。
然而多媒體的應用也給聽力教學帶來了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教師如何正確處理和多媒體的關系。社會互動理論認為中介者就是在學習者認知發展過程為他選擇學習機會和創造學習環境來促進其學習的人。中介者在文化的傳承中起根本作用,在有效的學習中起關鍵作用。所以老師無論在什么樣的課堂下都不應該忘記自己的這一重要角色,聽力課堂上也是如此。但是在傳統的聽力課堂上,老師過分關注聽力材料的重復播放而扮演了播放機的角色,在現代的多媒體網絡下的聽力課堂上,老師又嚴重地依賴多媒體,不停地播放各種音頻、視頻等,整個聽力課堂上很少聽到老師的引導、啟發和概括總結。在華麗的教學模式下,老師變成了一名計算機操縱員,大大地降低了多媒體的意義。
如何才能既保留多媒體的優勢又能解決它帶來的問題呢?幾經思考筆者想到了現代語言學著名的圖示理論。在最近的語言教學研究中很多學者將圖示理論和英語閱讀理解聯系在一起,我們能不能將圖示理論應用在多媒體環境下的聽力教學中,使圖示理論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解決新的問題呢?
現代圖式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其代表人物是明斯基(Minsky)、魯梅哈特(Rumelhart)和香克(Shank),主要用于分析知識在記憶中的結構和分析故事的結構以及人們對于故事的理解和記憶。后來許多語言學家將圖示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領域。所謂“圖式”是指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在頭腦中儲存的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或積極組織,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一個過程,也是怎樣把這些新信息豐富到學習者知識庫中的過程。圖式中每個組成成分構成一個空檔,當圖式的空檔被學習者所接受的具體信息填充時,這個時候圖式便實現了。圖式理論基于這樣的原則: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語篇本身都不具有意義,意義在讀者的腦海里,取決于讀者在理解過程中對大腦圖式的啟動。
在聽力過程中,聽者的圖式可以分為語言圖式(language schem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語言圖示指讀者先前的語言知識,例如語法、詞匯、語音等等語言基本知識。內容圖式指的是文章的內容范疇,它是文章的主題,因此內容圖式又可以被稱為主題圖式。在聽一段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它的主題猜測出它的大概內容從而大大地提高做題的準確率。形式圖式指聽者在篇章、修辭等方面所具備的知識。不同題材的文章就有不同的結構和語言特點,掌握這些有助于理解預期的建立,抓住話語的主要意思。
由上面的陳述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語言圖示、內容圖式還是形式圖式對于聽力教學都有很大的意義。通過聽覺領悟語言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包括接受信息、識別、判斷和理解聲音信號等幾個層次的心理活動。人們接受信息后,通過大腦來識別和理解每個聲音信號的意義,然后作出適當的反饋。反饋的快慢、判斷的正確與否,同一個人的識別和理解能力及個人的知識、經驗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圖式理論告訴我們,聽力過程并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在既存圖式參與下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因此,在聽力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圖示知識,幫助學生積累圖式。在教學實踐中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圖示,充分扮演好老師的角色。
如何才能幫助學生積累圖式和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圖式呢?這是圖式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關鍵,也是如何把圖式理論和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提高聽力課堂效率的關鍵。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在課堂上的廣泛應用為幫助學生積累和激發圖式提供了廣泛的空間。
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聽力教材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對話聽力全部都是關于美國的文化象征自由女神像、山姆大叔等等。在聽聽力之前,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從聲音到形象給學生呈現出直觀的印象,讓學生對要聽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腦子里就會浮現關于這些文化象征的各種各樣的圖式。在此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適當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和討論把聽和說結合起來。當斷定材料將會涉及到某一情境時,相應的圖式隨之也會被喚醒,且將有關知識都保持在激活狀態。當預期同材料內容一致時,圖式將促進對材料的迅速理解。在多媒體和網絡的幫助下,老師要不斷幫助學生輸入新的圖式,這不僅僅能提高英語聽力理解能力,對于閱讀理解能力也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解決了老師過分依賴多媒體的問題。
[1]溫宏社.構建認知圖式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聽力教學模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2]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G642
A
1673-0046(2010)6-0149-02
2009年周口市社科聯調研課題項目,項目編號:zsdy—200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