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傳統農業院校學生會干部隊伍建設思考
李 偉
(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傳統農業院校的學生會干部在日常學生管理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學生會干部隊伍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論文以華南農大農學院為個案,通過一些數據的分析,對學生會干部優缺點的幾個方面進行了剖析,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以期進一步提高學生會干部隊伍素質,打造優秀的學生會干部隊伍。
農業院校;學生會;建設
傳統農業院校的學生會干部有著優良的品質,踏實肯干,不怕臟不怕累,有熱情、有干勁、有進取心和責任心的優良傳統。目前,傳統農業院校的學生干部隊伍主要是以“80后”和“90后”的同學為梯隊組成。諸如:在我院近3年的學生會干部招新中,每年報名參加面試的同學有180多人,占年級總人數比例的80%以上。他們經歷了嚴峻的高考的洗禮,在心智和學習上都極其渴望著在大學初期通過各種途徑施展自己的才華,鍛煉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大學的各類社團、學生會組織、協會等成了他們的首選。在心理和行動上渴望著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涯,擺脫傳統學習以理論課堂為主的方式,渴望著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新知、體驗大學、感受社會,渴望著及早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在大學階段轉化為自身本領。特別是處在改革開放前沿地區的農業院校,因其復雜的環境和信息的開放,給大學生們的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接受新知的同時,他們更加期望通過第二課堂的豐富閱歷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這一代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階段性成果成長起來的一代,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環境上,都呈現出獨特的優越性。但由于社會經濟的客觀發展所帶來的貧富差距,造成了很多貧困現象,高等農業院校尤其如此。絕大多數來自普通家庭,他們往往肩負著雙重壓力和歷史責任。對于幾千年來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命運的傳統思想,也一直影響著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家庭。讀農無用和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思潮也深深烙印著老一輩的農村家庭,在他們的腦子里只有一個信條,那就是讀好書,光宗耀祖。因此,貧困大學生群體更期望通過各種機會找到自身價值,完成肩上的重任。
農業院校的學生干部群體思想和行為單純,有拼勁,可塑性強。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形成較為單一的模式和慣性,做事情想法不多,敢于冒險。正因為這種獨特的個性,恰恰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空白的紙張更容易描繪出未來精彩的藍圖。俗話說“千里馬”還需遇到好“伯樂”,有了好的教育途徑和方式,遇到了好的教育引導者,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內在的潛能和能量,促使他們更快更好地成長并取得成功。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良好心理承受能力、敢于直面挫折與挑戰、不輕易選擇放棄等是他們的優勢。在大多數傳統農業院校的農科專業中,學生選擇該專業的原始動機主要是農學類學費低廉,錄取分數比較低和穩定。對于這部分群體來說,他們經濟不是很寬裕,學習成績不是很突出,長期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選擇一個學校和專業的時候,他們往往聽取班主任或者家長的意見。同時,也有相當部分同學心理素質很差,不愿與人交談,自閉、自卑等等現象普遍存在。
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環境的不同,農業院校學生會干部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和綜合素質,各個方面的底子比較差。在我國,南北和東西部地區的基礎教育程度差別是很大的,加上高考指揮棒和升學率硬指標的標向作用和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使得本應受到良好規范的基礎教育變得飄搖。特別是在農村、山區等偏遠地方,絕大多數還是傳統的教育理念,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供子女進學校后,把受管教的工作完全托付給學校,家長卻很少配合,這種現象在我國家庭教育中還是廣泛存在的。當今教育已逐漸向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本人等四方培養體系轉型,而絕非僅僅是學校的一方職責。因此,這種環境下培養起來的學生往往是學科成績優勢明顯,其他素質和能力嚴重不足,更多地體現在如今推行的“3+X”培養制度上。進入大學后,才發現自身有著很多方面的缺陷,對于這些有充足干勁的大學生新生來說,往往會亂掉陣腳不知從何做起,而花費了大量的無用功去尋找自己的出路。
有著很強的自尊心,不愿主動與別人進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交流。常見的問題是:跟熟悉的同學很開朗,跟陌生的同學無共同語言,缺乏交流的技巧等。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現象就是遇到困難和困惑時無人傾訴和排解,造成抑郁和自閉。初高中階段的班集體活動在次數、形式、內容等等方面都是嚴重不足的,學生往往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看書復習上面。很多老師和家長認為娛樂體育活動都是在浪費時間,荒廢學業,只要考上大學什么都好了。由于這種思想的存在,導致學習壓力過大、體質下降、言語減少、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不足等很多問題的出現,進而出現做事被動,做不好事情,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權利意識,自我保護過大等。
很多學生會的干部既想有好的發展平臺施展自己的能力,又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學習,稍微有點不順心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找不到平衡自己心態的方式和方法,多數情況下選擇放棄,缺乏韌性和韌勁、責任心和大局觀念與意識。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農業院校學生干部的一個通病,它既是這個群體中存在的優勢,也是其致命傷,兩極分化比較明顯。出現這種現象時,他們選擇的往往是放棄,且不愿聽取別人的建議和意見,比較固執。
客觀地說,高校學生會組織因新情況新環境的不同,逐漸轉變著本身的一些基本職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優秀學生干部的流失。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學業負擔的明顯增大、畢業就業找工作的壓力過大、學生活動內容吸引力不夠、學生組織社團凝聚力不強人心渙散、管理不善獎懲不明等等,致使學生會學生干部的結構出現明顯偏差,從以前的以三、四年級為主的學生會干部隊伍逐漸演變成為以一、二年級為絕對主力的格局,以老帶新的優良傳統正逐漸發生著轉變。以我院為例,近3年來學生會學生干部任職期滿后自愿留任競選職位的學生僅占總人數的24.5%~27.6%,這個比例是明顯偏少且呈下降趨勢,而這個現象存在著普遍性。
學生會從成立之日至今,各項制度和管理都達到了較為完備的階段,但為什么還是會有層出不窮的問題出現呢?除了新情況出現的新問題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各項規章制度在操作過程中涉入了較多的人為因素,導致好的制度不能執行,好的方法不能實施。在如今的信息社會時代,龐大的信息量充斥著高校校園,紛繁復雜的各類信息也沖擊著當今的大學生群體,沒有任何出身背景的農業院校大學生干部群體因其環境所限,視野和思路往往打不開。如何利用好這些信息,如何教會他們辨別是非、引導他們分清良莠,就擺在了我們這些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因此,更應該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制人,體現以人為本,和諧共贏。
當今大學生干部群體也是富有鮮明的個性,在農業院校中尤其如此。在追求鍛煉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同時,也期望著通過學生會這樣的平臺展示自身才華和能力,付出努力和艱辛需要相應的體現和回報,成為了他們很看重的要點。如果在工作之后,沒有分析成敗、沒有合理的賞罰、沒有總結的話,一而再、再而三,他們會失去信心和毅力,結果就是走人了之。因而合理的獎懲措施、分明的賞罰制度應該處處落實,體現組織的公平與公正,沒有暗箱操作和黑手,這樣的話,無論結果怎樣,他們也會心服口服毫無怨言。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加促進了他們追求新知、提高能力、查找問題新思路的啟發。
鼓勵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給人以信心和勇氣戰勝困難,對于出身平凡的農業院校學生干部尤其如此。這群學生干部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階段,大部分在交際、心理、語言、儀表、體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城市里面成長起來的同學在一定方向上存在或這或那的不足。而從他們的骨子里迸發出一種熱情和力量,這股熱流帶領著他們不畏自身不足,勇敢站出來表現自己,期望在人生的第一個大舞臺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過程中免不了有問題的出現,只要不影響大局或造成太大影響,我們應該多鼓勵他們,多發現他們的優點,多找出他們的閃光之處,并經常和他們進行思想、工作、心理上面的溝通,搭建一種和諧的平臺,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讓他們身在其中雖有不足,但很自信和自豪,這樣才能促進他們好好地成長。
農科院校的學生干部多數來自普通家庭,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同學對大學學習、生活、工作等是充滿著熱情和干勁的,如何運用學生干部隊伍這個平臺引導和培養好他們,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管理好學生,就是我們教育管理工作者考慮的課題。多鼓勵、多肯定、少批評、少干涉就是最佳的方式和方法。作為成長中的他們來說,最需要的就是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與支持,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到很圓滿,在工作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瑕疵和問題,這個時候相互體諒、相互理解就是化問題為力量的原動力,這樣才能促進他們快快成長,得到鍛煉、得到提高。
作為學生干部隊伍直接管理者的老師隊伍,由于個人專業背景和能力水平的參差不齊,導致在工作方法、工作風格和思路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正是由于這種差異,如果在工作中協調不順暢,往往導致學生干部們在完成所布置的工作時措手不及,因而指導老師隊伍的管理水平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尊重學生干部們的意愿、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利益、和藹的告誡語氣、排解心理壓力方法、合理安排學習與工作的關系等等要素是指導老師日常工作的基礎。現實工作中,往往有些指導老師不負責任、態度惡劣、關心缺位,把學生干部作為“勞力”使喚,只知道叫他們干活,很少問及他們心里的想法和困難,久而久之,使得他們缺失了學生干部的自身榮譽感和優越性,喪失了學生干部隊伍的凝聚力,這是對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的致命打擊,作為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導老師們是應該絕對避免的。
[1]李鑫等.高職院校學生會組織變革良性循環模型構建[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9,(3).
[2]翟曉鶴.關于高校學生會建設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9,(9).
[3]鞏惠玲.淺談高校學生會干部的培養[J].合肥學院學報,2009,(6).
[4]崔家新.對高校學生會運行的法律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6).
G64
A
1673-0046(2010)7-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