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黃淮學院國際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新課標下建構主義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安娜
(黃淮學院國際學院,河南 駐馬店 463000)
“以人為本”的新課標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論文通過對高級中學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提出以強調學生為主體的建構主義理論的重要性,包括建構主義理論下學習環境四要素等,試圖分析建構主義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和應用。
新課標;建構主義理論;英語教學
在世界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語言受重視程度不言而喻,在就業時,社會對于英語的要求從注重知識轉向了注重技能。然而,相對于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來說,所取得的成績并不十分理想。為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必須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提高外語教學質量,2001年教育部頒發《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提出:“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的過程。”可見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在外語教育上的理論運用和創新。我國高中英語教學雖已有較為長足的發展,成績顯著,外語界仍在積極探索全新的外語教學途徑。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與人交流時,并非處于主動地位,學生只是被動地去學、去識記。一旦面臨獨立使用這種語言時,他們采取的是一種消極的參與,甚至是退避三舍。這充分說明了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缺乏自信,不能把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工具運用于生活實踐,從而暴露出傳統英語教學的弊端。
在教學目標上,部分教師把較多的時間放在語言點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訓練上,留給學生的活動時間相對減少,忽視了實際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被動多于主動,灌輸多于啟發,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聽、記、背、練的苦學之中;教學中有的教師占用了課堂大部分時間,成為課堂活動的中心。并且重視對現有結論的記憶,而忽視學習的過程;重視教學的嚴格劃一,而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創造才能。這種做法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他們自主發展與獨立人格意識的形成。正如Utley指出的那樣:“改革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不論大綱、教材如何改進,如果沒有訓練有素的教師,我們將一事無成。”
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起源于杜威·威果茨基的經驗基礎理論及皮亞杰的主客體論,它強調知識與經驗的雙向結構。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和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更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學習是如何發生的、概念是如何形成、意義是如何建構的,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包括哪些主要因素等。美國心理學家Kelly認為,由于所處文化背景、成長環境等不同,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獨一無二的個人構建。任何學習過程都是學習者在自身已有的知識系統上吸收新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會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的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過程。這和我們的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記的灌輸式教學截然不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在教學上它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愛好,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即知識和經驗,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與灌輸者。教師引導協作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
2.情境
英語學習作為一種語言的學習不能脫離實際生活,英語學習應著眼于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應在具體情境中進行,學習效果也應在情境中評估。“情境”創設對意義建構有重要作用。
3.協作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學生和學生——學生之間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建構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達到共同目標。小組成員需要通過商討完成學習任務,所以“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4.意義建構
在建構主義強調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意義建構”并非等同于教學目標,而是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過程作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后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意義建構。這反映在英語學習上,便是要充分理解所學的新的知識點、句子結構、正確語法等,而后將其并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并加以應用。
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對于教師尤其重要。在新課標的大背景下,英語教師應該具有新的教學理念。英語教學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并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新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學生主動學習的價值取向,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
(一)以學生為中心,發展新型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師主宰著課堂,而學生則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建構主義學者認為教師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他不應成為課堂的中心。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的,而是由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資源,主動去搜集、分析有關的信息、材料,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成為課堂中心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任務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組織協作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維空間,使其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培養其自身的創造力;教師努力創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不但要給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機會,而且要確保學生有同等的練習機會,把學習英語變為自己的認識和活動。學生由聽講者變成自覺的學習者、研究者、參與者。讓學生在交際使用中感受到創造使用語言的樂趣。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者不但能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從而積極學習,而且以這種方式建立的新知識結構不僅不會退化,相反能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二)創設“情景式”教學
建構主義所闡述的學習就是基于真實問題情景下的探索、學習的過程,學習問題必須在真實的情景中展開,必須是一項真實的任務,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學生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聯系,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在教學中,所設計的這些問題必須都是學生所熟悉的、與實際生活有緊密聯系的真實問題。而教學設計通常也不是從分析教學目標開始,而是從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意義建構的情境開始,整個教學設計過程緊緊圍繞“意義建構”這個中心而展開。只有在創設的具有生動性、豐富性的情景下,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通過語言運用來強化所學的技能,才能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構建。并且學習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從而,更大地激發起求知欲望,培養出開拓創新和勇于實踐的能力。
例如,如果教學內容是Seeking a Job,教師可以在幫助學生了解了如何填寫申請表及面試過程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后,為學生設計一個現場招聘會,學生四人一組,有的負責招聘宣傳,有的負責面試,也有人充當求職者。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己做招聘廣告,設計求職表,填寫表格,參加面試,不僅把課上學到的內容全部融入其中,而且還有自己的發揮和見解,學生充分展現了各自運用語言的能力,并活躍了課堂氣氛。在英語教學中重視并實施“情景式”教學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在合作和互動中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重視學習的協作性。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協作等。建構主義學習設計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分組以及如何幫助學生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并依據學生的性別、性格、興趣、能力和學習成績等因素進行合理搭配分組,組織多種形式的協作學習活動,如進行討論型小組活動。小組活動是一種促進互助的學習方法,可以先讓整個班級共同討論思考問題,使學生在展開討論時能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問題,然后把學生有目的地分成小組。或者一開始就把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再進行全班范圍內的學習交流。這樣的活動可以營造出輕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可以降低學生使用英語的緊張和焦慮感,增強自信,增加成就感。除此以外,還可以組織一些表演型小組活動,如角色扮演、配音表演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各展其長,彼此受益。通過這種合作和溝通,學生和老師均可以對所學知識有全面正確的理解,從而實現整個群體的意義構建。交際是英語教學的實質和目的所在,所以合作和互動更是不能缺少。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5).
[3]張建偉.從傳統教學到建構主義教學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9).
[4]趙蒙成.建構主義教學方法評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9).
G718.5
A
1673-0046(2010)7-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