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巧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以“資源節約”的理念構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焦 巧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以“資源節約”的理念為宗旨,以職業技能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充分利用地域資源優勢,做到教育思想創新、教學資源合理配置以及適應“兩型社會”建設的需要。
資源節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溫家寶總理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即“兩型社會”的重大決策,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節約資源。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在不斷節省辦學成本的情況下,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效率,彌補“兩型社會”建設人才缺口。職業教育要走內涵發展道路,充分為“兩型社會”建設服務。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技能,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現階段我國正大力提倡和推行“兩型社會”建設,以“資源節約”的理念為宗旨構建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才能做到教育思想創新、資源配置合理、與社會需求和諧,以及適應“兩型社會”建設的需要。
導游職業崗位能力,明確要求導游應具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英語口語能力、旅行社經營與管理能力等專業技能,能在旅行社、旅游景區、飯店、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導游、外事工作者、旅游經營管理者等相關專業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又分為涉外導游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為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應加大實訓教學的力度,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合理利用地域教學資源,充分將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很好地利用起來。
校內實訓基地,是指圍繞著旅游行業的實踐要求而在校內開設的各種專業實訓室,實訓室應發揮其真正的實戰作用。例如,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的模擬導游實訓室是華中地區最大也是湖北省第一個采用虛擬現實、三維立體技術的導游實訓室。模擬系統重點虛擬湖北著名景點,包括武當山景區、神農架林區和三峽風光。通過三維全景立體投影,參觀者能進入指定的風景旅游點,進行景點的實時切換、自動導航、普通場景游歷等活動。學生通過模擬操作,能夠提升實際操作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在此優越的實訓基礎上,導游專業應再增加校內實訓環節的課時數,讓學生進行仿真訓練,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親自模擬操作的機會,及時把理論運用于實踐。
校外實習基地,是指高職旅游院校通過與旅行社、旅游景區景點簽訂協議,由旅游企事業單位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滿足學生頂崗實訓需要的校外實訓基地。再通過利用假期的時間,鼓勵學生走進旅游企業,參加實踐活動,增加實戰經驗,與課堂上學的東西很好地結合運用。目前,該院利用學校在社會上的信譽度,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開拓一切渠道,廣泛為學生安排、聯系旅行社、旅游景區景點、主題公園等,已建立的校外主要實訓基地有“深圳世界之窗”、“深圳歡樂谷”、“黃鶴樓”、“武漢大學旅行社”、“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華中國旅”等。
此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嘗試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例如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服務中心。一方面,企業依托雄厚的教學資源可以為學院師生進行旅行社業務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從而實現產、學、研的實訓基地一條龍服務。
課程結構體系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知識、技能體系的形成和培養,以職業崗位應具備的綜合能力作為配置課程和界定課程內容、精簡課程內容的依據。論文針對旅游管理(側重于培養普通話導游)專業的課程體系改革。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很多國家考核導游時堅持“A·S·K”原則,對導游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技能水平、知識內涵有了相對統一的要求和考核標準,即導游人員的態度(Attitude)、導游人員的技能(Skill)和導游人員的知識(Knowledge)。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以導游人員素質要求的“A·S·K”原則作為指導思想,遵循教學的特殊規律,形成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為基礎目標,注重基礎性課程與拓展性課程的設置與結合。
“A·S·K”課程體系模塊設計,是以導游人員職業能力模塊為基礎,分為職業態度(A)、職業技能(B)、職業知識(K)三項職業素質基本要求模塊,對所開設的課程進行篩選。如職業態度(A)模塊主要包括導游從業的“職業道德、禮儀修養、品德修養”等相關課程;職業技能(B)模塊主要涵蓋導游從業的“語言交際、導游講解、帶團技能”等課程;職業知識(K)則主要囊括了“導游基礎知識、政策法規、旅游地理”等基礎知識課程。
以“A·S·K”原則為課程設置標準,以“培養職業技能、創新能力、學習能力、文化素養”等能力目標為指導,對于課程類型,再細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與技能拓展課,公共基礎課主要包含“大學英語、政治理論、計算機應用等”基礎性學科課程,專業基礎課涉及到“導游業務、導游基礎知識、模擬導游、政策法規、職業道德、旅游心理學”等課程,技能拓展課則涵蓋了“計調部實務、領隊業務、景點導游、旅游產品設計、外聯部實務”等行業技能型課程。其中,技能拓展課可細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
課程設置形成以專業基礎課為核心,以選修課為補充,寬基礎、多方向、深內容的整體構架。具體做法如下:在課程安排上,大一兩個學期、大二學期上,主要完成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全力備戰全國導游資格證考試。大二下、大三上學期完成技能拓展課的學習,大三下為頂崗實習階段。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對專業課程進行分類,組合成可供學生自由選擇的不同課程組群,增強課程設置的系統性。建立核心課程,確定各科目的最低學習標準和基礎學習要求,進而建立相應的擴展性課程。學校豐富的課程儲備為學生的自由選擇和個性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除了核心課程是必修課程外,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愿望和職業傾向自主地選擇相關選修課程或方向課程,甚至可以跨學科、跨專業選課。同時,課程設置要有具體、明確的課程目標,課程的安排要從理論到實踐、從國內到國外漸進展開,要十分強調課程之間嚴格的邏輯關系和先后順序,以發揮課程教學的整體力量。
(一)多媒體教學
運用多媒體技術,告別“黑板和粉筆”的時代,多媒體網絡教學能夠優化教學過程,將枯燥抽象的學習內容變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為教學提供逼真的表現效果,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種新的學習形式不同于以往其他教學形式,其效果也是其他教學形式所不能比擬的。
(二)情景教學
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和崗位能力要求,假設工作情景,創設環境氣氛,擬定工作內容和流程,讓學生扮演特定角色,進行課堂現場導游模擬教學。如《導游業務》、《模擬導游》課程可以采用情景教學,包括講解技巧、如何活躍團隊氣氛、處理突發問題三方面的訓練內容。通過學生的講解、手勢、儀態、語音語調等整體表現,師生共同觀摩評價,鼓勵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做中學。情景教學有利于加強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個性和才能的全面發展。
(三)直觀教學
教師在上課時配合講授,把實物、教具展示給學生,或者由教師向學生作示范性的動作,向學生提供感性經驗或用來說明、印證所傳授的知識。如《導游業務》課程演示實物教具,比如導游旗、機票、登記卡、旅游團接待計劃、撥款結算單、全陪日志、服務意見表等等,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認識,把導游服務操作規范和實物聯系起來。
(四)案例教學
在學生掌握了有關專業知識和分析技術的基礎上,并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通過設置一個具體案例,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討論、發表意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進行案例分析,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團隊合作。
(五)實地教學
《現場導游》、《景點導游》等課程情況復雜多變,課堂上的教學帶有很強的模擬色彩,單純的課堂教學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要把職業能力培養落到實處,就必須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實地教學正是一種體現旅游專業“能力本位”的教學理念的有效方式。
涉外導游是我國導游隊伍的中堅力量,主要承擔涉外旅游團隊(包括國外入境旅游團隊和中國人出境旅游團隊)導游接待工作。中國國際旅游市場的飛速發展導致對涉外導游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由于導游學沒有獨立學科地位,只能掛靠在旅游管理專業名下的導游培養,其專業化程度和外語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涉外導游人才數量增長和質量提高。高職涉外導游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賴于增強教學“國際化”的力度,突出國際化的特色,旨在讓所有學生都能熟悉和掌握全球化背景下運作的模式。
(一)積極融入旅游市場,從產學研結合方面促進專業發展
目前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學校,都積極融入當地旅游市場,立足學校資源,充分結合實際,從產學研結合方面來促進專業發展的趨勢。從武職情況來分析,我校所處武漢市,市內及周邊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其中有5A級景區的黃鶴樓和長江三峽。作為本專業的教師、學生,都應該在教學的指導下融入市場,充分利用這樣一個有利的環境來提高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從湖北旅游從業人員中選擇有豐富經驗的專家走進學校以講座甚至授課的方式和師生交流;另一方面,本專業的師生都要積極地投入到市場當中,利用專業人才集中的優勢,努力為旅游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并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加大實踐經費比重,統一組織學生參觀旅游企業及旅游大型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市場操作中學習專業知識。
(二)結合專業特色進行課程調整
從培養目標看,涉外導游專業與普通旅游管理專業有著根本區別,涉外導游重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這個專業的教學國際化程度。武職涉外導游專業的招生對象是全國范圍內的專科層次普通高考考生,所以學生在基礎知識尤其在外語學習和應用上較差,且層次不齊,而作為涉外旅游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外語應用能力,需要具備相應專業的說、聽、寫的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不是一兩門英語課所能解決的,必須在整個課程體系有所體現。充分利用本院已有的外籍教師的資源和教學條件,對一部分專業課程采用外語教學,同時,開設大量具有國際文化背景的相關課程,以滿足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對于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與文化要求。通過“國際化”引進國外課程,培養雙語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整體上帶動和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
[1]魏凱.高等職業教育導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4):94-95.
G718.5
A
1673-0046(2010)7-0018-02
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大賽制和假期體驗”——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項目編號2009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