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利
(蘇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體育,作為人類文化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發生發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的作用下發生發展的,是在一定和民族的社會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習俗等作用下發生發展的”。“以體育歷史文化形態為表現形式的時代特征與以體育民族文化形態為表現形式的民族特征,是體育的兩個基本特征”。“體育民族文化形態,在時間與空間的緯度中,都是以一定的民族方式具體存在著,有著具體性特征”。而中西方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影響下,必然產生不同的體育思想和體育形式。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臘文明以其特異的風采與卓越的成就享譽后世,以至有“言必稱希臘”之說。的確,它的文化創造達到了人類文明的第一個高峰。于是,古希臘文明的勃興和它的“后來居上”,它的光燦奪目的業績,被學界稱為“希臘的奇跡”。經過世代的繼承、充實、演繹與發展,已日漸融合到西方社會的集體意識中,并進而成為影響西方社會乃至世界文明的歷史傳統,人類文明也就在這樣的歷程中不斷地邁開了前進的步伐。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人們敢于競爭、勇于挑戰。競爭也是后來資產階級的一個核心理念。
從西方的兒童教育就能看出,追求個性、強調個人主義是他們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在中國的早期教育,老師們的要求是同一、聽話、趨同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例如在中國諺語說的好“槍打出頭鳥”,認為同一是好的,而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勢必遭到家長們和老師們的訓斥,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很多孩子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西方社會鼓勵強烈的競爭意識、弱肉強食;更加鼓勵競爭環境的營造——即公平、公正的環境。例如:西方的法律法規,規定是多少就是多少,如:小偷入室偷竊,判一年零一個月,中國則有可能是幾個月到幾年,時間不等。
可以說,西方人對體育的理解比中國人更加深刻。他們更多的把體育競賽看做是社會競爭的一個縮影。提出了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有一種不斷超越的精神。
1.1.1 使體育獲得競爭、發展的空間
競爭,如“更高、更快、更強”引發新的發展。而發展必然會帶動新的競爭,這樣不斷引發體育的發展,從而帶來“競爭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例如:40年前100米的世界記錄還是海因斯9秒95的成績,2009年8月17日,在柏林田徑世錦賽100米決賽中,世界紀錄保持者、北京奧運會冠軍、牙買加選手博爾特輕松的以9秒58的成績獲得冠軍。他的這一成績打破了自己在北京奧運會上創造的9秒69的世界紀錄。這也意味著,連續三次打破世界紀錄的豐功偉業都是由博爾特完成的,而男子百米極限速度的進步之迅速,也著實令人吃驚。賽前,人們曾預測博爾特會取勝,但很少有人相信他會打破那個已經非常神話的世界紀錄,更沒有人敢想他會一下子突破了9秒60這個人類極限夢想。
1.1.2 這種體育思想又促使人類為“張揚個性”創造最佳環境
人們不斷營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平臺,總是想一切辦法來創造一個透明度很高的舞臺供人們競爭,所以體育的規則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這種創新引入到全社會,就是全社學生的體育課成績依然只看到學生的成績,例如某中學期末列學生立定跳遠成績作為最后體育課成績,規定跳2.25米是優秀、1.9米良好、1.7米及格,那么先天身體條件并不是很好、但很努力的學生可能只能跳到1.7米,而平時不努力、身體素質好的同會的法律氛圍的完善,這種好的競爭環境才能有利于人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每個人的創新之處才能淋漓盡致地發揚出來。
1.1.3 “張揚個性”的體育思想又鼓勵著人們的自我意識的強化
在體育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在比賽中,不僅僅是人與人,也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競爭。人類在這個不斷追求新目標的過程中才會有新的進步。
西方過重強調競爭,必然會在競爭活動中喪失人性本來的東西。由于強調公平競爭就不能去關注人的差異性,只用“高度、遠度、速度”來衡量,必然會帶來人性的喪失。即使是奧林匹克也這樣,只關注成績。殊不知黑人跑步快與他們血乳酸水平的差異有關,在速度達到每公里2分52秒時,黑人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比白人運動員低24%,而在強度達到最大攝氧量時,黑人運動員的血乳酸水平更是低32%。血乳酸含量表明肌肉細胞產生乳酸量,這說明在高速跑動時黑人運動員的肌肉疲勞程度比白人運動員要低,而現在的各項比賽只關注運動成績。
儒家是在以孔子為代表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無論是社會的那個階層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在儒家的“知足常樂、安于現狀”等思想的影響下,產生了中國體育有別與西方的最典型的兩個方面:即中國的養身體育和中華武術。
養身指保養、調養、頤養生命。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欲、辟谷等多種方法,以期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客觀上來說,中國古代的大環境就是一個封閉式的、安于現狀、知足常樂、不愿冒險的環境,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時,自然產生對健康長壽的一種追求,希望能夠健康長壽。
另外,在中國有特殊的理論框架體系——即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并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后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強調陰陽合一,養神兼養行。強調動態的平衡。養身就是追求動態平衡的一個過程。
中國的武術不像西方的競技體育,中國武術素來就偏重于佛、道、儒;文、史、哲方面,思維方式上講究非邏輯的“由意達悟”的方式,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內外兼修”、“剛柔相濟”、“以意擊人”、“善戰不怒”、“以靜制動”的技藝整體觀念,理念上重精神、重武德、師徒親情、派別門第。人文修養等,鼓勵相互之間的展示、強調的是一種體驗、對運動過程的感受、體悟。另外武術動作的運動軌跡與陰陽辯證思想有機的結合起來,所以符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2.3.1 中國的傳統體育的現狀
所謂中國傳統體育,一般是指1840年西方現代體育傳人中國以前的傳統體育項目的總稱。它和印度傳統體育作為主要代表,構成區別于西方體育體系的東方體育體系。與西方體育體系比較,傳統體育有其顯著的特點:①強調“身心結合”、“身心一體”、“性命兼修”,不講究人的身體動作和人體美;②強調“靜”和“行氣”,不追求力量和速度;③傾向非競技性和娛樂性,缺乏競技性和公平競爭精神等等。所以,談起中國傳統體育,人們必定自然而然地想到在那軒齋、路亭、竹影、槐蔭之下,一壺小酌,羽扇綸巾悠然自得的手談—圍棋,或者是氣運丹田,沉肩垂爪,或仿白鶴亮翅、或學野馬分鬃的太極拳,以及為許多詩人美侖美奐地贊頌過的武術套路,放風箏等等。
2.3.2 原因分析
(1)缺少競爭性。中國傳統體育(包括傳統娛樂體育)都有很大的隨意性,受社會發展的起伏性很大。例如武術重內在,講究神韻、勁力,要求手、眼、法、步、精、氣、神的配合,即使有裁判,裁判也難以把握、欣賞、評判,更難體現奧運的競爭。西方的體育長盛不衰的明顯特征就是有競爭性,這種競爭更加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因為目前仍然是階級社會)。這些項目大都沒有類似奧林匹克那樣的強烈競技傾向。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頗具競技性的運動項目,比如球類運動,甚至世界也公認中國是足球運動的發祥地之一。但是,中國最終不能成為足球渙渙大國,其它具有競技傾向的運動也在歷史長河中衰微泯滅。究其根源,這是中國文化固有特性制約的結果。因為在古代中國,體育沒有獨立化、純粹化,它沒有像奧林匹克那樣,把體育與宗教儀式、理性理念分離,它既是體育,也是哲學。
(2)缺少娛樂性。西方的體育更具娛樂性、更符合社會潮流。美國職業籃球賽NBA現在在世界上的影響不亞于奧運會了,比賽的超強震撼力更讓很多年輕人追捧,在中國的中學生都無一不知道NBA的。
(3)不是全民參與。中國人“輕參與、重觀賞”、“只想做看客、局外人”,而西方體育更多帶有全民性,許多高水平運動員都是從平民中誕生,都更多是他們的業余愛好,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
(4)受文化、戲曲藝術的沖擊很大。中國的“重觀賞”導致戲曲藝術的大發展,因為戲曲有故事情節、有想象的空間,能獲得共鳴。元代以后,戲曲藝術得到很大的發展,導致中國很多體育形式都退出了歷史舞臺。即使留下來的圍棋、象棋也是正好與儒家文化有關聯,符合中國傳統“重文輕武”的價值取向。中國人“好雅興、追求文弱”,正好棋類運動符合這種思想才能長久地保存下來。
中國體育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他的優秀一面。他的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強調的和諧、以人為本的思想最終還是會統治世界。因此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保護、發揚中國傳統的文化。將傳統的體育形式加工改造,讓其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更有生命力。
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以及各種文化對體育的影響,我們得出體育最終的發展方向——向東方文化回歸。西方的“張揚個性”的體育思想確實很好,因為他符合階級社會的要求,有資源的爭奪,必然有競爭,有階級必然有競爭。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體育界乃至全社會更要關注以人為本、發揚人本思想,這恰恰是東方文化的特點。在關注數據的同時(比賽結果),我們更應該注意到這其中的不平等因素,對于這種不平等表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更多的理解這種公平競爭下的不公平因素。現在的奧林匹克運動思想也關注到了這點,僅僅依靠西方文化是解決不好問題的,依靠東方文化來彌補、更多地給予人文的理解、關注,實現東西方文化的結合,使現在的體育運動更具時代的進步性。
[1]葉孟理著.歐洲文明的源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2]馮云竣.中國人的人生智慧[J].新華文摘,2007(18):34-38.
[3]張以文.四書全譯[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9.
[4]揚繼繩.中國當代社會各階層分析[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5]黃文仁.試論社會轉型期的體育生活方式變革[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4):22-23.
[6]黃文仁.傳統體制下的社會體育整合模式及面臨的問題[J].四川體育科學,2005(1):11-13.
[7]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8]盧元鎮.中國現階段體育社會結構分化和整合的社會學闡釋[J].福建體育科技,1994(3):34-35.
[9]劉德佩.從群眾體育到社會體育[J].體育文史,1996(4):12-13.
[10]熊曉正.關于21世紀中國體育文化發展的哲學思考[J].體育文史,200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