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波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 北京 100872)
“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
○楊少波
(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 北京 100872)
由美國耶魯大學斯坦利·里索(Stanly B.Resor)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編著的《非理性繁榮》一書針對當時社會的股市以及房地產界出現的非理性繁榮運用大量的實例數據及親身問卷調查結論,剖析了泡沫市場產生的各種原因并提出了消除市場泡沫的措施,警示和提醒投資者預防“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本文借鑒此觀點分析中國的泡沫市場,并期待減少中國“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
非理性 泡沫 心理因素 行為經濟學 經濟人
當你看到“有錢人的司機一邊開車,一邊收聽關于貝斯雷姆鋼鐵公司動向的新聞;經紀人辦公室的窗戶清潔工不時停下來看報價牌;酒店的服務生為了看股市的牌價甚至請假”這樣的情景時,你會不會也迫不及待地模仿著投入暴漲的股市?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二十一世紀初的美國社會,處處顯示著股市及經濟欣欣向榮、一發不可收拾的繁榮景象。在火熱的經濟炙烤下,美國耶魯大學的席勒教授依舊保持著投資冷靜。他和他的研究小組通過分析近幾個世紀的股市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數據,并根據對經紀人的實地詢問調查,得出了當時市場是泡沫經濟和非理性繁榮的結論。席勒教授準確地預言了美國股市以及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他針對經濟市場中人的心理因素的充分研究,更是奠定了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乃至整個經濟學屆的地位。
在第一部分中,席勒教授對影響泡沫市場的14個催化因素進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穩定增長時期到來的互聯網;勝利主義和外國經濟對手的衰落;贊美經營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變革;共和黨控制國會及資本收益稅的削減;生育高峰及其對市場的顯著影響;媒體對財經新聞的大量報道;分析師愈益樂觀的預測;規定繳費養老金方案的推廣;共同基金的發展;通貨膨脹回落及“貨幣幻覺”的影響;交易額的增加;折扣經紀人,當天交易者及24小時交易;賭博機會的增加等等。
在影響因素之下,席勒教授重點對股市的放大機制進行了分析:自發形成的龐氏騙局;投資者的高度信心;對投資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況下預期不減的例證;對投資者期望和情緒的反思;公眾對市場的關注;投機性泡沫的反饋理論;作為反饋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為反饋模式和投資機泡沫的龐氏騙局;自發龐氏騙局引起的投機性泡沫;當今的非理性繁榮和反饋環等。接下來席勒教授從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方面對“泡沫”的形成進行了分析,這也正是席勒教授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所在。席勒教授認為“理性經濟人”會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等影響而產生非理性行為,“泡沫”市場的形成正是“瘋狂”的投資者們心理因素的現實作用。席勒教授的研究全面而科學,用大量的股市數據以及身體力行地調查走訪,充分說明了泡沫的實際存在以及預測了如此華麗的“泡沫”遲早會破滅的那天。
在這一部分中,席勒教授為非理性繁榮中的“非理性人”指出了一條光明之路,即理性市場的嘗試。席勒教授從理性市場的理論基礎以及實際行動兩個方面證明了嘗試的可能性:多元化投資、社會保障制度、溫和的貨幣政策以及增加儲蓄等都是消除泡沫、恢復市場秩序的有效措施。羅伯特·希勒教授在“預言了市場衰落的同時,更重要的,對于解讀投機性泡沫的產生和持續進行了嚴謹而有益的嘗試”(J ohn Cassidy,New Yorker)。在股市和房地產等各個市場存在嚴重泡沫的情況下,希望席勒教授的研究和理論可以漸漸減少市場上的“泡沫”,消除“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
讀過羅伯特·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榮》后,對于經濟大師的研究方式與獨特的學術思維贊嘆不已。任何的理論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羅伯特·希勒教授之所以能得出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正是基于他同他的工作小組對于多年實際數據的孜孜不倦地、嚴謹地研究,并且身體力行的進入到股市,進入到房地產市場,進入到華爾街的各個角落去調查經紀人,調查每個股民的想法與感受。
透過羅伯特·希勒教授關于行為經濟學的理論及“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不禁聯想到了中國的“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中國,“泡沫”的形成以及市場中的非理性行為成為了發展的必然。
“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最重要的理論假設之一,是伴隨著經濟學家對人性的本質特征不斷抽象而逐步建立起來的。“理性經濟人”假說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自利的行為動機。新古典學派認為,在長期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只有那些善于自我保護,能夠趨利避害、趨樂避苦的物種才能夠生存下來,而基于這種特性,“理性經濟”人總是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尤其是物質利益,并形成以個人為本位的關愛自己超越關愛別人的思維定勢。因此,人們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就是獲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理性的行為目標。理性即可推理性,邏輯的非矛盾性。因此,“理性經濟人”在進行行為決策時總是會運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對可供選擇方案進行利弊權衡,以從中選擇成本風險最小化與收益最大化的方案,而且不同的人在同樣的條件下所做的抉擇是一樣的。三是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理性經濟人”假說承認個人利己心理的合理性,并將其理解為整個人類的全部行為準則。基于這個準則,人類通過社會分工交易提高社會生產率與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方法論的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財富的增加就是社會財富的增加,如果每個人都能實現其利益最大化,那么社會總財富也就達到帕累托最優。今天的中國市場,存在著很多“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這是值得我們警惕和深思的。
隨著2010年夏天的“白酒熱”和“紅木熱”,中國市場上形成了一股“炒實物熱”,市場上盛行著這樣一句口號:炒樓炒股不如炒白酒,炒樓炒股不如炒紅木。一個夏天,紅木的價格至少上漲了30%,白酒的價格也不斷上漲,尤其五糧液的價格,甚至上漲了80%。這樣回報豐厚的投機熱點,怎能不引來無數非理性人士?就如羅伯特·希勒教授書中所寫的那樣,投機機會促使投機者涌入,而反饋環的作用又促使價格上漲,又更加吸引投機者。2010年的夏天,火熱的讓人難以抵擋的不是炎炎夏日,而是白酒和紅木市場。但是,這樣的非理性行為突然就如“美麗”的“泡沫”一樣頃刻間破滅,紅木的價格一落千丈,當時賣到幾百萬的家具,現在幾萬元便可以入手。保值相對較好的白酒,其價格增長趨勢也明顯減緩。一位炒紅木的人說:“不是不知道紅木市場的價格泡沫,只是期望自己遇到的不是跌價,而是借著漲價賺錢。”市場中“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可見一斑,強大的僥幸心理使很多投機者被牢牢地套在了這“泡沫”市場之中。
2008年的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不僅沒有使中國本就火熱的樓市冷靜,反而有點“火上澆油”的意味。2008年后,中國樓市不降反升,在2009年中國GDP“保八”戰役中樓市的主要貢獻,使我們不得不為對這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市場的“泡沫”性擔憂。
中國樓市的高居不下,是多方面非理性行為的綜合效應。地方政府缺乏資金,趁機炒地斂財;百姓堅信樓市的保值性,而高漲的樓市價格又造成百姓恐慌性買房;房地產中介群體的層層作假,假按揭,假偷稅增大了樓市風險;國有大型企業的加入囤積,造成地皮價格的日日飛漲。這些種種的“泡沫”因素,使我們不得不擔心是否中國的樓市會步日本、香港、迪拜的樓市衰落之后塵,中國樓市的非理性行為“泡沫”是否也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你看到已年過花甲的老人在費力地看著證券交易所的牌價時,你看到的就是中國股市的現狀。一路熱漲的股市讓許多“理性經濟人”投身股市大潮。但是火熱的背后,是否有騙人的“泡沫”。
中國股市如此的大起大落,到如今的直沖3100點大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股市的市盈率。
中國股市的泡沫,在1999年和2007年較為嚴重,尤其在后一個階段。極高的換手率成為中國股市一路上漲的又一不可忽視的因素。正是中國股民的情感非理性因素過多,影響著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導致中國股市的換手率偏高。
“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的基礎假設,是經濟學的出發點。但是實際中很多“理性經濟人”的非理性行為造成了許多非理性繁榮,產生了許多美麗而幻滅的市場泡沫。希望國家這個“經濟人”可以加強制度完善以及宏觀監管,減少非理性行為,使市場走上健康穩定的發展道路。
[1]希勒:非理性繁榮(第二版)[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陽立高、廖進中:理性經濟人批判與國家理性行為體假說[J].現代經濟探討,2010(7).
[3]姚樹潔、羅丹、西安:中國股市泡沫是偶然還是必然[J].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4]孟慶斌、周愛民、張雁茹:基于理性預期的中國股市價格泡沫研究[J].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
[5]李杰、朱文俊:關于中國股市波動"劇烈"的實證分析[J].價格月刊,2010(1).
[6]朱小斌、江曉東:中國股市高換手率:行為金融學的解釋[J].學術問題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