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銀行保險]
淺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全球競爭力
王媛媛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從資產規模上看進入了全球前30大銀行之列,資本實力也能進入全球前20強之列,盈利能力卻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但資本充足率并不落后。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主要是因為管理體制存在缺陷,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金融創新嚴重不足等問題影響了競爭力的提升。為了提高全球競爭力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應堅持股份制改革,正確處理政府、銀行、企業間的關系,提高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國有商業銀行;競爭力;國際金融市場
面對全面開放的金融市場,我國銀行業市場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我國商業銀行將全面參與國際競爭。外資在活躍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同時,也給我國的金融業帶來了沖擊和影響。
我國金融業全面開放后,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將進一步提高。當代的全球銀行競爭已經是超大規模銀行之間的競爭,全球金融市場進一步集中到少數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機構中。銀行的競爭已經不僅在國內市場展開,而是已進入真正的“全球競爭”時代。我國商業銀行只有通過提高自身競爭的專業化與差異化水平來培育品牌與特色,提高競爭層次,打造出較強的全球競爭力才能在國際化競爭環境中保持一定優勢,確立自身的發展地位。
目前中國銀行業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眾多的城市商業銀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經進入或準備進入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此外,還有政策性銀行在特定的領域內發揮其職能。在這些銀行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規模和品牌等方面明顯處于領先地位。下面根據相關指標比較客觀地對我國的三大銀行在全球銀行產業的位置進行評估和競爭力的衡量。
經過改制上市以后的中國工商銀行的資產接近8000億美元,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產都已經接近6000億美元,雖然離10000億美元還有一定的距離,但也并不是遙不可及。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金融市場的擴大,資產規模達到10000億美元也不需要太長時間。而且,即使以現在它們的資產規模而論,也都進入了全球前30大銀行之列。但我國銀行的業績主要依靠國內市場支撐,進一步國際化是未來我國大銀行應該走的發展道路。
盡管消化了大量的不良貸款,但經過政府注資之后,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核心資本都在300億美元以上,雖然離1000億美元尚有相當大的差距,但現在所有的銀行的核心資本都沒有達到1000億美元,因此我國的三家銀行能進入全球資本實力前20強之列。如果單憑資本一項,很多外國競爭對手都羨慕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因為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政府的一次性注資都在100億美元以上。但是,問題在于怎樣保證這些資本的增值,不能像過去一樣資本都被不良貸款吞噬和被時間“蒸發”,因為此次政府強調是對銀行最后一次的注資。我國幾大上市銀行的資本都只有花旗集團的1/3,繼續擴大融資渠道,開放股權限制,增加資本投入,才能迎頭趕上國際大銀行。
我國幾大銀行的盈利能力與國際著名銀行差距很大。歐洲銀行中,像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這種規模和實力的銀行,稅前利潤應該達到100億美元,而我國這三家銀行的稅前利潤都在50億美元左右,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與花旗集團、匯豐集團、美國銀行的差距更大。但是,中國市場是全球最有潛力的市場,全世界的大銀行都在爭奪中國金融市場的份額。應學習和掌握國際優勢銀行的經營管理經驗,爭取達到國際平均水平。
我國銀行資本充足率并不落后。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已經達到13.57%,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都在10%上下,均達到了具有全球競爭力銀行的水準,這也是我國銀行參與未來全球銀行競爭的有利條件。當然,資本充足率是一個易變性最強的指標,目前這種“良好表現”主要是靠政府剝離大量不良貸款后才得到的,如果我國銀行對貸款和資產的管理,信貸風險控制稍有放松,不良貸款的增量又會稀釋資產質量,就我國銀行目前情況而言,資本充足率將會連8%的標準都達不到。
我國的銀行仍然面臨很大的壓力。雖然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都已經被控制在5%以下,但較大部分過去的不良貸款是由政府“買單”的。目前我國銀行控制和降低不良貸款率的任務仍然非常繁重,因為它離全球優秀銀行1%不良貸款率的標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迫切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也需要銀行進一步加強金融風險的管理。
總的來看,到目前為止,我國銀行與全球一流銀行的競爭實力還不在同一個檔次,差距還很大。
由于國有銀行固有的體制頑癥難以在短期內有效解決,從而影響到其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國有商業銀行像國有工業企業一樣,其產權制度安排使其擺脫不了對政府的行政隸屬關系和向上的縱向依賴。銀行主體事實上是不具有獨立決策權的。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是由于體制上的軟約束造成的,無論是銀行屈服于政府壓力向不良項目發放貸款,還是領導人出于自利動機向關系戶不良項目發放貸款所造成的不良經濟后果,都會由政府買單。即使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但是未能真正形成規范化公司治理結構,其結果必然還是這樣。不僅如此,國有銀行存在的體制問題還必然影響到人力資源管理、用人制度、發展戰略、組織與業務流程創新、風險防范等方面,因此難以形成和提升核心競爭力。近年來銀行股份制改革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國有商業銀行的行政隸屬和權力機制使其難以像民營銀行那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股份制改革,所以缺乏與市場競爭一致的制度激勵和制約機制。
目前,大多數國際先進銀行已經根據巴塞爾委員會《銀行機構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而我國的大型銀行在內部控制能力建設方面卻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在:
1.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尚未形成。部分高級管理人員仍然片面追求經營業績目標,而對其他內部控制目標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基層機構的部分工作人員還沒有完全擺脫粗放型經營的慣性,內控先行的理念還沒有建立起來。
2.缺乏有效的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大型銀行沒有建立起涵蓋事前監測、事中管理、事后處理的全過程風險管理行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貸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和內部風險評估模型,缺乏有效的風險監控、識別、計量與定價機制。
3.監督檢察環節不到位。部分大型銀行對內部控制的定期評估、監督和整改工作力度較弱,遠遠不能適應其風險管理的需要。
4.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與反饋機制。部分大型銀行尚未建立起真正覆蓋全行授信業務活動的信息管理系統,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會計信息不真實,以致商業銀行難以全面、集中地掌握客戶的資信,財務狀況及償還能力。
在金融業全面開放的環境中,大型銀行要成功應對來自外資銀行的挑戰,就必須持續提高自身的金融創新能力和效率。當前,大型銀行在金融創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產品創新的層次不高。大部分金融創新屬于外延式的數量擴張而非內涵式的質量提升,科技含量低,易于模仿和吸納性產品創新較多,智能化程度高、不易模仿的原創性產品創新較少;產品開發及管理缺乏協調性,產品之間的交叉功能很多,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
其次,缺乏業務創新所必需的培訓和激勵機制。金融創新中產品研發主要依靠力量應該是商業銀行的內部員工,鼓勵創新就必須給予有創新潛力的員工足夠的培訓機會和相當于專利技術提成費標準的獎勵。然而,目前我國大型銀行中都未建立起類似的培訓和獎勵機制。
第三,市場推廣機制中存在缺陷。從總體上看,我國大型銀行尚未在產品創新與市場營銷之間建立起有機高效的聯動機制,缺乏對新產品有針對性的宣傳營銷,以致銀行和客戶在諸如代客戶理財等一些新產品的特點上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進而導致一些新業務退出后市場反應平淡,收效甚微,甚至對商業銀行本身的信譽產生負面影響。
在我國金融業已經全面對外開放的今天,我國的大型銀行必須努力采取措施,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成功應對來自外資銀行的競爭,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核心競爭能力,大型銀行就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對于中國銀行業而言,改革既是方向也是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帶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其改革的方向就是股份化,股份制改革是在新的形勢下黨中央和國務院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當前,對于已經施行股改的四家大型銀行來說,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要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努力鞏固股改成果。深化改革的關鍵就是要繼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轉變經營機制,健全有效的制衡機制,強化基礎管理、內部控制和風險防范機制。要根據巴塞爾委員會《銀行機構內部控制體系框架》的有關要求,不斷健全內部控制體系,建立起良好的內控環境和內控文化,提高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重股改工作的“上下聯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要特別注重深化分支機構和基層改革,做到公司治理改革的上下聯動,不斷推進新體制、新機制在全行有效運行。
轉型中的中國銀行要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即政府與銀行的關系,銀行與企業的關系。此外,近年來有些國有企業的改革也取得了進展。過去那種國有企業資金需求銀行必須無條件滿足的情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銀行與企業處于更加平等的位置。處理好銀行和企業關系的核心是既不能惜貸也不能亂貸,而是有選擇的去放貸。
在提高創新能力的過程中,大型銀行首先要著眼于堅持發揮自身優勢,找準戰略定位,集中力量發展有堅實基礎,有競爭能力,有市場需求的核心業務,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務品牌,增強核心競爭能力。大型銀行要積極營造金融創新文化,不斷優化業務創新流程,加速建立起業務創新所必需的培訓和激勵機制,注重產品創新中的成本控制和風險控制,克服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做好產品維護工作,不斷提高金融創新的質量和水平。
銀行是服務型企業,服務是按照客戶需求對現有流程與組織框架進行改革,挖掘潛在市場,即把部門銀行辦成流程銀行。在提高服務質量的過程中,大型銀行要不斷地提高市場細分和差異化服務的能力,全力打造適合特定客戶群體個性特點的金融產品,建立起對客戶意見進行靈活反應的機制。
抗風險能力是銀行核心競爭力的一個永恒主體。大型銀行要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標準,不斷提高風險識別、測量、預警和控制能力;要針對本行的資產組合特點開發出有針對性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計量模型,并要不斷提高風險計量模型的預測能力和穩健性;要強化對集團企業客戶資金狀況的監測分析,提高對集團客戶風險的管控能力。
[1]鄧智毅.當前大型銀行改革與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金融,2007,12(10):35.
[2]李石凱.什么素質的銀行具有全球競爭力[J].金融與保險,2007,6(9):72.
[3]王慶新.專業化與差異化[J].金融與保險,2007,17(7):75-76.
[4]史東明.商業銀行再造與利用外資[J].金融與保險,2007,9(11):78-82.
[5]王松奇.中國銀行競爭力報告(2006)[M].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F832
B
1002-2880(2010)12-0120-03
(責任編輯:張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