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飛
(安徽財經大學,蚌埠 233030)
在財政分權廣泛實踐的當今世界中,地方政府間財政競爭研究一直是公共經濟學界關注的熱點領域。早期的地方政府間財政競爭研究目的在于從理論上弄清地方政府面對競爭壓力時如何進行財政政策選擇。近十幾年,隨著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深入發展,西方公共經濟學界開始興起利用空間計量工具來實證檢驗地方政府間財政競爭問題,并涌現出大量的空間財政(SpatialPublic Finance)研究文獻。
利用空間計量工具來實證檢驗地方政府間財政競爭政策的空間相關性及策略特征,有助于檢驗相關理論的正確性,并揭示地方政府的財政競爭偏好與策略特征。這無疑對規范和引導地方政府財政競爭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參考價值。基于此,本文擬對空間財政的基本框架和實證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并給予相應的簡評與展望。
空間財政研究文獻始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Ladd(1992)和Case etal.(1993)最早使用空間計量工具分別研究了政府間稅收競爭政策和公共支出競爭政策的空間相關性。此后,采用空間計量工具來研究地方政府間財政競爭成為公共經濟學實證研究的一種趨勢。
1.空間財政的內涵。Revelli(2005)率先使用“空間財政”這一概念來描述此類實證文獻。他認為,空間財政是將空間計量工具與傳統實證模型相結合,通過添加空間權重矩陣(SpatialWeightMatrices)來研究政府間財政政策的空間相關性和策略特征的實證研究領域。
2.空間財政的研究對象。由空間財政的內涵可以看出,空間財政是研究財政競爭問題的一種實證方法。Brueckner(2003)較早歸納了與財政競爭密切相關的環境政策、稅收政策和福利支出政策的空間計量研究文獻。而Revelli(2005)則重點分析了財政競爭的公共支出政策和稅收政策的空間計量研究態勢。可以說,地方政府用于財政競爭的各種財政政策的空間相關性及其特征均屬于空間財政的研究對象。
3.空間財政的研究方法。空間財政作為一種研究財政競爭的實證研究范疇,其模型是基于相應的理論分析構建起來的。一般來說,首先假定地方政府 i的目標函數為 U(Xi,Xj;ψ),其中 Xi是地方政府i的財政政策變量,Xj是其他相鄰政府j的財政政策變量,ψ為影響政府i目標函數水平的其他控制變量。根據目標函數最大化的一階條件,可以推導出政府i的財政政策變量Xi的反應函數Ri(Xj;ψ)。基于此反應函數的實證模型旨在評估該反應函數曲線的斜率是否等于0。如果該反應函數曲線的斜率顯著異于0,則表明政府間的財政政策選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空間相關性和相互策略反應。
其次,適當設定地方政府之間的相鄰關系標準,構建空間權重矩陣Wij。Anselin(1988)詳細討論了各種空間權重矩陣的設置標準,通常以地方政府之間是否有共同邊界為標準來設定空間權重矩陣Wij,當地方政府之間有共同邊界時,Wij取值為1,否則為0。此外,也有以政府間距離的遠近、產業結構的構成以及不同人口的比重為標準來設置空間權重矩陣的(Heyndels and Vuchelen,1998;Brueckner and Saavedra,2001),其設置也是基于0-1二進制的準則,符合所設定的標準就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
再次,依據所研究的目的或模型檢驗方法選擇恰當的空間計量模型。空間計量模型主要包括空間滯后模型(SLM)和空間誤差模型(SEM)兩種,其中空間滯后模型有時也稱為空間自相關模型(SAR)。空間滯后模型或空間自相關模型主要用于探討所考察變量是否具有溢出效應,而空間誤差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相鄰地區關于因變量的誤差沖擊對本地區觀察值的影響程度(Anselin,1988)。當空間權重矩陣Wij與被解釋變量Xi的滯后項Xj相乘并作為滯后解釋變量時,此時的模型為空間滯后模型或空間自相關模型;當空間權重矩陣Wij與回歸模型的誤差項相乘時,此時的模型則為空間誤差模型。
最后,利用相關數據回歸和評估空間權重矩陣系數(即反應函數曲線的斜率)的取值及符號,據此判斷政府間財政政策的空間相關性和策略特征。如果反應函數曲線的斜率大于0,表示政府間財政政策存在空間相關性且為互補性策略(Strategic Complements)行為;如果斜率小于 0,表示政府間財政政策存在空間相關性且為替代性策略(Strategic Substitutes)行為;如果斜率為 0,則表示政府間財政政策不存在空間相關性和策略行為。
Tiebout(1956)的“地方支出的純理論”一文開創了地方政府間稅收競爭的研究領域。隨后,大量文獻在Tiebout模型基礎上進行了理論拓展研究(Wilson,1999)。但是,當一個地方政府改變流動性生產要素的稅率或稅負時,這可能會引起流動性生產要素在不同轄區間的再流動,此時其他地方政府到底會做出何種反應?如果有反應,那么反應的程度與方向又是如何?這可能只有通過實證分析才能給予較明確的回答。
1.在地方政府間橫向稅收競爭的實證研究方面,Heyndels and Vuchelen(1998)利用比利時 589個地方轄區的相關數據,檢驗了地方轄區之間對所得稅和財產稅稅率選擇的策略反應。實證發現:比利時地方轄區之間存在著稅收反應策略行為或稅收模仿行為,而且這種稅收模仿行為超出了地理邊界相鄰的限制,即沒有共同邊界的鄰近轄區之間也存在稅收模仿行為。換句話說,對于給定的轄區,具有共同邊界和鄰近的其他轄區的稅率設定對其稅率選擇都有影響。Brueckner and Savedra(2001)采用空間滯后模型,對美國波士頓大都市區70個城市的財產稅進行了實證分析。分析表明:在地方政府的財產稅競爭中,地方政府反應函數的斜率顯著不為0,這表明政府間稅率選擇的策略反應確實存在。即地方轄區政府在選擇財產稅稅率時,會考慮到對流動資本的政策驅動效應和其他轄區政府的稅收政策反應。Edmark and Agren(2008)則利用瑞典283個地方自治區1993年-2006年的財產稅稅率面板數據,通過設置轄區間是否具有共同邊界權重、人口遷移權重、是否具有相同媒介權重、政治偏好權重和字母表順序權重,分別檢驗了地方轄區之間橫向策略反應。結果表明:瑞典地方自治區之間財產稅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即鄰近轄區稅率平均每降低1%,所觀察轄區的稅率也會相應地降低0.74%。
2.在有垂直空間競爭制約的地方政府間橫向稅收競爭的實證研究方面,Revelli(2001)構建了垂直空間反應函數和橫向空間反應函數兩個模型,使用1983年-1990年的面板數據,對英國296個地方社區和39個地方郡的財產稅稅率進行了實證檢驗。實證表明:在地方社區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橫向空間反應行為,一個相鄰社區的財產稅稅率提高10%會導致給定社區也相應地提高4%-5%的財產稅稅率。但沒有證據表明地方社區與郡之間的財產稅稅率存在著垂直空間反應行為。Hayashi and Boadway(2001)則利用稅收政策的空間滯后模型,檢驗了加拿大聯邦政府、安大略、魁北克和其他8個省的公司稅稅率的策略反應。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對聯邦政府公司稅稅率的垂直反應不明顯,僅安大略反應較顯著。而地方政府之間橫向反應則是統計顯著,但在橫向反應中,不同省份之間的反應存在差異,安大略對其他省的稅收反應不顯著,而魁北克對安大略有很大的正相關反應。
從以上的稅收競爭實證結果可以看出,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獻均找到了地方政府之間確實存在著稅收政策空間相關性和策略反應的經驗證據,而且這種相關性呈現互補性策略特征。也就是說,當鄰近政府降低稅率或稅負時,所觀察的政府為了不失去競爭優勢,也會相應地降低稅率或稅負。
Revelli(2002)曾指出,當某個地方政府的支出政策選擇影響到其他相鄰政府的目標函數時,這就意味著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作為一個變量進入了其他相鄰政府的福利函數,即公共支出政策存在著溢出效應。在公共支出存在溢出效應的情況下,各地方政府在公共支出決策時會考慮到其他競爭性政府的相應政策選擇,從而導致政府間公共支出政策的空間相關性和策略反應。
1.一般性公共支出方面。Case et al.(1993)在“預算溢出和財政政策依賴:來自各州的證據”一文中較早地對美國各州公共支出政策的空間相關性進行了檢驗,他們分別設置了各州是否具有共同邊界權重、單位資本收入權重和黑人所占人口比重權重來考察公共支出的空間相關性。實證發現:一個州的支出很顯著地被它的相鄰州所影響,當相鄰州每增加1美元支出時,會導致所觀測州也相應增加公共支出約70美分,這表明州政府之間公共支出決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著空間相關性。Baicker(2005)也對美國的州政府公共支出政策進行了實證檢驗,他利用地理位置、總人口比重、黑人所占比重、單位資本收入和各州之間流動性等五種權重來界定各州之間的相鄰程度。研究表明:一個州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選擇最可能被人口傾向遷移去的州政府政策所影響,后者每1美元的公共支出會導致前者相應增加90美分的公共支出,尤其是社會服務支出中醫療補助支出項目的空間相關性更是顯著。
Revelli(2003,2006)則對英國地方政府郡與較低一級社區公共支出政策的空間相關性進行了翔實研究。實證分析發現:當不考慮郡與社區之間的垂直財政外部性時,社區之間橫向公共支出政策的空間相關性則表現很顯著。同時,他還發現通過中央政府的干預可以削弱地方政府之間的相互策略反應。
2.環保支出和福利支出方面。Fredriksson and Millimet(2002a)利用美國48個州的1977年-1994年環境質量變化相關數據,檢驗了州政府之間是否存在環境政策制定的策略行為,尤其是州政府在制定本州環境政策時,是否會考慮到其他相鄰州政府的環境政策標準。他們發現:各州的環境質量決策會被有共同邊界或區域鄰近州的決策所影響。對于有共同邊界的州,環境減排支出水平(即治理每單位污染的成本支出)的反應一般會滯后2-5年,而對區域鄰近的州,環境減排支出水平的反應則會滯后5年以上。同時各州對鄰近州環境質量變化的反應呈現非對稱性競爭,當已經具有較高環境減排公共支出的州轄區的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時,相鄰州的環境減排公共支出也會被迫拉高,而具有較低環境減排公共支出的州轄區的環境改善時,相鄰州的環境策略基本沒有變化,即表現出“趨優競爭”。這也被Fredriksson and Millimet(2002b)稱為污染減排公共支出的標桿競爭。Woods(2006)對美國環保監管強度的研究也證實了非對稱性競爭的存在。但他發現,州政府會對那些環境監管水平較低的競爭對手的行為作出反應;而當競爭對手的監管水平更嚴格時,該州政府不會有顯著反應,即表現出“趨劣競爭”。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中采取的這種差異化的競爭策略被Chirinko and Wilson(2007)形象地稱為“騎蹺板”現象。
Figlio etal.(1999)使用美國部分州的1983年-1994年面板數據,對食物券和有子女家庭補助(AFDC)等福利支出政策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所考察的州政府對相鄰州政府的福利政策變化有很高的策略反應。而且州政府之間福利政策的競爭明顯呈現出不對稱性,即所考察的州政府對鄰近州政府福利補助降低的反應顯著地高于其福利補助增加的反應。Saavedra(2000)的相應研究也發現了各州政府對AFDC補助水平的政策選擇存在著空間相關性的證據,即AFDC補助的反應函數曲線的斜率顯著為正。
以上公共支出政策的實證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間公共支出政策存在著空間相關性和相互策略反應特征。具體來說,在一般性公共支出領域,地方政府表現出對稱性的競爭,而在環境保護和福利性支出方面則更多的表現出非對稱性競爭。環保支出的成本獨自承擔而環境質量改善的收益卻會外溢至其他鄰近轄區,較高的福利支出水平會吸引更多的人口遷入而成為“福利磁體”(WelfareMagnet),這些都促使了地方政府采取非對稱性或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本文簡要介紹了空間財政的基本框架,并梳理了相應的實證研究文獻。從以上闡述可以看出,空間財政研究脈絡目前主要包括稅收競爭和公共支出競爭兩條主線。相應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地方政府之間確實存在財政政策空間相關性和策略反應行為。相對于傳統的財政實證方法而言,空間財政借鑒了空間計量經濟學的空間測度方法,突破了以往財政實證研究揭示信息量少的局限,是對財政實證研究方法的一次拓展。
但是,正如 Revelli(2002,2005)所言,在空間財政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第一,衡量政府間財政競爭反應程度的空間權重是空間財政研究的重要一環,但其標準與賦值卻無統一的客觀標準,雖然這不會影響反應函數曲線斜率的符號,但策略反應程度會有所差異。第二,在現實世界中,不僅地方政府間財政政策存在空間相關性和策略反應,而且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政政策也存在空間相關性和策略反應。現有文獻大多以地方政府間橫向空間相關性為研究重點,而忽略了垂直空間相關性對橫向空間相關性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效應。第三,地方政府間財政政策的空間相關性到底是相互間的策略反應(Strategic Interaction),還是對外界共同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Common Reaction),目前的研究仍未給予明確甄別。
另外,就空間財政的研究結論來說,均找到了相鄰地方政府間財政政策的空間相關性和策略反應的證據。在稅收競爭領域基本呈現出對稱性的競爭策略,而在公共支出領域則呈現出非對稱性或多樣化的競爭策略。這些實證結論對今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方政府財政政策的制定與優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對規范我國地方政府間經濟競爭行為也有具有現實的參考價值。
空間財政作為新興的實證研究領域,其研究方法固然仍不成熟,但其對政府間財政競爭特征的經驗分析有助于探究公共政策的各種效應,并能為政府財政政策的評估提供經驗上的依據。此外,空間財政的研究還有利于分析政府在財政競爭中的利益驅動與政策取向,為引導和規范我國地方政府間經濟競爭提供經驗上的支撐。隨著空間計量經濟學與財政學的不斷融合,空間財政將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實證研究領域。
〔1〕Ladd.H.F.Minicking of Local Tax Burdens among Neighboring Counties[J].Public Finance Quarterly.20,1992:450-467.
〔2〕Case Anne C.,Rosen Harvey S.and Hines James R.Jr.Budget Spillovers and Fiscal Policy Interdependence:Evidence from the State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3,(52):285-307.
〔3〕Revelli.On Spatial Public Finance Empirics[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12,2005:475-492.
〔4〕Brueckner Jan K.Strategic Interaction Among Governments:An Over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6,2003:175-187.
〔5〕Anselin,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Dordrecht,1988.
〔6〕Heyndels B.and Vuchelen J.Tax Mimicking among Belgian Municipalities[J].National Tax Journal,51,1,Mar.1998:89-101.
〔7〕Bruecknerand Saavedra L.A.Do LocalGovernmentsEngage in Strategic Property-tax Competition?[J].National Tax Journal,54,2,Jun 2001:203-229.
〔8〕Wilson.Theoriesof Tax Competition[J].National Tax Journal,Jun.Vol.53,No.2,1999:269-304.
〔9〕 Edmark K.and Agren H.Identifying Strategic Interactions in Swedish Local Income Tax Polic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63,2008:849-857.
〔10〕Revelli.Spatial Patterns in Local Taxation:Tax Mimicking or Error Mimicking?[J].Applied Economics,33,2001:1101-1107.
〔11〕Hayashi M.and Boadway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rgovernmental Tax Interaction:The Case of Business Income Taxes in Canada[J].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4,No.2,May,2001:481-503.
〔12〕Revelli.Testing the TaxMimickingversusExpenditureSpillover Hypotheses Using English Data [J].Applied Economics,2002,14,1723-1731.
〔13〕Baicker K.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State Spending[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89,2005:529-544.
〔14〕Revelli.Reaction or Interaction?Spatial Process Identification in Multi-tiered Government Structur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3,2003:29-53.
〔15〕Revelli.Performance Rating and Yardstick Competition in Social Service Provis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0,2006:459-475.
〔16〕Fredriksson and Millimet.Strategic Interaction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cross U.S.Stat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1,2002a:101-122.